雷婷婷
(西藏大學 藝術學院,西藏 拉薩850000)
讀譜是通過對樂譜進行識別和解析,從而實現(xiàn)音樂建構的過程。對作品進行全面、準確認識,才能使演奏者能夠從內心完成音樂藍圖的建構,實現(xiàn)作品完美演繹。對于器樂表演專業(yè)學生來講,讀譜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樂器固定音位,在腦海中形成清晰音樂形象,順利將音符轉換為肢體動作,成功進行器樂演奏。因此,相較于其他專業(yè),器樂表演專業(yè)對學生讀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學習器樂演奏方式,歸根究底是要對音樂作品進行表演,通過聲音、旋律傳遞作品的思想情感。所以對于器樂表演專業(yè)學生來講,通過彈奏樂器進行音樂表演首先需要學會深刻體會音樂作品作者創(chuàng)作思想和情感,通過深入認識產生情感共鳴,從而達到最終表演目標。拿到新作品時,學生通常會先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主題思想,保持理性思考的狀態(tài)。基于自身認識對作品得出結論后,將嘗試進行作品演奏。但實際對音樂作品的認識不能單純停留在理性層面,還應運用感性思維獲得的表演直覺和靈感,而并非是一味對作品進行表面化、模糊化的猜想[1]。通過讀譜學生可以擺脫理性思考的限制,直接從本體獲得情感,使演奏者得到內心充實,達到器樂演奏的新境界。因此,是否具有讀譜能力,關系到學生能否深入認識作品。無法熟練讀譜,將造成學生在初次使用器樂演奏時需要集中全部精力辨識樂譜,難以從中獲得豐富情感體驗。做到熟練讀譜,才能全身心感受音樂,在照譜演奏過程中真正認識作品。音樂作為多層次的藝術,需要通過器樂聲音、演奏者情感等完成豐富音樂形象創(chuàng)造,使作品思想和演奏者內心得到反映。對作品認識不足,將影響器樂表演最終呈現(xiàn)效果,也將導致器樂演奏學習變得枯燥乏味,出現(xiàn)事倍功半的情況。
五線譜作為符號系統(tǒng),是在西方鍵簧類樂器記譜基礎上發(fā)展得到的,對音高進行了客觀記錄[2]。不同于人歌唱時產生的首調,五線譜擁有固定調,能夠使樂器的音位、音鍵得到全面建立,使樂音的調性得到簡化。對于歌唱者來講,首調的存在能夠為自身演唱提供便利。但對于器樂演奏者來講,需要依靠固定調實現(xiàn)樂器的輕松彈奏。
對作品進行讀譜時,演奏者可以根據(jù)樂譜確定樂器上的音位和手的動作,演奏出作品的實際樂音,大腦中也將自然而然產生音樂形象。通過將音符直接轉化為樂器的音鍵,最終可以幫助演奏者確立演奏方案。因此在器樂表演專業(yè)學習中,讀譜十分重要,與樂器之間保持了緊密聯(lián)系,能夠確保演奏者內心建立準確、有效音樂。如在對復調作用的重奏譜進行彈奏時,部分旋律并不明顯,僅為音樂伴奏,用于營造氣氛或實現(xiàn)背景烘托。按照樂譜在樂器上準確演奏,才能使演奏者感受到音樂傳遞的特殊情緒,得到明確的音樂形象,有助于演奏者較好把握作品主色調和情感色彩。在此基礎上,演奏者才能實現(xiàn)作品藝術處理,將感受融入到器樂表演中,給出不同音樂處理方案。正因為如此,相同的音樂作品才會出現(xiàn)不同演奏版本,體現(xiàn)作品不同風格。讀譜則是這一切實現(xiàn)的前提,關系到演奏者能否給出有效演奏方案。
近年來,民族器樂作品不僅風格向著多樣化方向發(fā)展,曲式結構也日漸復雜,造成作品演奏技術難度不斷提高,給器樂表演專業(yè)學生學習帶來了一定困難。在學生缺乏讀譜能力的情況下,拿到新譜進行音樂演奏時會因為一邊看音符、一邊看器樂而出現(xiàn)手忙腳亂情況,或是為思考音符對應音位出現(xiàn)手腳生硬的問題,造成學生的表演效果不佳。一味進行樂譜識記,在表演時又會造成樂器演奏從樂曲情感表達中抽離,出現(xiàn)機械式表演問題,難以引發(fā)受眾的情感共鳴。
此外,依靠識記樂譜方式進行器樂表演,在不斷學習新作品過程中也將面臨較大負擔,無法做到全身心實現(xiàn)音樂建構。音樂表演包含器樂表演和聲樂表演,無論哪種表演都需要實現(xiàn)腦、手、感官等各方面的協(xié)調與配合,才能完成完美音樂建構,使演繹出的作品有情感、有思想。讀譜則是演奏者體會作品思想、情感差異的重要途徑,同時也要求演奏者能夠對手、腦等進行協(xié)調,通過實現(xiàn)心理活動與身體活動的完美融合順利建構音樂,展現(xiàn)出較強音樂節(jié)奏感。通過讀譜訓練,學生可以在眼睛接收到音符后立即在大腦中形成音位,促使肢體產生相應反應,對音樂的彈奏形成肌肉記憶的同時,融入自身情感體會。因此能否有效讀譜,將直接影響音與音之間的聯(lián)動,關系到音樂能否完美建構。
