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張孟林 陳應華 譚亞南
【摘?要】目的:觀察撳針療法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將我院在腰麻下行肛腸的手術且術后出現(xiàn)尿潴留的60例病人,按照入院時間的先后順序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誘導排尿,治療組在誘導排尿的基礎上加用撳針治療,最后來終結、評價兩組的療效。結果:治療后,兩組排尿情況及小腹脹滿癥狀和治療前比較,均有改善(P<0.05),但治療組改善程度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的首次排尿時間、首次排尿后膀胱殘余尿量、復發(fā)率和臨床總有效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采用撳針療法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治療效果明確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關鍵詞】撳針療法;肛腸術后;尿潴留
【中圖分類號】R24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2-0120-01
尿潴留是肛腸手術較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與麻醉、情緒緊張、術后肛門敷料填堵、疼痛等因素有關。一旦發(fā)生會不但會給患者帶來痛苦,增加住院費用,甚至會延長住院時間。我院選用撳針療法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F(xiàn)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選取我科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腰麻下行肛腸手術并發(fā)生尿潴留的患者60例,按照住院院時間的先后順序隨機分成2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男患者18人,女患者12人,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34.52±9.36歲,其中痔10人,肛裂5人,肛癰10人,肛漏5人;對照組男患者14人,女患者16人,年齡18-69歲,平均年齡36.54±8.89歲,其中痔12人,肛裂3人,肛癰9人,肛漏6人。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種等方面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病人均由同一個主刀醫(yī)生手術,混合痔行外剝內扎術,肛裂行肛裂切除加括約肌松解術,肛周膿腫和肛瘺行切除引流術。
1.2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尿潴留的診斷標準[1]:小便點滴而下或閉塞不通,小腹脹急疼痛,下腹部膨隆,膀胱充盈有觸痛。
1.3納入標準
肛腸疾病需要手術,且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均由同一主刀醫(yī)生在腰麻下行手術者;術前自主排尿良好,年齡1?8?歲~?7?0歲,術前禁食水且排空膀胱,未經(jīng)過其他藥物或非藥物治療手段,同意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排除標準
有前列腺肥大、尿路結石、尿路感染等泌尿系疾病者;合并嚴重心、腦疾病,肝腎功能不全者;對金屬、酒精過敏者;患有精神障礙性疾病,依從性差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正在進行其他臨床實驗者。
1.5治療方法
1.5.1術前溝通
術前交代相同的內容,包括術前禁食水,麻醉情況,手術風險,術后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術后注意事項等。
1.5.2麻醉及手術
患者均采用腰麻,由同一主刀醫(yī)師手術,混合痔均行外剝內扎術,肛裂均行肛裂切除加括約肌松解術,肛周膿腫和肛瘺均行切除引流術。術中均給予凡士林油紗填塞肛門,外以塔紗壓迫,膠帶固定。
1.5.3手術處理
患者回病房后均去枕平臥4-6h后,可進食稀飯、軟面條、芝麻糊等清淡易消化飲食,根據(jù)患者進食水情況,4-6h后可下床排尿。術后給予預防感染、止血等對癥處理,補液量均不超過1000ml。疼痛患者可給予止疼藥口服。
1.5.4若術后出現(xiàn)小便點滴而下或閉塞不通,小腹脹急疼痛,下腹部膨隆,膀胱充盈有觸痛。對照組:誘導排尿。囑患者可自行熱敷小腹,打開水龍頭,水流聲音刺激促進排尿,心理輔導等。
治療組:誘導排尿的同時,取穴:三陰交??足三里??氣海?關元??中級
操作方法:患者取平臥位,暴露取穴部位,操作者用肥皂洗凈雙手,并用75%酒精消毒取穴位置皮膚及醫(yī)者手指。操作者一手固定穴位處皮膚,另一手持無菌鉗夾住針尾垂直刺入穴位皮下并固定。按壓刺激,以患者的耐受為度,每次約1min,4h后可重復一次。
1.6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治療后的首次排尿時間,精確到分鐘;記錄患者首次排尿后膀胱殘余尿量;排尿前后自我感覺。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制定評分。分別用0分、2分、4分、6分表示患者治療前后排尿情況和小腹的脹滿情況,并記錄得分情況。治療后2h判定療效,24h后判定復發(fā)率。
1.7療效指標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制定。臨床治愈:治療60min后能夠自主且順暢的排尿,尿急、腹脹、腹痛等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治療后60-120min內能夠自主排尿,但小便不暢,尿急、腹脹、腹痛等癥狀有明顯減輕;無效:治療120min后仍無自主排尿,尿急、腹脹、腹痛等癥狀沒有改善,甚至更進一步加重,需要留置尿管;復發(fā):治療有效后24h內再次出現(xiàn)小便點滴不下或排尿不暢,有小便不盡感,小腹墜滿、疼痛者。
