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平
我的父親張子忠出生于1924 年2月12日,是家中的長子。父親出生時,爺爺便為他取名“子忠”。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爺爺的寓意是:要以報效國家為大,國比家大,有國才有家,雖然說是百善孝為先,但是要真正和國家相比,孝敬父母應該位居于次。
/ 1989 年的張子忠。
1939 年,黃埔軍校已經遷到成都北較場,父親以出色的成績考取了黃埔軍校17 期輜重科。父親當時的實際年齡還不滿16歲,為了早日保家衛(wèi)國,謊報說18歲,加上父親體態(tài)瘦小,更顯得瘦弱。接到錄取通知書時,已在黃埔軍校擔任武術教官的爺爺高興地說:“我兒雖文弱之身,卻存愛國鋼鐵之志!”雖然爺爺嘴上夸獎父親,內心還是擔心他身體瘦小,經受不住嚴格的軍事訓練,就對父親說:“你雖已經被軍校錄取了,但我要告訴你,咱們家可不歡迎逃兵!”
軍校每天的訓練相當辛苦,非常嚴格,來不得絲毫馬虎。有一次訓練從高空跳沙坑,父親前面站著一位個子比較高的同學。這位同學站在沙坑邊沿,猶豫著不敢往下跳。這時教官從他的身后猛然飛起一腳,直接把他踹到沙坑里,還沖著他大吼了一句狠話:“連沙坑都不敢跳,上了戰(zhàn)場肯定是個逃兵!”輪到我父親了,父親心想我絕不能挨上這一腳。教官一發(fā)口令,父親一縱身就跳了下去。當父親從沙坑里爬上來時,教官迎上來照著他的胸脯就是兩拳,當時父親硬挺著沒有倒下。在隊前點評時,教官說:“張子忠個子不高,但是有膽量,不但敢于往下跳,而且動作還規(guī)范。”這位教官并不知道,父親出身于武術世家,雖然不專業(yè),但多少還有點根基。
1942 年4 月15 日,父 親 從黃埔軍校畢業(yè)后留校當助教。后來調入軍校19 期,任少尉班長及中上尉區(qū)隊副。11 月2 日進入重慶軍區(qū)總指揮部,擔任接線員。后來在滇南特別游擊區(qū)總指揮部負責管理密電碼,以及參謀工作。半年后,任軍校20 期和21期上尉區(qū)隊長助教等職。1947年父親調入傅作義部,在北平第1 軍官訓練班擔任中隊長少校兵器教官,培養(yǎng)無軍事學歷的排連級干部,授課內容是《作戰(zhàn)綱要》。1949 年平津戰(zhàn)役伊始,父親隨傅作義部參加北平和平起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父親先后在太原市工農速成中學和太原市第9 中學任教。1957年,父親被錯劃成“右派”。我曾問過父親:“您如果當時不直言不諱,就不會被打成‘右派’了吧?”父親回答我說:“我曾經是一名軍人,我要對人民負責;我是一名教師,站在三尺講臺前,我要對學生負責;我是中國人,我的言行要對祖國負責。如果現在允許我重新做出選擇,我寧肯當無過蒙冤的‘右派’,也絕不會去說違心的話,做違心的事!”
