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美
摘? 要:太極推手是太極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太極拳研究中的核心部分,因此對太極拳推手技術(shù)的研究與闡釋對推動太極拳的發(fā)展十分重要。通過文獻資料的搜索查閱,以及研讀歷代太極拳的相關(guān)典籍與歌賦的基礎上,運用哲學思辨的理論方法對太極推手技術(shù)理論進行歸納分析。研究認為,太極推手技法的哲學意義表現(xiàn)為:“物物一太極、統(tǒng)一一太極”是基礎,“剛?cè)嵯酀⑸峒簭娜恕笔抢碚?,“粘黏連隨、引進拿發(fā)”是技術(shù)表現(xiàn)。本文指出太極推手是個完整的體系,各個環(huán)節(jié)是一個統(tǒng)一和諧的有機體,粘黏連隨是為引化拿發(fā)做準備的基礎,舍己從人是為達到剛?cè)嵯酀?/p>
關(guān)鍵詞:民族傳統(tǒng)體育? 推手? 哲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2(b)-0198-02
魯迅先生認為道教乃中國文化之根,中華武學典籍中太極拳最具有代表性,也是最能闡述道家思想的武學。三豐真人創(chuàng)立太極拳以十三中技法演繹太極拳的生克制化。十三式中以“進退顧盼定”象征五行生克,以“棚捋擠按、采列肘靠”以定步法中的八卦方位,其目的是檢驗練習拳法過程中是否做到了“中正安舒、支撐八面”以及拳的勁路走向是否符合“起于腳、傳于膝、主宰于腰、發(fā)于手指”的要求。推手練習是為實戰(zhàn)做準備的練習,推手練習是雙方感知對方勁力運行的路線,是在把握雙方互為一體的基礎上,感知對方的拳路的變化已達到剛?cè)峄Q、避實擊虛的目的,從而體現(xiàn)“以柔克剛、以巧破力”太極推手技法。太極推手以“剛?cè)嵯酀⑸峒簭娜恕睘橹笇枷?,用“不丟不頂”的方式化解對方來力于無形中,以其獨特的東方智慧得到世人的青睞。
1 “物物一太極、統(tǒng)一一太極”是推手的認知基礎
太極拳先以拳架作為基礎練習,在全家有一定基礎后進行推手練習,此為練習太極拳必須要經(jīng)歷的2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認識自我,第二階段為感知對方,從而達到知己知彼的目的。
1.1 “物物一太極”為認識自我建立周身一太極觀念
在練習太極推手之前,首先要進行拳架的練習,此為太極推手的基礎,也是入門的的必經(jīng)之路,此階段須有明師口傳心授才行,正如拳語所云:入門引路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因為此階段時要與自己的習慣作斗爭,建立自身太極規(guī)律的運動,要摒棄以往自己自以為是的觀念,比如兩腳站立的位置、膝垮的開合運動等于其他武術(shù)的觀念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在拳架練習的過程中要體會動作的連貫與周身開合的的微妙變化,及每個動作的陰陽虛實的轉(zhuǎn)換與統(tǒng)一,從而認識自我以及建立周身一太極的變化。
1.2 “統(tǒng)一一太極”感知對方,建立對立統(tǒng)一
此段練習是在有一定拳架基礎上,先進行定步推手練習,以“棚捋擠按,采列肘靠”為基礎去感知拳架練習中的微妙變化在對練中的體現(xiàn)。去體會推手八法中的生克制化,以及對方拳勁的來路,在練習過程中要感受彼我雙方的陰陽轉(zhuǎn)變與對立統(tǒng)一。這個階段是培養(yǎng)交手過程中的“圓融無礙”的觸覺本能感知。
2? “剛?cè)嵯酀?、舍己從人”是推手理論思?/p>
剛?cè)嵯酀?、舍己從人是雙方交手時要時刻保持的思想意識,也是太極拳的總綱。剛?cè)嵯酀侵缸陨碓趯惯^程中自己拳路的陰陽虛實、動靜進退、曲直收合的變化。舍己從人是不與對方拳勁相抗,應順應對方拳勁去引動,從而變被動為主動制服對方。
2.1 剛?cè)嵯酀沁^程
太極拳并不是一味綿軟無力,它是由陰陽、剛?cè)?種勁力,相互轉(zhuǎn)換化而為一的合力,又稱太極勁。太極勁是演化出千萬種勁力的功夫,也只有在對抗中才能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推手訓練中柔勁化對方來勢是手段,剛勁是打擊是最終目的,正所謂太極拳是以柔克剛、后發(fā)制人的拳術(shù)。太極拳以柔克剛是結(jié)果,剛?cè)嵯酀沁^程,只有做到陰陽吞吐2種勁力的同時運用,才能體現(xiàn)最終的以柔克剛的結(jié)果。
2.2 舍己從人是總綱
舍己從人是太極推手對抗中的總綱,這也是太極拳區(qū)別其他武術(shù)的最顯著的特點。王宗岳《太極拳論》論中有“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強辨焉”的論述[1]。舍己從人并不是舍棄自己順從別人,而是舍棄自身所帶的先天拙勁,而去順從對方的拳勁,最后做到在順從過程中化解對方的力道,使對方失去重心而落敗。從歷代的太極拳著述中也可以看到“舍己從人、不對不頂”是其交手的基本原則。此與道家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中的“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近于道”的觀點不謀而合[2]。
3? “粘黏連隨、引化拿發(fā)”是技術(shù)表現(xiàn)
通過拳架的練習有了知己的認識,進行推手有了感知對方的觸覺反應,守住“舍己從人”的對抗意識,接下來的練習“沾連粘隨”是控制對方的勁路,“引化拿發(fā)”是打擊對方的手法表現(xiàn)。此階段是推手練習的核心與難點。
3.1 粘黏連隨的要領
粘者,提上拔高之謂也。黏者,留戀繾綣之謂也。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粘、黏、連、隨不可。斯粘、黏、連、隨之功夫,亦甚細矣。此是一代宗師楊露禪的論述粘、黏、連、隨的技術(shù)要領。
粘,提上拔高之謂也。是在交手時根據(jù)對方拳勁來路,順勢合起對方拳勁方向向上提起,又提起拔高的狀態(tài)。其目的是粘住對方的來勁同時改變其運行路線,使對方腳下失去平衡,再根據(jù)其運行路線讓對方自動失位。
黏,留戀繾綣之謂也。是指在交手時雙方勁力合二為一,此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種勁力陰陽互換如影隨形,彼此不能分離。意思是說雙方接手后亦步亦趨的跟隨對方的拳勁運動,做到時時引誘對方,封住對方勁力,此即是王宗岳《太極拳論》中“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滯,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論述,主要是黏住對方,最終以封住對方的勁力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