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倩文
摘 要:物理課堂中問題的設計與解決是決定課堂成敗的關鍵,好的問題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有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為改善課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需要從很多方面進行深入地考慮,其中要注意的是教師提問的目的一定要明確,語言要精準深入,要考慮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問題設計要結合情景,富有趣味性,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
關鍵詞:問題設計;優(yōu)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1-099-1
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設計,指教師為了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而設計的能讓學生為之思考并討論的某個值得探究的知識點。一堂精彩的物理課除了要有精彩的引入、清晰的知識點解惑、豐富又引人入勝的課堂實驗,精準深入且富有啟發(fā)性的課堂問題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提出的巧妙的問題可以有效地激起學生思維的共鳴,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打開禁錮學生思維的枷鎖,從而構建和諧而高效的物理課堂。
一、問題提出要指向明確
教學中教師對于問題的語言描述非常重要,教師需要設計明確的問題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在被研究的事物上,如蘇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8.3節(jié)《摩擦力》,教材中關于這一節(jié)的教學,首先是這樣安排的:讓學生在桌子上拉動木塊,問:你覺得木塊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當然學生能夠得出拉力撤銷,木塊運動停止的結論,但由這一問題得出摩擦力這一抽象概念,對于學生來說還是缺少指向性的,學生不明白問題的起始狀態(tài)和終了狀態(tài),自然也無法構建出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了更好地理解摩擦力,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問題,展開摩擦力的教學。
案例:師:請大家先來體驗下摩擦力,將手緊壓在桌上,用力向前推。手有什么感覺?
師:是不是很容易推動?。?/p>
生:不容易,好像有一股力量要把你往回拽。
師:這種力就是摩擦力,因為是在滑動過程中受到的,我們稱它為滑動摩擦力,用符號F滑表示。
問:手受到的滑動摩擦力是哪個物體施加的?對手的前進是起促進還是阻礙作用呢?
生:桌面,是阻礙作用。
師:滑動摩擦力指的是一個物體在接觸面上運動時受到的接觸面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根據(jù)定義,請大家思考下生活中哪些情況下也有滑動摩擦力?
生1:推箱子。
生2:汽車剎車后還會滑動一段的過程。
師:正確,另外平時刷牙、洗臉、梳頭、用冰刀滑冰、小朋友玩滑梯都會受到滑動摩擦力,滑動摩擦力在生活中處處可見。
教師設計這一系列的問題,為學生的思維指明了方向,加深了對摩擦力的理解,使學生對摩擦力阻礙相對運動這一特性理解更深入。這樣提問,研究對象明確,問題的指向也清晰明了,對于學生來說可以激發(fā)學習物理的興趣,也能很好地為后續(xù)力與運動關系的學習提供確鑿的實例。
二、問題設計要難度適宜
前蘇聯(lián)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發(fā)展到的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問題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學生“已知,已學”和“未知,未學”之間搭筑橋梁,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以問題為助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筆者認為教師在備學生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要了解學生在小學階段科學課中已學到哪些知識,如光學中《光的反射》的教學,小學科學教材中對反射定義已給予詳細的闡述,這一部分就是學生已知和已學的,課堂上就要著眼于對反射規(guī)律實驗探究的教學,思考如何設疑引導學生探究反射規(guī)律,如花了大部分時間教授反射定義,區(qū)分反射現(xiàn)象,筆者認為是不必要的。另外問題設計要關注不同學生的思維差異,應該注意調動班級所有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并且在設計問題時注意設置思維梯度,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圍繞問題有所思,有所得。如《牛頓第一定律》一課中,雖然學生對于力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但要弄清楚看不見摸不著的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還是存在難度的,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如果一鐵球沿斜面下滑,運動速度會如何變化?如果讓鐵球沿斜面上滑,速度又會如何變化?在水平面上是不是鐵球能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呢?從而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發(fā)現(xiàn)阻力在其中的作用,并且阻力會對運動產生影響。
三、問題設計要有趣味性
如果課堂上教師拋出的問題只是一味平鋪直敘地考察課本上的基本物理概念或以練習題的方式詢問學生,長此以往,課堂勢必如同一塘死水,無法激起一絲漣漪。一個好的問題應該在充分考慮教材特點和重難點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學生有所感的生活實際以及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然后選擇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加以精準并富有啟發(fā)性的語言,讓學生心中產生懸念,并產生解決疑難的內驅力。如在講授《家庭電路與安全用電時》,如果教師在教學時只是簡單地設置問題“家庭電路的故障一般有哪些?”這樣往往無法引起學生解疑的興趣,可以在情景中設置問題,問:“一天晚上,小明在家中看書時,突然臺燈不亮了,可能是家里的電路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呢,同學們能不能幫小明分析一下?”這樣可以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切實地感受到這是生活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學生的思維瞬間得到激發(fā),課堂氣氛也得到提升,教師很容易就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中來,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特別注意課堂問題設計的優(yōu)化,做到提問精準深入,緊扣課標要求,符合學生的知識發(fā)展水平,并且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實現(xiàn)教法和學法的有機統(tǒng)一,進一步促進三維目標的有效落實。
[參考文獻]
[1]張建安.物理教學中問題設計的幾點思考[J].物理教師,2017(05).
[2]胡楊洋,陳清梅,邢紅軍.物理學科啟發(fā)式教學的內涵與應用[J].教育導刊,2013(08).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區(qū)笠澤實驗初級中學,江蘇 蘇州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