父親被錯劃成“右派”后,離開了他所熱愛的教育一線,帶著我們全家,由太原回到北京(我姥姥家住在北京牛街)。為了謀生,父親在牛街維修街道老舊房屋的修繕隊做臨時工,給瓦匠師傅和泥、運送灰桶。每逢下大雨,父親都冒雨把所有能裝水的盆和桶,放到外面去接雨水。工人們對父親的舉動很不理解:“人們都在躲雨,你卻冒雨擺弄這些桶啊盆兒的,這是干什么?”父親說:“為了節(jié)約水資源,和泥用自來水我看著太可惜了,我接些雨水收存起來,可以給瓦工師傅和泥用,能夠節(jié)約點是點,浪費水資源是犯罪?!惫と碎_玩笑地說:“你的所做所想對一個還在被監(jiān)督勞動的人來說,是不是有點不配套呀?!备赣H就這樣苦干了20 多年臨時工。
父母一個是南方人,一個是北方人,生活習慣不同,然而愛國愛家的共同情懷,和對古漢語的共同愛好,促使他們佳偶聯姻。父親的筆名叫愚癡,他年輕時經常在報紙上發(fā)表短小精悍的愛國文章。母親在未認識父親之前,對這些小文章非常賞識,每次見到愚癡寫的文章,都會用剪刀裁剪下來,貼在過期的雜志里收存起來。一次偶然的機會,父親隨一位姓馬的遠親來我姥姥家,和母親見面后,越聊越投機。母親把自己私存多年的文章拿出來與父親分享。父親翻看幾頁后,微笑著對母親說,我就是這些小文章的作者愚癡。母親當時既驚又喜,沒想到自己崇敬多年的作者,如今居然坐在自己的對面。就這樣,一段佳偶以文聯姻,這真是:鵲橋架起約佳偶,千里良緣一線牽。
“文化大革命”時期,所有學校都停課,社會上掀起“讀書無用”的潮流,同學們不再讀書學知識。父母用他們老兩口對話的方式,把《古文觀止》《朱柏廬治家格言》《唐詩》《論語》有意地傳授給我們。最初,我把父母的這種對話當做耳旁風,但后來,漸漸地我在他們對話時也能插上一兩句。就這樣,我對楹聯、古文和唐詩逐漸產生興趣,以至于愛到癡迷?,F在,老伴兒外出旅游,給我?guī)Щ貋淼淖詈枚Y品,不是特產,而是當地寺廟里面的楹聯。父母以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引領我們對中國古典文化產生了興趣與喜愛。
1979年5月20日,中共太原市教育委員會下達文件,父親被錯劃為“右派”的問題得到糾正。落實政策后,父親重新回到久違的學校,被分配到北京市第88中學做總務工作(父親退休時,88中學與臨近的育才中學合并)。在學??倓仗帲赣H每天早來晚走,兢兢業(yè)業(yè)地工作。父親還利用閑暇時間,把每屆畢業(yè)生用過的試卷背面朝外釘成好多小本,發(fā)給老師們記筆記用,為學校節(jié)約了紙張。每逢學校大掃除,父親總會站在垃圾旁,撿回可回收利用的物品。
有一次,學校組織在校全體教職員工學習馬列主義,有兩三個老師發(fā)完言后,會議室里一度出現了冷場的局面。校長幾次動員后,還是沒有人發(fā)言。這時父親請示校長:“我可以談談我的學習體會嗎?”頓時,會場老師們驚奇的目光投向父親。校長臉上充滿了喜悅,連聲說道:“可以,當然可以啦!”父親從中國革命歷史發(fā)展的歷程,談到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他引用列寧關于革命道路的理論,佐證在《資本論》中,找不到一條現成的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的論述,得出要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結論。父親的話音一落,會場響起熱烈的掌聲。從此,大家都稱呼他“張老師”,更有一些老師尊稱他為“張老”。事后父親笑著說,這一次極其普通的學習心得座談會,居然讓在校的老師們對自己的稱呼連升兩級。
/ 1993 年7 月6 日,張子忠被評選為民革北京市宣武區(qū)工委顧問。
沒過多久,校長把父親調到了政教處。由于社會工作特別多,父親在政教處的工作比較忙。每天放學后,父親總要把學校樓上樓下的每個教室、樓道檢查一遍,把學生忘記關閉的電燈關好,把滴著水的龍頭擰緊。因此,學生們又加封給他一個特殊的稱號“燈官”。我的孩子也成了這項義務工作的參與者,他跟著姥爺樓上樓下地跑,姥爺無言的教育,他卻有意地接受了。
