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賢林
摘要:在新時代改革背景之下我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產生了極大的變化,為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有的老師開始以學生學習觀念的培養(yǎng)為依據,重新調整教育思路和教學方向,將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策略融入主題教學環(huán)節(jié),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本文以高中歷史教育為分析對象,了解培養(yǎng)學生法制管理相關策略及要求,以期為促進青少年的全面成長和發(fā)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育;青少年法制觀;培養(yǎng)探究;
一、引言
作為學生人生三觀樹立的重要階段,高中階段尤為關鍵,老師需要抓住這一階段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要求,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法制觀念為主旨,保障高中階段的青少年能夠規(guī)范個人的言行舉止,對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有一個深刻的認知及理解。有一部分高中歷史老師站在宏觀的角度結合這一學科教學的改革要求,充分利用歷史教學這一重要的載體來培養(yǎng)學生的法制觀,保障學生能夠實現學有所獲、學有所成。我國新課改強調老師需要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要求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完善學生人格,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行為習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保障學生堅持正確的人生三觀。
二、關注師生互動和溝通
我國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在開展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老師必須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融入更多的新鮮血液,在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與能力以及學習行為習慣。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之中,老師需要著眼于青少年法制觀培養(yǎng)的現實條件,以歷史教學為著眼點,堅持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營造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并構建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保證學生在與老師進行交流時說出個人的真實意見,從而對我國的法律知識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樹立正確的法制觀,了解我國憲法中對公民基本義務和基本權利的具體描述,學會主動參與各種社會公共事物,積極使用自己的權利并履行義務。結合相關的實踐調查不難發(fā)現,有一部分高中歷史老師開始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由發(fā)揮,給予學生恰當可行的輔導以及點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價值,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時主動了解歷史學科學習之中的法治觀念以及法律知識,加深個人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及認知,以此來實現舉一反三和學以致用。除此之外,老師還需要站在宏觀的角度了解學生在高中歷史學習過程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障礙,將更多形式多元的教育教學內容融入歷史學科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充分體現法制觀培養(yǎng)的主體作用及優(yōu)勢,實現學生法制意識的有效培養(yǎng)。
三、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才是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主體,任何教學實踐活動都必須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興趣來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向。高中歷史教育對學生歷史觀的培養(yǎng)尤為關鍵,為了實現歷史教育與學生法制觀培養(yǎng)之間的完美融合,老師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學生的興趣偏好,關注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之中的真實狀態(tài),站在過程性的角度適當給予學生一定的輔導,保證學生能夠意識到歷史學習的技巧和精髓。其中歷史觀教育與法制觀教育存在一定的聯系,老師應該以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策略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完成主體教學環(huán)節(jié)之后與學生進行緊密的交流和溝通,保障學生能夠大膽的說出個人的真實意見和看法。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教育背景有所區(qū)別,在此基礎上所產生的學習需求差異較大,老師應該盡量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教育教學背景,以一個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理解學生,保障學生能夠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樹立一定的學習自信心,從而實現舉一反三。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各種現代多媒體技術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之中獲得了廣泛的好評,許多老師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細節(jié)元素的分析及解讀,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法制觀為著眼點,不斷促進不同歷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其中歷史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許多高中生的社會生活實踐經驗不足,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認知相對比較淺顯,同時還存在許多理解上的誤區(qū),難以實現個人法制觀的有效培養(yǎng)及樹立。比如播放央視的普法欄目,讓學生寫下自己的觀后感并找出節(jié)目中所涉及的法律條款,這種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從整體上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對此,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多媒體信息技術,通過播放視頻以及音頻的形式實現文字、圖片之間的有效融合,鼓勵學生在主動分析以及感知的過程之中意識到歷史學習的重要價值和優(yōu)勢,從而主動接受老師的思想灌輸以及引以及優(yōu)秀思想文化的熏陶,不斷提高個人的學習能力以及領悟能力,樹立良好的法制觀,社會觀以及歷史觀。老師只需要在課堂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掌握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操作要求及標準,給予學生恰當可行的輔導,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實現學生的良性成長。
四、結語
在歷史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青少年法制觀的培養(yǎng)尤為關鍵,老師需要堅持圍繞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及教學形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法制觀,保障學生能夠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之中產生源不斷的學習動力,樹立一定的學習自信心。
參考文獻
[1]??? 李澤賢. 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法制意識培養(yǎng)的實踐研究[D]. 山東師范大學.
[2]??? 孫改成. 淺談新課程高中歷史課堂滲透法制教育的原則和方法[J]. 都市家教月刊, 2013(8):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