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慈
日前翻閱《淮安史略》,在第一章“古代的淮安”之章節(jié)中提到,距今4000~5000年,江蘇淮安境內的先民進入了“龍山文化”時期,同期的文化遺址遍布全市,而以泗洪的駝龍寺、盱眙的范家崗及漣水的楊莊遺址比較突出。這里所提到的千年古剎駝龍寺,已消逝半個多世紀了,其遺址就坐落在我的家鄉(xiāng)——江蘇泗洪魏營鎮(zhèn)原先射院村。
今年清明,我從鎮(zhèn)上到老家給祖先掃墓,走在魏營先鋒水庫的大堤上,遠遠望去,就見堤壩中央隆起一段丘岡,路邊豎著兩塊大理石碑,分別刻寫著“駝龍寺廟臺子遺址”“先射臺遺址”幾個大字。它們雖已在歷史變遷中消逝殆盡、蹤跡難覓,但在我記憶中,這兩個遺址屬于同一個地方。
駝龍寺歷經千年,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偉;先射臺更與三國群雄逐鹿、亂世戰(zhàn)火緊密連接。它們在歷史的風雨中走來,又在曲折的社會變遷中消逝,它們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
1953年,我在駝龍寺的中殿開始上學讀書,因此,對駝龍寺的記憶非常深刻。當年駝龍寺的大殿建筑高大宏偉,東西五間屋長,南北約三丈寬,兩丈多高,青磚砌墻,小瓦繕頂,給人一種莊嚴肅靜的感覺。它不知是什么時候建在這個叫“先射臺”的土墩臺子上的。據老人們說,該寺原來有前、中、后三座大殿。那時,我們在中殿上課,后殿里住著一個法號叫“本善”的和尚,佛臺上供奉著地藏王菩薩。
駝龍寺下面的土墩臺子,是我從來未見過的一個偌大臺子,頂上能容下三重大殿,約摸20丈見方。臺子底腳差不多有四五十丈見方,高三四丈。臺子前后不遠處各有一條大河流過,這樣一個突兀巍峨的土墩臺子托著的駝龍寺,在古泗洲地界的確不同凡響。
相傳,當年駝龍寺一年四季香火旺盛,淮河北岸、洪澤湖西畔地區(qū)四鄰各鄉(xiāng)的鄉(xiāng)紳賢士、庶民百姓都前來燒香拜佛,祈求豐收安康。新中國成立后,就在這里辦了學校。當時,我和同學曾在寺廟墻上看到一副對聯:三面高崗圍古寺;兩條溪水繞駝龍。
然而,當歷史的車輪轉到20世紀60年代初,千年古剎駝龍寺卻走到了盡頭,因大辦公共食堂和隨之而來的“三年自然災害”所帶來的饑饉,老和尚不久被餓死了。駝龍寺的大廟也一天天被拆毀,扒下來的磚頭被運到官塘建農業(yè)中學去了,古老的雄偉寶殿就此灰飛煙滅,千年駝龍寺就此消失。從此,這里只剩下一個孤伶伶的廟臺子。
廟臺子與駝龍寺命運緊密相連,也與“先射臺遺址”淵源相長。聽長輩人說,這“廟臺子”叫“先射臺”,是三國時呂布轅門射戟所在之處,比駝龍寺的歷史還早六七百年。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起,袁術在淮河以南稱雄,人多勢大;劉備在徐州北面的小沛稱雄,人少勢單。袁術處心積慮想先消滅劉備,然后再圖攻居于徐州地界的呂布。劉備向呂布求援,希望呂布能幫他;袁術也派人找到呂布,叫呂布不要幫劉備。呂布洞察袁術陰謀,毅然帶一干人馬駐扎到魏營地界安營設宴,勸說雙方罷兵。并在轅門前的大土臺上立起方天畫戟,拿出一支箭說:“諸君觀布射戟小枝,一發(fā)中者諸君當解去,不中可留決斗?!闭f罷,呂布張弓搭箭,“嗖”的一聲,正中畫戟小枝。這樣,袁、劉兩家無話可說,于是各自收兵回家。因呂布字奉先,后人便把這個射戟臺叫作“先射臺”了。
轅門射戟后,曹操從許昌出發(fā)南下,會同劉備、呂布共同討伐袁術,曹操的30萬大軍從徐州到壽春(今安徽壽縣)時,在距離壽春界口淮河潼河山30里地的地方安營扎寨,也就是在現今的魏營鎮(zhèn)境內“操兵相拒月余”。算起來,這是呂布第二次駐扎在這里。戰(zhàn)爭過后,當地就將曹操的中軍帳所在地稱為魏營,將劉備的營帳所在地稱為劉營,將呂布的營帳所在地稱為呂營,將夏侯惇的營帳所在地稱為夏營(現今小夏莊),將副先鋒于禁的營帳所在地稱為前營??梢姡籂I在諸侯爭鋒時代所處的重要咽喉位置。
不知過了多久,人們將先射臺下因呂布駐兵形成的村莊叫作“先射院”村了。又不知過了多少朝代,先輩又在先射臺上建起了駝龍寺。
1965年秋天,當時的魏營人民公社黨委決定在此修建一座“先鋒水庫”,水庫大壩以先射臺為基點,向南向北延伸至兩頭崗嶺,全長1500多米。水庫建成前后,先射院村莊也陸續(xù)搬遷到北崗嶺上。
2011年,魏營鎮(zhèn)政府在先鋒水庫大壩中段隆起處,立下兩塊碑石,以紀念和保護這處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址。
佛教圣地駝龍寺和歷史古跡先射臺風雨滄桑,輝煌千年,一路走來,卻最終在20世紀中葉從人們的視野中消逝。如今,我們這些70歲以上的老人,聚在一起談論閑聊,說起駝龍寺被毀的經過,回憶著大雄寶殿的藝術風采,講述著先射臺的各種民間傳說,既激情澎湃又百感交集。心中唯愿,有朝一日能夠恢復先射臺、重建駝龍寺,在這片古老悠久的遺址上重現當年盛景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