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家校合作的中小學勞動教育是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具體舉措,其有利于形成傳承中華民族勞動美德的教育場域。家校合作視角下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家庭和學校要強化溝通,明確雙方職責;要鞏固合作,搭建實踐平臺。家庭和學校應組織學生學習農耕知識,感受勞動之美;探尋勞模事跡,傳承身邊的匠人精神;鼓勵創(chuàng)造性勞動,培養(yǎng)勞動創(chuàng)新品質;開展志愿者活動,在行動中涵養(yǎng)勞動品格。
【關鍵詞】勞動教育;家校合作;教育場域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5-0053-04
【作者簡介】徐新穎,江蘇省徐州市教育局(江蘇徐州,221000)德育研究室副主任,高級教師。
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勞動教育。2015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提出,用三至五年時間,推動我國中小學建立課程完備、資源豐富、模式多樣、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形成普遍重視勞動教育的氛圍。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chuàng)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yè)風氣”。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fā)表關于勞動教育的重要講話,明確提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從勞動教育角度審視,只有學校與家庭密切合作,協調一致,才可能真正促進中小學生良好勞動素養(yǎng)的形成。因此,基于家校合作的中小學勞動教育就成了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具體舉措之一。
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開展系統(tǒng)的勞動教育是傳承中華民族勞動美德的必由之路。家庭和學校都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環(huán)境,家校合作開展勞動教育,達成勞動教育共識,確立共同的勞動教育愿景,在勞動教育的目標、內容、時間、空間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從而實現將學校勞動教育的文化浸潤與勤勞持家的家風家訓熏陶相結合,讓學生在家庭勞動中成為父母的好幫手,在學校勞動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小崗位,這必定有助于形成同頻共振的勞動教育場域,助力中小學生涵養(yǎng)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勞動美德。
(一)家校合作視角下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內涵
由于側重點不同,不同的主體對于勞動教育內涵的界定并不統(tǒng)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認為,勞動教育是在勞力上勞心的教育,它對人具有多方面的發(fā)展價值:既陶冶性格,又提升智力;既知識育人,又實踐育人;既注重勞動訓練,又注重勞動體驗。袁振國教授主編的《當代教育學》中將勞動教育界定為勞動技術教育,認為它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形成勞動觀點和習慣的教育。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認為,勞動教育的內涵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勞動教育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課程,學習的重點是如何勞作,學習的內容包括制作手工、栽培園藝、學習家政和保護非遺等生活常識,學習的目的是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提升勞動技能;第二,勞動教育是一種需要實踐的活動,這種活動在校內可以具化為整理班務、美化校園、維修電器、勤工儉學等活動,在校外可以泛化為志愿服務等活動;第三,勞動教育是一種需要在家落實的勞動,即鼓勵學生幫家長分擔家務,完成家長分配的一些家務勞動。
參考以上定義,我們認為,家校合作視角下中小學勞動教育的主要任務包括教師和家長指導中小學生開展校內外勞動和家務勞動,目的在于促進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強化積極的勞動意識,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二)家校合作視角下中小學勞動教育存在的現實問題
1.家庭對勞動教育的誤解。
首先,家長認為孩子參加勞動就是吃苦受累。隨著現代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少子化現象的出現,不少家長溺愛孩子,希望為孩子包辦一切,不愿意讓孩子參加勞動,擔心孩子在勞動中受傷。其次,家長認為孩子參加勞動會影響學習。當前許多家長都想讓孩子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為此,他們盡一切可能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擔心參加勞動會分散孩子的學習時間和注意力。最后,一些家長歧視普通勞動者。當前不少家長往往用矮化體力勞動、歧視普通勞動者的方式來激勵和鞭策孩子“力爭上游”,譬如“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去送快遞”“不努力學習以后就去掃大街”等,這無形中就在孩子心中埋下了不尊重勞動、不尊重普通勞動者、不愿意參加勞動的種子。家長對孩子勞動教育的上述誤區(qū)導致許多孩子不愿、不能、不會勞動,因為缺乏勞動體驗和勞動習慣,一些孩子沒有社會責任感,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動手實踐能力差。
2.學校對勞動教育的誤解。