在對器樂表演專業(yè)學生讀譜能力進行提高時,還要引導學生重視讀譜速度控制。在器樂表演專業(yè)教學中,一些師生認為新作品讀譜應放慢速度,因為五線譜記載的內容十分龐雜,需要先拆解再識別各種信息。但實際上,讀譜還應以增強感性體會為主,無法做到以作品原速讀譜不僅將造成學習低效,也將給學生感受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帶來阻礙。因為在音樂作品演繹過程中,速度不同將導致音樂情感發(fā)生變化。保持原本速度進行讀譜,能夠使學生初步掌握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大體輪廓,然后再通過緩慢讀譜逐段感受和學習,以免影響音樂整體形象建構。因此,在讀譜學習過程中,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在初次讀譜時盡可能保持原本速度,對音樂旋律主干進行感受和把握。在此基礎上,二次讀譜可以放緩節(jié)奏,對伴奏織體、和聲、副旋律等部分進行認識,使音樂得到修飾[3]。在對復雜音樂作品進行器樂表演時,把握音樂整體形象后,可以進一步對樂譜展開分析,從頭到尾對樂譜進行認真研究,關注容易出錯的位置,根據(jù)音區(qū)變化對各音符的時值、力度等進行把控。在反復讀譜后,可以一邊讀譜一邊演奏,應做到快速、全面讀譜和演繹,以免音樂表演出現(xiàn)斷斷續(xù)續(xù)的情況,影響作品表達效果。讀譜需要反復進行,但應注意從深化認識角度把控速度,保證音樂形象得到較好樹立。
想要獲得較強的讀譜能力,還應擁有敏銳的內心聽覺。對器樂表演專業(yè)學生內心聽覺進行培養(yǎng),可以使學生準確調動音色、音量等音樂語言,完成具有空間感和層次感的音樂形象建立,實現(xiàn)視聽良好結合。通過內心聽覺感受音樂,可以避免器樂演奏者在讀譜時出現(xiàn)流程化的問題。在器樂演奏的學習實踐中,接觸新作品或譜例,學生往往缺乏準備,只能不斷找尋手指在樂器上的位置,無法獲得內心感受,造成讀譜作用被削弱。內心聽覺屬于聽覺能力的一種,可以使學生利用音樂記憶對聲音的音色、音高、音位等進行想象,即便在不聽音樂時也可以在內心聆聽音樂,感受到即將發(fā)出的聲音,從而形成主觀節(jié)奏、旋律與和聲,在讀譜時順利進行器樂演奏。培養(yǎng)該項能力需要組織學生進行試聽訓練,使學生能夠準確辨識不同節(jié)奏、旋律、和聲等,具備音樂分析和讀譜視唱能力。在器樂表演學習中,需要對不同樂器聲調、音色等進行辨識,感受不同音樂符號的意義。此外,可以開展默唱訓練,在彈音之前內心想出相應音高、音色等。不斷進行各種風格旋律音樂的積累和記憶,能夠從局部感知返回整體感知,選擇慢節(jié)奏作品進行內心默唱,得到內心聽覺的持續(xù)強化。依靠內心聽覺進行讀譜,可以直接將內心音符轉化為器樂聲音效果,演奏靈感得到激發(fā)。
對作品整體音樂進行建構過程中,演奏者往往無法做到一次性完成讀譜練習。因為在面對各種困難片段時,大腦對音響、音色等各方面的預判容易造成動作中斷,導致音樂建構出現(xiàn)零散、含混等問題,甚至因為一再停頓產生不良心理感受。強化視奏訓練,能夠使演奏者大腦與身體較好配合,依靠大腦意識牽引下意識完成動作,鍛煉出可以實現(xiàn)身體各部分機能相互配合的能力,做到順利讀譜和完成音樂建構。
在實踐教學中,需要先對學生自奏能力進行培養(yǎng),要求學生無需眼睛幫助就可以在器樂上準確查找音符位置,做到熟練彈奏。久而久之,看到音符學生就可以找到對應位置,可以做到直視樂譜進行樂器演奏。
其次,需要加強學生讀譜習慣培養(yǎng),對其中規(guī)律進行總結,完成不同視奏模型建構,達到簡化樂曲的效果。具備該項能力,學生能夠在讀譜和演奏時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使感官和肢體得到充分調動,繼而保持良好演奏狀態(tài)。
此外,視奏練習要求學生熟悉不同風格音樂作品,在選擇適合樂曲進行從頭到尾熟練演奏后,可以得到演奏水平的提升。經過長時間訓練,有意識地選擇難度更大的不同音樂作品進行演奏,能夠積累豐富讀譜經驗,逐漸完成讀譜規(guī)律的摸索,掌握更多讀譜技巧,做到完美演繹不同音樂作品。系統(tǒng)的開展視奏訓練,能夠使學生讀譜能力得到培養(yǎng)。
對于器樂表演專業(yè)學生來講,還應認識到讀譜重要性,日常養(yǎng)成讀譜的良好習慣,從而加強對音樂作品的感受,在讀譜過程中熟練地將樂譜轉化為音樂,使器樂演奏達到新的境界。在實踐學習過程中,還應注意把控讀譜速度,并重視內心聽覺培養(yǎng),積極開展視奏訓練,繼而通過提高自身讀譜能力取得理想器樂表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