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春花
摘要:如何有效地提升中學化學教學效用,是每一位化學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對的難題。非智力因素是人們努力學習的內在主要因素,它可以轉化成學習動機,相當程度地推動學生開展獨立自主的學習。本文就這一關鍵問題與筆者的教學實際相結合,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希望與廣大化學教師一起深入探討。
關鍵詞:化學教學效用;非智力因素養(yǎng)成;農村中學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11-0063
作為一名扎根在鄉(xiāng)村任教的化學教師,頗感市區(qū)的中學與鄉(xiāng)村中學化學教學素質教育的明顯差異。這種差異不僅反映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也反映在學生的化學思想和整體素養(yǎng)上。造成農村化學教學素質教育低下的原因主要是:農村學生的生源流失比較嚴重,成績好的學生基本都進入城區(qū)更好的中學學習,留在農村學校的學生學習成績較差。他們大多數(shù)又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動力也比較模糊,只是為了家長而被動地學,學習上一遇到難題,就叫苦連天,不愿意積極獨立思考,攻克難題,長期意志消沉。針對以上問題,為了更好地做好化學教學工作,提高化學教學的效用,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逐步縮小市區(qū)學生與鄉(xiāng)鎮(zhèn)學生在化學視野、人生價值觀以及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差距,是新形勢下全面落實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每個化學教師的職責。
非智力因素就是指人在社會活動中,不親自參與認知過程的心理因素,其包括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非智力因素是人們努力學習的內在因素,它可以轉化成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的目標和方向,指引人們邁向成功之路。因此,一個人持續(xù)發(fā)展他的非智力因素,即使是一般的智力水平,也可以在某個領域獲得成功。在筆者所在學校的學生學習基礎薄弱的狀況下,根據(jù)化學教學的特性,筆者指出應從下述幾個方面來養(yǎng)成和發(fā)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化學教學的效用獲得提升。
一、構建輕松活躍的學習氣氛,喚起學生的好奇心
化學教學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迫切渴望學習知識。教育家烏辛斯基說過:“義務學習而沒有興趣會扼殺學生追求真理的欲望?!睂W生只有對學習產(chǎn)生強烈的興趣和愛好,才能有意識地努力思考,堅持不懈地探尋,與之對應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才能隨之發(fā)展起來。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呢?
首先,簡單介紹有關化學和化學家一些有意思的故事情節(jié),誘導學生的好奇心。例如,講述德國化學家凱庫勒有一天午睡,夢境中夢見碳原子長鏈像蛇一樣纏繞卷曲,忽見一蛇銜住自己的尾巴,并反復轉動,從而推測了苯是環(huán)狀結構的故事。通過類似有趣的故事,學生不僅懂得尊重科學家的智慧和高尚品質,而且能學習化學知識,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強烈愿望。
其次,要充分發(fā)揮化學實驗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瘜W實驗的特點是鮮明、直觀,刺激學生的視覺神經(jīng),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這些都有助于提高化學教學的有效性。化學實驗是學好化學的基礎,但是,學生不可只是停留在實驗現(xiàn)象本身激起的感官興趣上,而是指引到操作方法和實驗現(xiàn)象仔細觀察上,獲取揭示本質屬性的現(xiàn)象,與學生的科學認知相結合,使學生理解化學的內涵,認識化學學科學習的規(guī)律性。
再次,利用化學與社會生產(chǎn)、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農村中學的學生在農業(yè)生產(chǎn)中有比較豐富的經(jīng)驗,利用這一優(yōu)勢,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要把化學知識與農業(yè)生產(chǎn)、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掌握知識并利用它去了解、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疑問,從而使學生感受到科學知識的實用價值,增強其學習化學的信心,對化學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例如用肥皂水涂抹被蚊蟲叮咬后的傷口,可以達到止癢目的;給農作物施銨態(tài)氮肥不宜選擇炎熱的天氣;燒水壺的水垢可以用食醋清洗干凈等等日常生活的小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就在身邊。
最后,積極開展與化學相關的課外活動。課外活動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對課堂教學起著促進作用。圍繞課堂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組織化學晚會,表演“清水變牛奶”“水中生火”“地雷”“星光飛舞”“雪球燃燒”“火山爆發(fā)”等等這些具有聲、光、色的明顯現(xiàn)象,更容易激起學生的好奇心。
二、根據(jù)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條件,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
化學教材的內容非常豐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融合,例如引入歷史紀實,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如講高一化學第四章時,將首次用生化武器的歷史事件引進教材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德國在一次與法、英聯(lián)軍的對峙中不人道地使用一種化學武器,該武器為黃綠色的氣體,士兵們因吸入該氣體而迅速出現(xiàn)嘔吐、窒息而喪命。那么,有毒物質是什么?你們想知道嗎?學生齊聲回答:“想”。全班學生沸騰起來,紛紛對物質的成分進行猜測。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調動起來,課堂也就自然而然地轉入到“氯氣性質”的教學活動中。實踐證明,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材施教、充分發(fā)展非智力因素
教學內容不同,學生智力水平與非智力水平的差異,課堂教學方法也相應地改變,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也有利于其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主動完成學習過程,親身感受獲得知識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化學課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挖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彌補智力因素的不足。
四、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品質
學生學好文化知識的前提是要有堅強的意志。古語云:“有志者事竟成。”只有在學習上具有頑強毅力的人,才能一直努力拼搏,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因為筆者所在學校屬于農村中學,教學資源配備不足,在實驗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遇到實驗儀器不足、實驗失敗的問題,這時筆者鼓勵學生分析原因,必要時可使用我們日常的學習材料代替化學儀器進行改裝,再實驗,一直到實驗的成功。這樣,不僅使學生體驗到實驗成功的喜悅感,更在實踐過程中磨煉學生的堅強意志。
簡而言之,在化學課堂教學中,非智力因素是多方面的,它能夠彌補學生智力上的不足。作為一名教師,應抓住良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結合學生的智力因素,因材施教,就會給學生的學習添上另一只翅膀,使他們能展翅高飛,從而提升化學教學的效用。
(作者單位:廣西南康中學5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