一方面,學校勞動教育的目標過于片面。勞動教育的目標不僅包括勞動技能的學習,而且包括學生勞動意識的提高、勞動情感的增強以及勞動價值觀的升華。然而,當前不少學校把勞動教育的目標窄化為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另一方面,學校勞動教育的內容過于片面。當前不少學校勞動教育的內容多局限在整理個人內務、打掃衛(wèi)生、完成手工作業(yè)等方面。從勞動形式角度說,這些內容過于單一;從勞動復雜性角度說,這些內容過于簡單。如此,勞動教育很難充分調動學生的勞動積極性,難以真正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
(一)強化家校溝通,明確雙方職責
在家校溝通過程中,學校應發(fā)揮對家長的引導作用,通過家長大講堂等形式定期開展專題講座,幫助全體家長和教師提升對勞動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樹立科學的勞動教育理念,錘煉開展勞動教育的能力,明確各自在勞動教育中的職責。
1.家庭在中小學勞動教育中的職責。
家庭在中小學勞動教育中的職責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向孩子滲透“家務勞動是每一個家庭成員應盡的義務”的觀念,注重以身作則,發(fā)揮示范作用,引導孩子主動承擔家務勞動。當孩子提出想參與的想法時,家長應該熱情邀請孩子加入,和孩子一同勞動,共同體驗勞動的樂趣。第二,勞動應該是家規(guī)的重要內容之一,一份清晰明確、合理可行的家規(guī)對孩子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至關重要。家規(guī)的內容可以具體到“每位家庭成員輪流倒垃圾”“早晨起床后自己穿衣疊被”“作業(yè)完成后自己整理書桌”等。第三,家長需注意勞動教育的適切性。家長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數量不宜過多,應建立在不影響孩子完成正常學習任務的基礎上。家長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難度不宜過大,不能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圍。另外,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創(chuàng)設愉快的勞動氛圍,為孩子準備合適的勞動工具,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興趣和勞動習慣。
2.學校在中小學勞動教育中的職責。
學校在中小學勞動教育中的職責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學校要明確勞動課的重要性,將勞動課作為必修課落實到課表中,嚴禁其他任課教師隨意占用。第二,學校要注重師資隊伍的培訓,勞動課不僅要有教師教,而且要有專業(yè)的教師教,要讓學生在勞動課中學有所樂、學有所得。第三,學校要加大勞動課程的開發(fā)。一方面,學校可以結合本地風土人情,編制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勞動課程;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課程融合,將農事勞作課程與傳統(tǒng)文化課程、科學常識課程融合,將家務勞動課程與思品課程、寫作課程融合,將社會勞動課程與思政課程、綜合實踐課程融合等。第四,學校應重視利用社團組織開展勞動教育,通過社團組織開展與勞動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
(二)鞏固家校合作,搭建實踐平臺
中小學勞動教育特別需要實踐活動的支撐。為此,家庭和學校在合作的過程中應搭建多樣的實踐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活動。
1.學習農耕知識,感受勞動之美。
學??梢韵驅W生普及一些農耕知識,如我國的農業(yè)文明發(fā)展史、我國的農耕工具演變史等,在此基礎上,邀請家長和學生一同進行農事體驗活動。在農事體驗過程中,學生能夠掌握必備的勞動技能,感受到從事農業(yè)勞動的魅力,品嘗勞動成果,感受勞動之美。
2.探尋勞模事跡,傳承匠人精神。
學校應深入挖掘家長資源,邀請家長中的勞動模范為學生和其他家長做宣講,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和家長深入勞動模范的工作現場認真觀察和體驗,引導學生畫勞模、訪勞模、寫勞模、學勞模,進行多角度認知和感受。
3.鼓勵創(chuàng)造性勞動,培養(yǎng)勞動創(chuàng)新品質。
創(chuàng)新是勞動的重要品質。學校和家庭應該鼓勵或陪伴學生多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如引導學生運用廢舊物品設計創(chuàng)意服裝、做一些簡單的科學小實驗、做一些小發(fā)明等。家長和教師要重視給學生提供開展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指導意見。學??梢酝ㄟ^開展“勞動節(jié)”“勞動嘉年華”等活動,為學生展示勞動成果搭建平臺,讓學生講述創(chuàng)意勞動故事,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造熱情。
4.開展志愿者活動,涵養(yǎng)勞動品格。
勞動是個體社會化的媒介,從服務自我到服務社會,用勞動為他人和社會做貢獻,是引領學生形成良好勞動品德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學校應拓寬勞動渠道,建立志愿者公益活動平臺,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參加豐富多彩的公益性勞動。如學??梢越M織學生擦洗公共自行車、清理盲道障礙物、為社區(qū)孤寡老人送溫暖等公益活動,讓學生從中找尋自我的價值感,體驗勞動助人的愉悅;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我是超市收銀員”“我是小交警”“我是農貿市場管理員”等勞動角色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換位體驗中了解勞動的辛苦和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在開展志愿者活動中,學??梢怨膭罴议L與孩子一起實踐,讓家長在活動中轉變觀念,從而實現勞動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1]周洪宇,范青青.勞動教育應成為家校教育的有機聯接[J].教育探索,2019(3):1-5.
[2]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4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