1.8?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統(tǒng)計分析,檢測結果用均數(shù)士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兩獨立樣本用t檢驗,若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治療后兩組病人首次排尿時間的比較。
治療組的首次排尿時間短于對照組(見表1),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兩組病人首次排尿后膀胱殘余尿量的比較。
治療組的膀胱殘余尿少于對照組(見表2),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兩組病人治療前后排尿情況與小腹脹滿積分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病人排尿情況和小腹脹滿的積分沒有明顯區(qū)別,P>0.05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治療組排尿情況和小腹脹滿的積分少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2.4治療后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
結果見表4,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5兩組復發(fā)率的比較
結果見表5,治療組復發(fā)1例,對照組復發(fā)5例,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凡是肛腸術后6~8h仍未小便,或者雖有小便,但尿量很少,頻繁如廁,叩診恥骨上區(qū)呈明顯濁音,即提示有尿潴留發(fā)生,應及時處理[3]。目前臨床上治療尿潴留的方法很多,如直接保留導尿、針灸療法[4]、中藥口服[5]、溫灸療法[6]、中藥口服合并溫灸療法[7]等,都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祖國醫(yī)學認為尿潴留屬于“癃閉”的范疇。癃閉的病因很多,但根本的病理變化為膀胱氣化功能紊亂,病位在膀胱與腎,且與三焦、肺、脾、腎密切相關[8]。臨床上患者多因術中耗氣傷血,導致元氣大損,膀胱氣化不利;或術后熱壅于肺,肺失于宣降,致熱氣過盛,下移膀胱;或中焦?jié)駸岵唤?,下注膀?或術中損傷脈絡經(jīng)筋或術后情志不舒引起肝失條達,失于疏泄,氣血瘀滯而發(fā)病[9]。
撳針療法屬于皮內針療法的一種,是由?黃帝內經(jīng)·靈樞?官針篇中所記載的“浮刺”針法演變而來。其針具頭大而末銳,形如圖釘樣,因而得名“撳針”。?撳針療法將特制的小型針具刺入腧穴部位的皮內,并加以固定,以保持持續(xù)不斷地刺激,促使經(jīng)脈氣血的有效運行從而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針法相比較,撳針療法安全性更高,只及皮下不達深層,不會傷及臟腑、大的血管和神經(jīng)。撳針短小,刺痛感不明顯,將撳針埋藏于皮內或皮下不但能持久刺激特定穴位,而且不存在傳統(tǒng)針法斷針、彎針、滯針的可能。故患者較少發(fā)生暈針現(xiàn)象?;颊呒凹覍俑菀捉邮?。撳針治療操作簡單,只要按照中醫(yī)操作規(guī)范,醫(yī)生護士均可以操作。撳針的優(yōu)點就是將靜態(tài)留針變?yōu)閯討B(tài)留針,在很大程度上延長了留針時間,且對患者患者的體位姿勢沒有特殊要求,不會增加患者的不適感。對因某些特殊情況不能配合或不能配合留針的患者,撳針治療均可滿足。因為撳針可固定于腧穴1-7d,而患者的一般活動可不受影響[10]。
本研究采取撳針埋刺氣海、三陰交、中極、足三里、關元5穴,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促進排尿。氣海屬任脈,為先天元氣匯聚之處,有理氣調經(jīng)、溫腎助陽之功效。三陰交為足三陰經(jīng)的交會穴,能舒經(jīng)活絡,益氣活血,增強水液運行及膀胱氣化以達到通調下焦膀胱之氣機的目的。足三里是人體保健之要穴,能強化全身之正氣;中極為足膀胱經(jīng)之募穴;關元為足三陰經(jīng)在小腹的交會穴,足少陰腎經(jīng)聯(lián)絡膀胱,足厥陰肝經(jīng)環(huán)繞陰器,腎主司二便,肝主疏瀉,脾主運化水液,三穴相伍有疏肝益腎、健脾利水以助膀胱氣化之功用。諸穴共用以恢復膀胱的氣化功能,從而小便通暢。本研究結果表明,撳針療法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操作簡單,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82.
[2]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46-49
[3] 吳再德.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35.
[4] 孫峰,陳傳偉,鄭晉東,等.針灸治療肛腸疾病硬膜外麻醉術后尿潴留的療效觀察[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8,24(6):1048-1049
[5] 陳泰宇,孔鵬飛,陳虹羽等.八正散加減預防腰腧穴麻醉肛腸術后尿潴留的臨床觀察[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7,25(6):526-530
[6] 余衛(wèi)華,站曉農(nóng),邱翠瓊.電溫灸器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40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08,40(7):68
[7] 劉振生.調水化瘀利水方聯(lián)合艾灸治療術后尿潴留的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7,37(1):75-78
[8] 周仲英.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349-357.
[9] 王斌,白世斌,秦凱龍.針灸聯(lián)合膀胱區(qū)穴位按摩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7,26(4):708-710
[10] 賀普仁.針具針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