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麗虹
摘 要:本文依托初中科學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從研究背景與緣由、實踐應用、成效與反思等三個方面論述生活素材在初中科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研究,歸納并層層展開生活素材的選取原則、處理及應用策略等。旨在通過對教學實踐的研究獲得更多教學經(jīng)驗與啟發(fā),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喚醒其求知欲,指導學生以原有生活經(jīng)驗為知識生長點,有效促進其新知識建構的同時,進一步促進師生各方面能力與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達到師生共同發(fā)展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科學;教學實踐;生活素材;應用研究
一、研究背景與緣由
筆者研究生活素材在初中科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源于25年前新課程改革初期,當時學生對人體生殖系統(tǒng)內(nèi)容充滿好奇,卻羞于面對青春期發(fā)育的第二性征,許多學生教科書上生殖器官等圖片早被涂鴉...
案例1:在首輪“性教育”課堂上,筆者大膽地將實驗室縮小版男性人體模型展示給了學生,結(jié)果引來數(shù)學、語文、英語等老師一致“討伐”:大片女生在其他課堂上紅著臉恍恍惚惚無法專心上課,老師們紛紛調(diào)侃:“你到底在科學課上給他們吃了什么迷魂藥?!”那一刻筆者恍然大悟:原來新課程標準中“科學課程的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絕不是一句可忽略的空話,教育教學要“循序漸進”確實非常重要!
于是筆者采取了補救措施:結(jié)合農(nóng)村學生大都帶過光屁股弟妹、其祖母輩有纏足束胸等事實,用生活故事、胎教磁帶、圖片及教科書等,給學生科普優(yōu)生優(yōu)育和青春期發(fā)育常識、分析平均壽命與科學發(fā)展關系等,總算平復了女生突受刺激的騷動之心,開始像學習運動系統(tǒng)那樣坦然面對生殖系統(tǒng)。
此次“轉(zhuǎn)危為安”的教學經(jīng)歷,也成為筆者積極投身新課程改革,開啟生活素材在初中科學教學實踐中應用研究的契機。
二、實踐應用
生活素材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及研究并非一朝一夕、僅靠課堂教學中講生活小故事、掛圖片、放錄音就能完成,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教科書幾經(jīng)改版內(nèi)容得以充實,多媒體設備逐漸引入與改進,學生生活經(jīng)驗日益積累,可供教師選擇的生活素材也日漸豐富。
筆者依托初中科學課程標準和教科書,對所選生活素材進行了細化和拓展,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將之循序漸進、前后呼應地滲透于科學教學實踐中。
(一)生活素材的選取原則
課堂教學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備課是否充分。教師除了吃透教材內(nèi)容、把握好重點、分解難點降低梯度之外,在生活素材的選取及前期處理上還應把握以下原則:
1.形象化原則:所選素材要生動形象,能激發(fā)學生好奇心,符合初中生正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心理特點和發(fā)展要求;
2.生活化原則:所選素材源于或貼近學生生活,能引起學生認同感,有利于引導學生真正體會“科學并不神秘”、“科學在我們身邊”;
3.實效性原則:所選素材取之生活可踐于生活,具有實效性、易操作,使學生領悟“學科學是為了用科學”的道理;
4.開放性原則:所選素材不止局限于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展示與探究,還應包括學生開展課前課后的觀察、生活小實驗與小制作等拓展性、開放式素材。
如此,既能讓學生提前體驗新課的趣味而對將學內(nèi)容充滿“揭秘”興趣,亦可留下一定懸念使之保持繼續(xù)探究的熱情。
(二)生活素材的選取與處理
以下為筆者所選部分“生活素材”,適當處理后可有效應用于科學教學:
所謂“良好的開端乃成功的一半”,若師生雙方都在課前做了充分準備,隨著課堂上生活化情境的鋪墊,生活小實驗的合作演示,學生在課堂上既有耳熟能詳之親切感,又有耳目一新之獲得感,新課教學的有效性將大大提高。
(三)生活素材的應用策略
策略1 鋪墊教學情景
教師用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用到或經(jīng)歷過的生活素材設計課堂教學情景進行鋪墊,“吸引”學生在生活化情境中探究新知識、感受其本來面目,“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學會思考、分析、交流與合作,既能“以舊帶新”有效建構新知識,還能達到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等目的。
案例2:學“植物激素”前一天,出示一串青香蕉問:“誰有辦法只讓一根香蕉快速變黃,而其余仍青澀不能食用?”“有何辦法每天只吃一根熟而不澀的甜香蕉、而不是等它們一起成熟時一人貪吃卻吃壞肚子?”拋出問題、設下懸念后,根據(jù)學生搶答情況背地或當面摘下其中一根,與香氣撲鼻的紅蘋果一起裝進塑料袋并扎緊,第2天上課當眾取出揭秘袋內(nèi)外香蕉成色差異原因,或因驗證性實驗成功而獎勵“獻計者”大快朵頤吃香蕉…
“沒有興趣,就沒有記憶”,這種生活化、激勵性的課堂引入,使原本枯燥難記的“各種植物激素的作用”在教學中變得生動、有趣、易記。
案例3:經(jīng)歷首輪“性教育”波折,筆者再次教學“代代相傳的生命”、“走向成熟”內(nèi)容時,適時引入“某初二女生將月經(jīng)來潮誤解為血癌而自殺”,“六歲男童??纯平填l道、緊急中幫媽媽順利產(chǎn)下妹妹”,“年輕無知丈夫阻撓婦產(chǎn)科男醫(yī)生、差點釀成妻兒一尸兩命悲劇”,“眾人街頭圍成人墻,撐傘助臨盆孕婦母子平安”等真實的生活素材作鋪墊,有效打破了學生的心理障礙,此后再分段播放英國科學家錄制、從受精卵到青春期發(fā)育的《人體漫游》時,學生已能坦然面對最具沖擊力的全裸鏡頭而不會驚呼“黃片”!
人體生殖器官、月經(jīng)與遺精、第二性征等性知識的教育不再成為學生學習的禁區(qū),學生不再“心有邪念”,而是懷著對生命的敬畏、以健康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生殖系統(tǒng)的學習,體現(xiàn)了鋪墊教學情景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策略2 鼓勵學生體驗
案例4:初學“力的存在”:讓童心未泯的初一小朋友在課堂上重玩氣球:捏緊兩個吹足氣的氣球口子,用大小不同的力相互擠壓,便引入了“力作用的相互性”、“力能使物體發(fā)生形變”及“形變大小與力的關系”;再讓學生給反向的口子逐一放氣,用掌心感受氣球“放屁”時氣流方向、觀察氣球飛的方向,學生在開懷大笑中進一步感知“力的方向性、力作用的相互性與反向性”;同樣用氣球還可引入壓力、壓強、浮力、氣壓與密度及流速的關系等。
初一學生尚缺乏抽象概括能力,初次接觸經(jīng)典力學,受理解能力限制學習難度不小,鼓勵他們在玩中學、在體驗中接受新知識,既能有效降低學習難度,又能激發(fā)其學習熱情。
策略3 提倡學生合作
教師在課堂上要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課堂實踐機會,指導學生上臺合作演示、做老師小幫手,同學間相互協(xié)作進行角色扮演等,會使教學變得更具趣味性。
案例5:學“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時,同學們立馬想起一年前那根“早熟的香蕉”和“紅蘋果功臣”!當初津津有味吃香蕉的同學被邀請當眾吃上了蘋果,連比帶劃、聲情并茂地講“蘋果歷險記”,令同學們捧腹大笑!再讓學生分成四五個大組,每人扮演消化道、消化腺的某個器官,一人扮演蘋果或香蕉等食物,按序逐一演示、描述各器官的形狀、功能和食物的消化過程,揭秘為何短時間香蕉多吃易拉肚子、為何有人會便秘…
通過人人參與、充滿趣味的角色扮演,同學們在游戲中彼此包容、相互幫助并開懷大笑,不再感覺識記內(nèi)容的枯燥乏味。
案例6:實驗室是學生們摯愛之所,老師要不厭其煩開足開好每一堂實驗課:如初一量筒、托盤天平、顯微鏡、凸透鏡等儀器的正確使用,初二簡單電路的連接與應用(電流表、電壓表使用)、物質(zhì)燃燒及其條件探究,初三酸堿鹽及金屬的性質(zhì)探究等等。讓學生2人組合進行實驗探究,4-6人小組交流實驗現(xiàn)象、分析并得出實驗結(jié)論,提倡動手能力強的同學離座幫助“實驗菜鳥”學會操作,老師在實驗室不斷巡回指導,用手機拍下學生的規(guī)范動作或錯誤操作,利用多媒體及時反饋,深受學生歡迎,教學效果也特好!
