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玉玲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并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以供參考。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當代素質教育要求高中歷史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各項思維能力,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批判性思維。歷史的學習者必須秉持著批判的精神去探究事實,才能不斷質疑、不斷思考,最終形成獨立的思考方式,凝聚成豐富的核心素養(yǎng),使歷史成績得到提升。
關鍵詞:高中歷史;批判性思維;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11-0017
高中歷史的相關知識并不是簡單的史實介紹,更多的內容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理解能力,能夠通過教材中所展示的內容深究其內涵與本質,作出合理的、全面的分析,才能在歷史學科取得良好的成績。而實際的教學中,許多學生并不具備批判性思維,通常依賴于課程中學習的知識,便再無其他。在這種學習方式下,許多學生已經喪失了對知識的分辨能力,也不具備質疑的能力,不清楚“自己哪里不會”,但實際上“并不懂得什么”,長此以往,學生的歷史科目學習也就失去了方向。對此,高中歷史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結合實際教學情況來采取教學措施。
一、以教材為本,啟發(fā)學生的學習思維
歷史學科是以歷史史實為主,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的辨別能力、分析能力的一門學科,其內容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個領域,綜合性較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實際上也代表著學生的思維寬度,故教師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首先要從啟發(fā)學生的學習思維入手,以教材為根本,拓寬學生的思維維度,讓學生能夠透過故事看本質,通過局部看整體,才能掌握歷史知識的應用技巧,為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奠定基礎。如高中歷史中關于“清末的農民運動”知識學習中,教材列舉了“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兩個實例。然而“義和團運動”的最終結局是失敗的,而“太平天國運動”雖然也失敗了,但對清末社會的影響卻十分巨大。那么,教師就可針對這兩個運動向學生提出思考性問題,如“為何兩次農民運動的結局一樣,但影響的程度卻不同?”或是“導致兩次農民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否一致?是什么原因?”等等,這類問題具有一定難度,但卻是學生通過思考就可以回答出來的。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時,要基于教材中的知識,“由易至難”提出問題,才能讓學生的積極性逐漸被調動起來,當學生的思維被啟發(fā)以后,教師可進一步提出難度更高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得以拓寬,并逐漸形成批判性思維。
二、以設問為引,活躍學生的思維方式
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之初,教師應通過巧妙設問的方式對學生邏輯思維的養(yǎng)成提供引導,歷史是確切的史實,并不能夠肆意評論,但對歷史史實的看法卻因人而異。高中歷史教育并非將學生培養(yǎng)成統(tǒng)一的答題機器,而是要讓學生對史實具有自身獨到的看法,讓學生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見解,這才是歷史教育的目標。對此,教育者要善于構建問題,通過層次化的設問對學生研究歷史問題作出指導,鍛煉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靈敏,久而久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也就自然形成了。如在高中歷史關于“國共十年對峙”的學習中,國共兩黨從“對立”到“統(tǒng)一”再到“解放戰(zhàn)爭”,所經歷的事件都有什么,在此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樣的事件使國共兩黨的關系發(fā)生變化等等,總結這些史實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則是學生應當探究的問題。在探究問題中,教育者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的看法并不相同,一些學生認為“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內部革命精神不一致才導致革命力量受到損失”,而另一部分學生則認為“當時我黨還處于初步探索時期,對革命問題的認識不夠深刻才導致革命力量被削弱”,還有學生認為“當時我黨內部的右傾思想嚴重,致使黨的路線與本心出現(xiàn)偏離”等等,學生的看法并不一致,但總體來說都是正確的,只是所處的角度不同,對待問題的看法也就不同。
三、以辯論為要,促進學生的交流探究
批判性思維也代表著學生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勇敢質疑,能夠通過“提問”“解問”的過程研究問題,才能促進學生形成獨立的思維。然而,在實際的高中歷史教學中,由于課程時長及教學內容的限制,部分教師為了追趕課堂進度,并不會留出充足的時間供學生討論,而學生仍處于聆聽教師教授知識的狀態(tài)下,對自身的批判性思維發(fā)展有所限制。為改變這一現(xiàn)狀,教師應在課堂教學前巧妙地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適當?shù)厝谌朕q論課題與其中,將學生辯論與課堂教學結合在一起,減少二者之間的沖突,給學生留有更多的思考空間。如在“戊戌變法”的教學中,教師可將“戊戌變法”中康有為及梁啟超與“戊戌六君子”的做法相對比,讓學生展開討論。部分學生認為“康有為與梁啟超的做法更加可取,保留骨干力量為后續(xù)的革命事業(yè)奠定基礎”,而有些學生認為“戊戌六君子的做法更加可取,以個人的犧牲激勵國民覺醒,大義凜然喚醒民族斗志”,學生在辯論時都能積極投入其中,且有理有據(jù)地論證自己的觀點,在不斷的交流與探究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逐漸形成。
四、結束語
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學生能夠依據(jù)史實闡述自我見解。在當代素質教育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與牢籠,將素質教育的要求落實在日常教學中,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華榮.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5):20.
[2]陳裕斌.審辯性思維培養(yǎng)策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名師在線,2018(20):17-18.
[3]楊開清.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52):39.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實驗中學3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