從落實政策到退休10年間,父親連續(xù)榮獲校級、區(qū)級以及政協和統(tǒng)戰(zhàn)系統(tǒng)的各種先進稱號。1990年10月,父親被聘為宣武區(qū)公安分局黨風警風監(jiān)督員。1991年2月,當選宣武區(qū)第七、第八兩屆政協委員。1993年7月6日,被聘為民革宣武區(qū)工委顧問。2005年5月,被宣武區(qū)工委、婦女聯合會評選為科學教子家庭標兵。2005年,父親被評為北京市健康老人,我家被評為宣武區(qū)第五屆五好家庭。
2007 年,我和妹妹陪著父親參加黃埔軍校同學會春節(jié)聯歡會,節(jié)目進行到最后時,主持人走下臺來,邀請我父親出個節(jié)目。父親當時已是83 歲,他爽快地接受了邀請,健步走到臺前,首先對觀眾致歡慶詞,然后說:“唱歌朗誦我不行,今天我為各位模仿偉人毛主席講話吧?!备赣H十分莊重地學說了一段毛主席的講話:“我們的事業(yè)是正義的,正義的事業(yè)是任何力量也打不破的……領導我們事業(yè)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父親話音未落,全場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我和妹妹也為父親的出色表現使勁地鼓掌。主持人快步走上臺,風趣地對父親說:“張老,您隱藏得夠深的呀。您居然能夠把毛主席的聲音模仿得這樣逼真。今天由您壓軸,這臺節(jié)目太精彩了!”這時,全場再次響起掌聲。
/ 2007 年春節(jié),張子忠與張治平合影。
晚年的父親,由兒女輪流照顧飲食起居,但他仍然保持習慣,端起碗來,先按照穆斯林教義感恩真主及付出勞作的人們賜予食品。偶爾剩下一點飯菜,父親堅決不讓倒掉,要留著下次再吃。有一次我兒子為避免姥爺吃剩的飯菜,就謊稱拿給家里的貓吃,父親聽到后很高興,說:“好!只要是不浪費。你回去一定要先問問貓,它們要是不吃,你還拿回來,我吃。”聽罷,所有人都大笑起來。在笑聲中,一顆杜絕浪費的種子已經深植于每一個人心中。父親眼睛黃斑病變,看不太清楚了,但他每日仍堅持學習,與廣播、電視為伴,鎖定的欄目是央視新聞和海峽兩岸。
父親每天要求我們查看兩個數字,一個是電表、一個是水表,并且讓我們把查到的數字記錄在家中的小黑板上。父親嚴格掌控著這兩個數字,他說:“我的年歲大了,現在吃不愁穿不愁,對于水電的斤斤計較只為‘但存方寸土,留與子孫耕’?!?/p>
我們兄妹3 人的孩子都是80 后,成長在一個比他們的前輩都幸福的黃金時代。父親對他們嚴格要求,從兩三歲時就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他們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的精神。要求他們鉛筆用到1 寸多才能換新的;紙張要用完正反面后才可以丟掉;對于文化知識要“不為不知而羞,要為不學而愧”。有一次,父親向孩子們提出了過于苛刻的要求,孫女像受了委屈似的對爺爺說:“爺爺,我做的已經不錯了,再說我也沒有接受過黃埔軍校的訓練呀?!爆F在3 個孩子都已結婚成家,有的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遵從爺爺(姥爺)的教誨,在其位、盡其責。
/ 2008 年,張子忠與夫人結婚60 周年紀念。
父親一生豁達樂觀。他認為:“青春無年齡,幸福無指標。”他還常說:“現在的生活,就是用放大鏡來看,也找不到一點不滿足的地方。”2014 年,我家被榮幸地評選為“首都最美家庭”。這份榮譽是父親、母親生前用美德作為碩籽,辛勤耕耘的收獲;是父親、母親在“為人父母”的答卷上得到的加分。
父親和母親給予我們的是:愛之深、責之切!
我們真心回報給父母的是:存于心、見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