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朝暉
現(xiàn)代社會通信發(fā)達,即便天涯相隔,溝通起來也不過在運指之間。因為簡潔便宜,所以情感自然也就會顯得淡一些。而在古代,友人之間如果一旦離別,相見不知何時,甚至很有可能就此天人永隔,所以,“生離死別”似乎完全不像我們現(xiàn)在說著那么浮泛了。
古代有許多離別的詩都寫得很好,大概就是因為這種離別的情感是那樣深沉,情動于中而發(fā)乎其外,自然感人至深。這樣的好詩有許多,像韓翃的“蟬聲驛路秋山里,草色河橋落照中”,讀來真的讓人心動神搖。今天要和大家說的則是晚唐詩人許渾的《謝亭送別》: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詩歌到了晚唐,因為有一種繁華之后的落寞,整個兒的民族情緒上都有些落寞寂寥的意思,抒情風格上也更加含蓄內(nèi)斂——人的情感發(fā)育,就是要往深而細的地方走的,長槍大戟,開張揚厲很適合開風氣、樹旗幟的時候,待到大家都有了共識,能夠獨擅勝場的,則往往是那些感受更細致更敏銳的人了,這大概是所有藝術(shù)發(fā)展的通則。詩歌發(fā)展到晚唐,開疆拓土大概是沒有什么空間了,但是說到深而細,則空間無限。所以,晚唐那些著名的詩人大多有著細致敏感的內(nèi)心。
許渾的這首送別詩,歷來評價很高,不少人都拿這首詩和著名的“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并稱,可見這首詩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那么,這首詩究竟妙在何處呢?在我看來,這首詩的妙處就在于“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上。寫離別,而無一言說別情,但是那種離別的情感又洋溢在詩里詩外,這是審美很高的境界。
這首詩的第一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痹陔x別的歌聲里,客船緩緩開動,這時候四周青山紅葉,是那種醉人的秋景,而秋日水流湍急,似乎也是大自然的常態(tài)。一句話里面似乎并沒有牽涉到任何主人公的離愁別緒。但是詩歌的特點就是如此:語言極為儉省,留下的內(nèi)容的空白是需要閱讀者用自己的經(jīng)歷去補充的。而一個讀者的心緒有多細致有多敏感,那么能在詩歌里面讀出的內(nèi)容就有多豐富。
想一想,在一個晴朗的秋日,要與自己的好友分別,四周是青山紅葉,溪水濺濺。自然的空闊爽朗,與你的內(nèi)心有著一種復雜的照應:秋日天高云淡,那種寥廓正與你內(nèi)心的空落相呼應;而青山紅葉雖美,卻又是你內(nèi)心寂寥感傷的對立;另一層的意思則是,自今而后,若有美景如斯又共誰賞?所以,對于眼前如畫的景色,內(nèi)心充滿的情感卻是感傷的。古人常常用自然景物的美好、繁茂、蔥蘢來反襯自己內(nèi)心的凄惶、寂寥與感傷。而“水流急”,則隱含了對于自然的一種埋怨,嫌水流太急,其實就是不忍分別的掩飾。中國文化是主張?zhí)烊讼鄳?,既然自己因為分別而感傷,則覺得天地本應體會到自己內(nèi)心的情緒而顯出落寞消沉的樣子來,豈料天地“不仁”,偏偏要按照自己的心思來,照樣花紅柳綠,草熏風暖,這樣的情境豈不是讓人更為失望——這種沒道理的氣惱,其實是很有表現(xiàn)力的,我們概括為“樂景寫哀情”,其中的心理邏輯便是如此。所謂“倍增其哀”,就是在本身哀傷的情況下,又增添了一番對大自然莫名的氣惱。
第二句:“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倍潭桃痪湓?,信息量其實有點大。友人離別之后,作者在干什么,獨自一人喝酒。在哪里喝酒,西樓之上。為何要上西樓,登高遠眺希望能見到友人的孤帆遠影。喝了多久,從早晨一直喝到黃昏。為什么喝酒,心里依然放不下遠行的友人。而這個時候老天爺也變得乖巧起來,應和著詩人的心情,讓秋風秋雨映襯他的秋心——在一個心情“擰巴”的人看來,大自然總是很“擰巴”,自己心情不好,最好大自然也能迎合著顯出愁云慘霧的樣子來,但同時,又會想,我已經(jīng)心情如此糟糕,老天爺你就不會安慰安慰我嗎?而詩歌的意味就在這樣的“擰巴”里面呈現(xiàn)出來了。詩人略去離別之后種種不寫,專寫黃昏風雨中棲棲遑遑離開西樓的情境,在典型的情境中將思念、牽掛、依依不舍都寫盡了。詩歌難寫的不是多,而是少;如何用最儉省的筆觸去寫最復雜的情感,是最顯出詩人的藝術(shù)才華的。
從詩歌的整體來說,前兩句的明艷和后兩句的凄冷形成強烈的對比。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也很有道理,一般強烈的情感需要時間的沉淀才能轉(zhuǎn)而為綿長深沉。所謂“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后的”,其實就是情感從強烈轉(zhuǎn)而為深沉,然后才能發(fā)而為歌。所以這種詩句之間的對比,又符合人的自然的心理變化。這樣依序?qū)憗韮删渲g的對比自然就不做作不矯情,也就更能夠打動人心了——這是隱含在其中的規(guī)律與道理。古人讀詩多,往往知其然就不再去追求所以然,我們現(xiàn)在讀詩少,讀一首最好可以知道更多關(guān)于詩歌的事情,自然就會想得比古人多一點深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