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
摘 要:朗讀是語文教育的情感基礎,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朗讀?!白x”也是學生自主體悟的主要載體之一,教學中,從“讀”字入手,引導學生讀節(jié)奏,讀標題,讀關鍵句,讀標點……在反復的吟詠品讀中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感悟作品中蘊含的人情百味。
關鍵詞:語文教學;朗讀品味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1-092-1
語文教學的功能之一便是依托語文課程,借助于教材中的優(yōu)秀篇章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提高學生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讀寫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情感思維能力。
語文教學實踐中,“教什么”“怎么教”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巧妙。筆者以為,我們倡導語文教學要回歸語言本身,郎讀就是最好的方式。葉圣陶老先生說過,閱讀教學總得讀。于漪老師也認為,朗讀是語文教育的情感基礎。于永正老師說“所謂的語文教學的‘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笨梢姡Z文課堂教學離不開朗讀。
一、讀標題,悟出深意
讀標題是讀懂文章的第一扇窗戶,是讀懂文章的重要切入口。一篇文章的標題往往起到概括文章內容、蘊含作者情感的作用,是作品全部文字的凝聚,不可以忽略它的內涵,反復品讀標題,注意重音、停頓的處理可以引導學生讀懂標題背后的深意?!痘匮影病芬晃闹?,筆者就標題“回延安”引導學生反復品讀,讀出了很多豐富的信息。一讀標題,學生認為詩歌敘寫了作者回延安的事件。二讀標題,重音落在“回”字上,學生感悟到作者不是第一次到延安。三讀標題,重音再落在了“回”字上,作者學生感悟到了親切感,回延安就如同回家一樣。四讀標題,重音落在“延安”一詞上,引發(fā)學生思考延安是一個怎樣的所在,作者為何要回去。通過四讀標題,逐層深入地引領學生理解作者對延安的一片深情。再如教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筆者一開始就提問學生“該帶著怎樣的情感去讀文章的標題”,師生在反復誦讀這個標題的過程中,共同探索標題中的“茅屋”“秋風”“為……所破”等詞所蘊含的信息:生活的困頓、蕭瑟的秋天,肆虐清冷的秋風,作者痛苦、悲傷、無奈的情感,一開始就讓學生進入情境。
二、讀關鍵句,巧妙入題
關鍵句在課文中能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重要作用,反復朗讀關鍵詞句,探尋蘊含在關鍵詞句中的文本內涵、人物情感,是感知課文,深入理解課文最基礎而有效的方法之一。肖培東老師在《管仲列傳》的教學中,老師帶著學生有感情的品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將語氣落在“知我者鮑子也”句中一個“也”字上,在反復朗讀中,既不需要去死扣文法,但管仲與鮑叔牙的知己之情激蕩著學生的心靈,又觸發(fā)了學生探究管仲與鮑子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探究人物情感的欲望,這樣的語文學習似乎更加靈動。在《社戲》的教學中,文章結尾“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币痪湟彩侵档梅磸妥x的,通過引導學生對于“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實在”“再”“也不再”等詞語的朗讀處理,讓學生體會到了“我”對平橋村那段鄉(xiāng)村生活的無比眷戀,對之后再也沒有經(jīng)歷那樣快樂、真摯、淳樸生活的惋惜之情,由此也很自然地引導學生對那夜的好豆,那夜的好戲的深入探究。
三、細讀標點,品出深意
細讀標點符號可以從細微處把握人物情感,了解人物個性,把握人物語言的言外之意。在分析《社戲》中六一公公人物性格的時侯,筆者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楫,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边@句,并且要求關注“請客?——這是應該的?!敝械膬蓚€標點,揣摩六一公公的心理態(tài)度。一個問號,表現(xiàn)出六一公公對雙喜把踩了他家的豆說成是“請客”的質疑,一個破折號,表現(xiàn)人物思考的短暫停頓,進而又有對雙喜所說的請客的思考,寫出了六一公公對雙喜提出的“請客”這一說法的認同,流露出對雙喜這個機靈鬼的贊賞,表現(xiàn)了六一公公的淳樸與善良。
四、讀節(jié)奏,探情悟意
讀好句子的節(jié)奏也是有感情朗讀課文、探情悟意的重要一步。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朗讀出作品中作者豐富細膩的情感,那么朗讀中的那些節(jié)奏的停頓(又稱停連)和重輕音的處理就需要給學生指點出來,特別是為了加強語調、語意、觀點或表達某種感情,通常綜合運用標點符號停頓和邏輯停頓方式來處理句子的節(jié)奏問題。
例如部編教材八下第一單元課文充滿著濃郁的抒情色彩,或表現(xiàn)各地風土人情,或展示傳統(tǒng)文化習俗。鑒于這樣的編寫意圖,筆者以為在本單元的教學設計中緊扣一個“讀”字開展語文教學活動,不失為一種比較巧妙的切入。
如《回延安》是運用陜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而作的一首現(xiàn)代新詩,兩行一節(jié),節(jié)內押韻,每屆換韻,形式自由活潑,本身就帶有一種特有的節(jié)奏感,在朗讀中就需要對節(jié)奏的徐停、急停和強停及輕重音的處理來體會作者激動、明朗、高亢、激昂的情感。如詩歌的第一部分在朗讀時對重音、節(jié)奏停頓作這樣的處理:
心口呀(徐停)/莫要/這么厲害的跳,
灰塵呀(徐停)/莫把我眼睛/擋住了……(徐停)
手抓黃土/我不放,(稍作停頓)
緊緊/貼在心窩上(徐停,突出對延安的深情)。
在《回延安》的教學中,筆者指導學生調整節(jié)奏、重音和停頓,反復誦讀,學生在一遍遍的誦讀中讀到了賀敬之再回延安的激動、喜悅以及對延安的強烈的思念之情。
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用“讀”的方式切入,反復誦讀文章的標題、關鍵句段、標點符號和語言的節(jié)奏,可以在反復誦讀中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悟作者的思想情感,發(fā)掘出一條通向語文素養(yǎng)教學的輕松途徑,展示給學生一種獨樹一幟的語文學習方法,開辟語文學習的新境界。用朗讀來點亮學生的思維,獲得走進文本的鑰匙,從而實現(xiàn)語文學習方法的內化,這樣的語文教學會“百味”橫生,妙趣盎然。
(作者單位:昆山市第二中學,江蘇 昆山2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