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是國家認同教育的主要對象,大學英語課堂也是國家認同教育不容忽視的陣地。本文結合當前高校國家認同教育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高校英語教學中踐行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路徑與策略。
關鍵詞:高校英語教學;國家認同教育;路徑與策略
國家認同是國家成員對所屬國家的國家主權、政治主張、政治道路、歷史文化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念等的認可,是一種政治文化現(xiàn)象。國家認同的核心問題是價值觀的問題。當前,經(jīng)濟全球化、信息多元化在給我國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國人的思想觀念。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跨文化交際中,強勁的歐風美雨使不少大學生漸漸地接受并崇拜西方文化,而對中華文化所代表的價值觀和審美失去了認同感。
一.大學英語課堂在國家認同教育中的作用
中國的大學英語課堂,在中西文化的接觸、碰撞與交流中前行,新自由主義、個人主義、消費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極端主義思潮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更會讓一些鑒別能力較弱的大學生們感到無所適從,部分人往往由于自身認知和意識觀念模糊在價值選擇上出現(xiàn)了偏差,甚至盲目追求全盤接受,從而排斥甚至厭惡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與價值取向。因此,積極踐行國家認同教育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合力,積極地將既繼承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又體現(xiàn)先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英語教學之中,在其引導下,更新教學理念、樹立平等的中西方文化觀、發(fā)展中國英語,進一步深化英語教學改革、完善課程建設,促進大學英語文化教學,就成為引導大學生進行正確價值選擇,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有力保障。
“教書”和“育人”是每位教師都肩負的雙重職責。任何一門學術課程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和價值內涵。大學英語是一門語言實踐課程,在大學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決定了其可以作為實施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和途徑。發(fā)揮大學英語課堂在核心價值觀教育方面的作用能夠有效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
首先,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大學英語教學除了訓練語言技能,更是了解和習得一種異邦文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審美觀”等的學習過程。誠如錢冠連先生所言,“人類各民族的語言都不僅是一個符號體系或交際工具,而且是該民族認識、闡釋世界的一個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因而具有民族性、人文性?!贝髮W英語教材題材多樣化、人文精神豐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習者的道德判斷能力和在此基礎上的人格品質養(yǎng)成;
其次,大學英語課程作為一門基礎課程,授課時間相對多、人力物力投入大,對學生影響也較大,在高?;A教育中地位重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貫穿國家認同教育、核心價值觀教育有很大的空間和舞臺。在大學英語小班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有較多的交流機會,通過結合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和組織課堂,可以在訓練和提高學生基本語言技能的同時提高其綜合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水準。
二.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的改革與實踐路徑
在高校英語課堂中積極踐行國家認同教育,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合力,積極地將既繼承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又體現(xiàn)先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英語教學之中,在其引導下,更新教學理念、樹立平等的中西方文化觀、發(fā)展中國英語,進一步深化英語教學改革、完善課程建設,促進大學英語文化教學,就成為引導大學生進行正確價值選擇,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有力保障。
首先,現(xiàn)代高校英語教師應自身應具備全面的中西方文化觀和對文化差異的洞察力和感受力,通過不斷涉獵教材之外的文化知識,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素養(yǎng)。更重要的是,教師本身要崇敬和熱愛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自覺地踐行核心價值觀;
其次,深層次解讀挖掘現(xiàn)有教材,踐行英語知識和道德感悟的完美結合。教師應立足教材,力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使學生在提高語言技能的同時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質。如:講到“個人主義”這個詞的時候,就建議教師使用對比法,啟發(fā)學生自己去總結西方的個人主義和中國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差異和共性;
第三,教學資料的開發(fā)。筆者認為,目前大學英語教材的課文題材選題中,依舊偏重語言的“工具性”。在學習全國統(tǒng)一的通用教材之外,完全可以根據(jù)本地區(qū)、本校學生情況編寫和推行“第二課堂”的教學材料,目的宗旨在于與通用的、偏重于考試的教材區(qū)分開,通過語言的“工具性”進入到語言的“文化性”,透過語言去接觸、了解、明白本國本民族、他國他民族的文化、文明及一些普世的道理、哲思;
第四,充分利用社會、學校、自媒體(微博、微信公眾號、微信群及QQ討論群)等網(wǎng)絡資源,挖掘無限學習空間,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獲取和發(fā)布教學資料,如引入TED演講時視頻,及BBC紀錄片等。通過不斷完善和建設特色教學的信息技術平臺,使課堂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發(fā)展相結合,不斷利用信息環(huán)境拓展其能力發(fā)展的空間;
第五,建設和組織課外活動。比如,在學習《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冊第四單元“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美國五大文化象征)后,我們可以組織一次口語競賽,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中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象征,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增強大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通過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科技節(jié)、文化節(jié)、戲劇節(jié)等一系列活動,引導大學生以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去面對各種社會思潮,明辨是非,保持獨立的文化品格。
課題名稱:遼寧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課題
課題批準號:JG18DB481
作者簡介:李璐娜(1980-)女,遼寧沈陽人,沈陽醫(yī)學院外語教學部教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