學生在與同伴的合作、互幫互助中獲得愉悅感、滿足感和成就感,實驗失敗后重獲成功及幫助他人獲得成功所帶來的快感,經(jīng)歷耳聞、目睹、手摸、鼻嗅、使用肢體語言等調(diào)動五官的親身體驗,其對新知識的深刻印象,遠勝于老師的空洞說教,更勝于演示實驗中的耳聞目睹!
策略4 解決實際問題
科學教學中的問題解決,不僅包括課堂與課后各類習題的正確操練,還包括利用科學知識解釋、處理與解決生活實踐中的實際問題。
案例7:學“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讓學生在家用雞蛋、清水、食鹽和筷子進行“預實驗”,提前獲得物體沉底、上浮、懸浮和漂浮的實踐經(jīng)驗,并要求學生據(jù)此幫爸媽腌幾個咸蛋來改善伙食,記錄幾天后食用蛋才會變咸、幾天后味道最美等。而老師在課堂上又改用清水、醫(yī)用注射針筒和帶橡皮塞的空玻璃藥瓶來探究物體浮沉條件,讓學生體會改變物體浮沉條件的不同方法:可改變液體密度、也可改變物體自重,還可...
如此設計實驗,不僅杜絕了家庭實驗中浪費濃鹽水的問題,還讓學生享受到“親手勞動”的成果,感受父母的辛苦而更愿意分擔家務;從實驗中學生也明白了為何“死海淹不死人”、為何游泳初學者在教練指導下只需憋氣“不喝水”就能順利“漂起來”的道理,使學過游泳的學生恍然大悟,未學者躍躍欲試、對學游泳提高自身素養(yǎng)充滿了期待!
策略5 拓展課外活動
生活素材應用于教學實踐,應全方面滲透于課前、課堂及課后,拓展于春游或秋游、第2課堂,要充分利用學生家庭和社會資源,給學生布置短期或長期的生活觀察(如觀察家用電器、生活用品、動植物等)、社會調(diào)查(如調(diào)查貧血、糖尿病、肥胖癥等)、家庭小實驗(如腌制食物、家釀葡萄酒、米酒等)、科學小制作(如制作土電話、針孔照相機、潛望鏡)等等實踐性的課外作業(yè),讓學生真正體驗“科學無處不在”。限于篇幅,本文不作具體展開。
三、成效與反思
實踐表明:生活素材在初中科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既有效又重要:不僅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喚醒其求知欲,有利于學生在原有生活經(jīng)驗基礎上理解、接受并建構新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比較、分析、分類、歸納、統(tǒng)計、演繹、想象等科學思維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協(xié)作互助精神,有利于他們獲得助人之喜、成功之悅,成為身心健康、具有綜合科學素養(yǎng)的人才;而教師在實踐和研究中自身收獲也頗多:積累了更多教學經(jīng)驗,提升了教育教學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師生共同發(fā)展的目的。
在教學實踐與研究的同時也引發(fā)筆者對一些問題的反思:
問題一:或許因績效工資考核等原因,大力提倡學生具合作精神的教師自身卻常有“不合作”現(xiàn)象:教研活動、聽課本檢查形式超過實效,組內(nèi)公開課拘于流程且量不足,中老年教師“倚老賣老”不愿參加備課組活動,教學能力強的教師不喜“資源共享”等。不同科學專業(yè)的教師如何分工協(xié)作取長補短、推廣優(yōu)秀生活素材而減輕合科教學壓力,全面提高教學整體質(zhì)量、提高每位師生的科學素養(yǎng),是值得思考、有待改進的問題之一;
問題二:如何將德育教育素材有機融入科學教學的實踐與研究,是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另一個問題。教師在給學生“授業(yè)、解惑”的同時,應更重視“傳道”:要利用現(xiàn)有教材、教參所提供的教學資源,日常生活或工農(nóng)業(yè)、醫(yī)療、航天等領域新產(chǎn)生的鮮活素材,充分激發(fā)學生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其民族自豪感,提升其科學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等,最終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chǎn)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弊鳛橐幻逃ぷ髡?,筆者將“活到老、學到老”,繼續(xù)深入研究并完善生活素材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引領學生體會“科學并不神秘”、“科學在我們身邊”,明白科學的本質(zhì)是“源于生活”還要“踐于、服務于生活”。
參考文獻
[1] 張紅霞.科學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2] 義務教育 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指定.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3] 義務教育教科書 科學[M].七八年級上下冊、九年級上冊.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2014年7月第1版.
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職業(yè)教育2020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