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星
孔孟仁愛思想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之一,蘊含著很多亙古不變的哲理。因此,擷取這一思想并將之運用于班級管理,既是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也是賦予其新的內(nèi)涵的一種嘗試;不僅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汲取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也是構建和諧班級的一條捷徑。
一、挖掘仁愛內(nèi)涵,確定班級格言
“仁”在《論語》中總共有109處,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匯。經(jīng)由孔子首倡,“仁”成為儒家道德規(guī)范的核心。孟子遙承孔子仁學,并加以豐富和發(fā)展。那么,何謂仁?《說文解字》提到:仁,親也,從人二。即人與人友好的交互性,強調其社會關系屬性。
孔子對“仁”的內(nèi)涵有多種表述。他對“仁”的認識集中體現(xiàn)于“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一章。仁必有愛,愛是其內(nèi)涵。仁是道德,是體;愛是學問,是用;二者可以互通。進一步來說,只要具備仁的本質,常懷一顆仁心,即便某些行為不以愛的名義出之,卻也是愛的不同體現(xiàn)。
因此,我認為仁愛應該成為教育的底色和班級管理的基石,并結合校訓確立班級格言——“以仁愛為做人之本,以忠恕為行事之本,以勤謹為為學之本”。做人、行事、為學三者構成立體價值觀,同時從前后次序上體現(xiàn)了道德教化比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治班理念。
二、彰顯仁愛思想,實施班級管理
以仁為本質,并以不同方式進行推廣,這是儒家提倡的做法。那么,在班級管理中如何彰顯仁愛?
(一)生命安全教育——踐行仁愛的前提條件
每年秋季開學,面對新學生,很多班級的“開學第一課”都是圍繞習慣養(yǎng)成、行為規(guī)范等展開,而我在第一課主要進行生命安全教育。課程要求學生首先學會愛護自己的身體和愛自己。有人會問,這樣的情感和行為還是儒家的仁愛精神嗎?
事實上,愛自己的身體或者愛自己恰恰是成就仁者愛人的基礎條件。首先,如果一個人的身體出現(xiàn)了問題,那么他還有多少余力去愛別人呢?自愛是對自己生命(身體)的保全,否則其余皆是空想。其次,如果一個人對自己身體狀況缺乏感知,又如何對其他人產(chǎn)生感知呢?
由此,生命安全教育被列為班級管理的首要之務,常講常新,也能收到了預期效果。時至今日,我所管理的班級中沒有一個學生出現(xiàn)生命安全問題。
(二)同情之理解——踐行仁愛的活動展開
通過生命安全教育而學會自愛的學生實質上具備了愛人的前提條件,但從自愛中產(chǎn)生愛他人的情感與行為,這就需要“同情心”發(fā)揮作用了。儒家關于“同情心”的典型觀點來自孟子的“惻隱之心”,孟子借助真實的生活情境進行闡釋。他說,當我們看到一個小孩即將掉落入水井時,一定會不假思索地去救他。其動因既不是和他父母熟識,也不是想博得他人的贊譽,更不是厭惡小孩的哭聲,歸根結底是出自“惻隱之心”,即同情心。孟子還明確提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笨梢姡蕫墼醋酝樾?,同情心是先天固有的善性,也就是孟子所謂的“良知”。
要將這種良知外化為仁愛實踐,就必須讓自己對他人的痛苦(或快樂)產(chǎn)生情感共鳴。為此,班級舉辦了“護蛋行動”“負重前行”“走進消防,感恩有你”“大愛無聲-關愛聽障兒童”等活動。通過活動或角色扮演,學生切身體會到了什么是堅持與責任,對老師和班干部的工作以及父母的做法產(chǎn)生“同情之理解”,達到增強班級凝聚力和融洽親子關系的目的。
總之,仁愛對于德育具有奠基性的作用。仁愛之于學生,對其完全人格的塑造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仁愛之于教師,為其永葆職業(yè)激情提供生生不息的滋養(yǎng)。數(shù)千年的文化積淀會造就一個民族的精神特質,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將是我不斷努力前行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張瑞濤.論先秦儒家“成人之道”[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81-85.
[3]薛百成.惻隱之心[J].記者搖籃,2015(06):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