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嬌妮
本文深挖小說,將通過他人對孔乙己的笑,深度剖析這笑聲背后所隱藏的社會萬象。兩類笑聲,一則孔乙己可笑而引人發(fā)笑,一則是他人對孔乙己的取笑。文章主要分析短衣幫對孔乙己的笑,有何奇怪之處?通過拓展比較,更清晰地再現(xiàn)魯迅先生寫作此篇的意圖,以及孔乙己現(xiàn)象所帶來的現(xiàn)實意義。
孔乙己選自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本文主要為讀者塑造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物形象——孔乙己。他的出場給那些沉悶、無聊的酒客以歡樂,為冷漠的世態(tài)添一絲快活的空氣。在人們的心目中,他是滑稽可笑的,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首先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通過小說中的以下語句“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辈浑y看出,他和其他短衣幫的巨大反差,尷尬可笑。
不難找出這些句子,“滿口之乎者也”“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么?”等等。一個窮酸迂腐的孔乙己頓時浮現(xiàn)在眼前。
第一次出場買酒時“便排出九文大錢”擺闊,炫耀,書呆子氣的孔乙己,被刻畫得淋漓盡致。反復(fù)揣摩這些句子,通過分析比較,一個迂腐麻木的形象就浮現(xiàn)于眼前了,孔乙己太可笑了。
如此可笑的孔乙己一出現(xiàn),所有喝酒的人都看著他笑,這在文本中也出現(xiàn)了好多笑的語句。如“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引得眾人哄笑起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哄笑起來”“掌柜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引人發(fā)笑”“于是在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作者用這手慢慢走去了”,在這許多笑的句子中有的是小伙計的笑,有的是短衣幫的笑,有的是掌柜的笑,還有的是小孩子的笑,但由于階級地位和本質(zhì)的不同,取笑孔乙己的根源也當然不同了。
一副兇臉孔的掌柜見了孔乙己,就當面揭短引人發(fā)笑,直到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斷了腿,奄奄一息時,他仍然同往常一樣取笑他,這種取笑應(yīng)怎樣去理解?不難看出,掌柜是剝削階級的代表人物,他的取向是對被剝削階級受苦人的一種玩弄一種欺凌,這不足為奇。這種階級歧視是由他的階級本性決定的。
讓人疑惑的是:為什么那些穿著短衣的和孔乙己一樣受壓迫受剝削的窮苦人,他們也一樣取笑孔乙己呢?還得再次走進文本,重現(xiàn)孔乙己的命運和他的悲哀,讀了大半輩子的書沒有進學不會營生,愈過愈窮。他的身上有很多缺點:迂腐,麻木,好喝懶做,但也不乏有優(yōu)點:熱心教小伙計認字,給孩子茴香豆。通過這一分析,大家可能漸漸地對孔乙己萌生了同情心,短衣幫對孔乙己取笑,他們的確不該如此,我們都知道同是社會底層,理應(yīng)關(guān)心同情,不但沒有,反而加以諷刺挖苦,這和《故鄉(xiāng)》中閏土要香爐和燭臺道理一樣,中年閏土極端窮困,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神靈身上,這是一種精神的麻木。那么取笑孔乙己的短衣幫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同樣受壓迫,卻已渾然無覺。他們?nèi)⌒滓壹菏侨f惡的病態(tài)社會造成的,病態(tài)社會是孔乙己被取笑的根源。因此,作者憎惡那病態(tài)社會的黑暗悲涼。
《孔乙己》寫于1918年冬天,當時以《新青年》為陣地,雖已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但是封建復(fù)古的逆流仍很猖獗??婆e制度雖于1906年廢除,但是培植孔乙己這種人的社會基礎(chǔ)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會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這樣就有可能產(chǎn)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讓他們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孔乙己的一生是悲慘的一生,他是封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犧牲品。統(tǒng)治階級不但在政治經(jīng)濟上對他進行殘酷的控制,摧殘了他的肉體,剝奪了他的生路,而且在精神上毒害了他,使他蒙受了極大的恥辱和痛苦。文章刻畫了一個被封建思想所毒害所麻木而最終又被社會拋棄吞沒的下層知識分子形象,并且對吃人的封建文化教育和害人無數(shù)的科舉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無情的揭露。
孔乙己的悲劇是一個善良的讀書人被他自己所虔誠信奉的封建思想和衷心擁護的科舉制度愚弄以致毀滅的悲劇。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統(tǒng)治階級為了籠絡(luò)廣大知識分子,總是意圖向他們灌輸“讀書至上”。因此,封建社會里許多讀書人都以“學而優(yōu)則仕”作為人生奮斗的目標,視科舉為進身的階梯,他們把自己的命運一年又一年地押到科舉考試的賭博上,在封建統(tǒng)治階級劃定的死胡同里不顧一切地奔走。然而在這些人中間,有些是爬上去了,光宗耀祖,成為人上人,但對于絕大多數(shù)的知識分子來說,他們幾經(jīng)奮斗,犧牲了大量的人生的美好時光,換來的卻只是滿頭白發(fā),兩袖清風,低下的地位,生活的貧寒。孔乙己就屬于后一種知識分子。小說描寫的是這類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和心理狀態(tài)。魯迅先生以這種描寫,宣布按封建科舉模式培養(yǎng)出來的知識分子,在時代的變動中必然沒落的命運,勾畫了科舉時代沒落的知識分子腐朽、空虛迂執(zhí)的靈魂,孔乙己是科舉試場中人物夢幻破滅的傳神寫照。
在封建社會里,真正能爬上統(tǒng)治階級地位的知識分子畢竟是少數(shù),孔乙己和更多的知識分子的命運一樣,什么高官厚祿,朱服紫袍,對于他們都只不過是井中月水中花,夢里的幻想而己,他始終未能如愿,未能擠進真正長衫顧客的行列。而封建制度卻仍然帶給它的衷心擁護者和虔誠信奉者的是精神上和肉體上的累累傷痕??梢?,孔乙己的殘和死,也完全是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欺騙和迫害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