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學方法發(fā)生了很大改變,教師力求應用新型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質(zhì)量,以求促進教學效果。物理知識的學習究其本質(zhì)就是一個問題探討的過程,如何能夠?qū)栴}教學法有效應用于高中物理課堂,從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筆者做了以下詳細探討和分析。
從根本上講,一切科學理論學習的核心在于不斷尋求疑惑,然后深入探索總結并尋求答案,在高中物理學科的理論學習中亦是如此。物理課堂上,教師需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在面對特定問題時應要求學生提出疑問,尋求題干中給出的已知點并深入思考,結合課堂學習內(nèi)容尋求答案。因此,在應用問題教學法時,設置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且貼近學生實際生活,通過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能夠從生活化的角度結合晦澀難懂的抽象化知識,盡可能地消除學生在面對難題時內(nèi)心產(chǎn)生的抗拒及畏難心理。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頓第二定律”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二人同時拉動重物和分別拉動重物”的案例向?qū)W生提問:“重物在兩人同時拉動或者兩人分別拉動的情況下,前者還是后者能發(fā)生明顯移動?拉動重物時產(chǎn)生的拉力是相同還是相反?“是前者能夠拉動重物還是后者能夠拉動重物?”。此時,學生理所當然地會認為“兩人合力拉動重物時,重物發(fā)生明顯移動的可能性更大。”之后由教師再次提出疑問:“事實究竟如何呢?今天要講的牛頓第二定律能夠解答我們的疑惑?!币再N近生活的實例引入課堂,能夠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心,進而有針對性地聽講。此種情況下,學生具備更高的專注度及課堂參與度,能夠極大地提高課堂效率。通過這樣一個貼近生活情境的問題,不僅能夠糾正學生思想上、認知上的錯誤,還能提高物理課堂教學質(zhì)量及效率。
作為一項具備較高理論性以及邏輯性的學科,物理學科對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推理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其中涉及到的很多公式、概念及物理定義,使得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過于學術和枯燥。部分學生在初中階段沒有打好基礎,也沒有強烈的興趣學習物理,在生活中也沒有意識到物理課程的重要性。長此以往,部分學習及吸收能力較差的學生就淪為特困生。教師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應用問題教學法,就是為了通過設置問題作為動力,促使學生具備強烈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選修一1.1“熱力學”課程的學習中,可以由教師詢問學生:“為什么冬天的夜里,在晴朗無風的天氣更容易結霜?”之后學生可以根據(jù)學習到的知識回答:“在冬天的夜里,如果天氣晴朗無風,那么地面就會向空中散發(fā)熱量,導致空氣層上暖下涼。在空中沒有云的情況下,地面上像半空中散發(fā)的熱量距離更遠,散發(fā)的熱量也更多,地面嚴重喪失熱量,如果地面溫度等于或是低于零時,臨近地面的水汽就會凝結成為霜。而如果夜里具有較強風力,就會擾動地面上的空氣,使熱量相互傳遞。此種情況下地面溫度不容易等于或低于0,即使低于0,也會由于較強的風力作用使冷空氣無法聚集,沒有辦法充分冷卻形成霜。”應用極具趣味性的物理知識作為引子,使學生對于蒸發(fā)、凝結以及熱對流、熱傳導等物理知識產(chǎn)生興趣,也能夠以此作為基礎延伸開來,聯(lián)系生活中遇到的其他物理知識進行拓展,從而使其對于之后的物理學習更感興趣。
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為提高教學質(zhì)量,教師不僅需要利用寶貴的40分鐘課堂時間,還需要合理利用課外時間。要求每一個學習小組的一名學生在課前5~10分鐘之內(nèi),將其在上一節(jié)課后習題及練習中遇到的有一定難度并且需要應用系統(tǒng)化物理知識的習題,組織語言在課堂上講解。這樣能夠充分展示出這名學生優(yōu)秀的物理邏輯,也能促進全班學生深入理解問題中涉及到的知識點與所應用公式之間的潛在聯(lián)系,經(jīng)過嚴密的推理及邏輯運算之后得出最終答案。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中經(jīng)典的“斜面運動”問題時,教師可以給定問題:“在傾斜30°的斜面高處設置一個固定擋板,以彈簧連接到斜面的小木塊上?,F(xiàn)在斜面上的小木塊處于平衡狀態(tài),如果以力f向上推動小木塊至0.5m之后釋放,那么在斜面足夠長的情況下,小木塊再次平衡時,全過程產(chǎn)生的熱量為多少?”。之后要求學生學習該習題涉及到的知識點,主要為關于力的平衡、動能轉化、功能轉化以及彈性勢能等多個知識點,使學生構建起完整的知識架構。之后再詢問學生:“以上涉及到的知識點中各個物理量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如何?”,結合學生回答篩選概念公式,深入分析或者直接套用物理模板解決此類問題。通過由學生輪流上臺講解此類問題,能夠更詳細地探討位置與彈力的關系、摩擦熱能及轉化動能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有序地組織語言。經(jīng)過嚴謹推理之后,學生更為深入地認識了物理概念及知識點,從而構建更為完整的知識結構。
綜上所述,教師可結合貼近生活實際設置課堂問題、使問題系統(tǒng)化構建知識框架、設置趣味問題提高學習興趣等策略,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