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雖然萬圣節(jié)已經(jīng)過去,但最近各種恐怖游戲扎堆發(fā)售,還是有點讓玩家們吃不消。又是《黑相集:稀望鎮(zhèn)》,又是《失憶癥》……對了,還有在Steam銷售榜前列霸占了了數(shù)周的《恐鬼癥》,總之是有點“驚嚇過度”了。
《恐鬼癥》的成功,或許也和《絕地求生》一樣得歸功于如日中天的直播平臺,它那新奇又有趣的“聯(lián)機捉鬼”玩法直播起來極具節(jié)目效果,一時間吸引了國內(nèi)外的不少玩家,讓這部獨立游戲一躍成為了近期聯(lián)機游玩的新寵。
擒鬼捉妖,雙管齊下
其實,《恐鬼癥》說是一款捉鬼游戲,也并不是許多國內(nèi)玩家傳統(tǒng)觀念中的那種“作法降妖”的玩法。游戲中沒有什么“符咒雞血、妖魔鬼怪快離開”這樣的的橋段,而是相當硬核的“美式捉鬼”。
為什么說“美式捉鬼”硬核?這一點我們之后再講,先來說說游戲中最重要的“捉”這一環(huán)節(jié)。實際上,游戲并沒有提出讓玩家將那些惡鬼繩之以法、押解歸案這樣的過分要求,要知道玩家所扮演只是一個普通的獵鬼師,并沒有什么超能力,前來抓鬼也只是抱著單純“掙錢”目的來進行的。
因此,真正的將鬼“抓起來”沒有必要,只需通過鬼留下的蛛絲馬跡鑒別其類型,用相機拍到足夠的證據(jù)后返回卡車里交差領錢便可。當然,如果能夠達成更多的任務要求,獎勵自然也會豐厚一些。
不過,玩家掙來的錢,在《恐鬼癥》中有且只有購買新的捉鬼道具這一種用途,如此循環(huán)往復,便是游戲的全部玩法。可能商店老板才是這款游戲的最大贏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雖然在這款游戲里只能當一個沒有金錢自由支配權(quán)的“捉鬼打工人”,但該買的道具還是得買,畢竟保命要緊。而在道具設計上,《恐鬼癥》在體現(xiàn)出了其“美式捉鬼”設計的硬核之處,不僅東西工具五花八門、分門別類,甚至還有高科技和土法子結(jié)合而成的賽博朋克風格。
在商店里,既能買到收音機、運動探測器、溫度計、攝像機這類高科技捉鬼法寶,也能找到鹽巴、圣木和十字架這類傳統(tǒng)神話中讓鬼怪避之不及的陽間法器。
這些道具有些能幫助監(jiān)控鬼的行蹤,有的可以幫助在遭受鬼襲擊的時候保一次命,還有的能和鬼進行對話,近而判斷其類型。工具之多,覆蓋面之廣絕對超乎一般玩家的想象。但如何挑選和搭配,是玩好這款游戲的一個必修課。
有了好的裝備之后,接下來就得保持住十二分的耐心。畢竟尋找鬼留下的蛛絲馬跡算是“細活”,如果不留心觀察、仔細判斷,縱然有再好的道具,也無法達成目的。
因為一旦著急的話,比如在鬼屋里東奔西跑,便很容易打草驚蛇,輕則將鬼嚇得不敢出來,重則導致在一定時間內(nèi)任務無法完成,被鬼襲擊喪命、損失所有道具,可謂是得不償失。
聯(lián)機分工,惡靈退散
除了最基本的玩法外,《恐鬼癥》中還包含內(nèi)置語音系統(tǒng)、建立房間等設定,這些很顯然都是為玩家之間聯(lián)機所服務的。畢竟一個人玩恐怖游戲不僅需要勇氣,而且這部作品對一個人單打獨斗的玩法并不友好。
也正因如此,多人聯(lián)機開黑才能收獲到更多歡樂、消除很大一部分恐懼,這也讓不少對恐怖游戲敬而遠之的玩家有了嘗試的勇氣。從這方面來看,《恐鬼癥》能在Steam的周銷量排行榜名列前茅并不是全無道理。
更何況,游戲中不少道具的設計本來就是需要多人一起配合才能使用的,比如攝像機在進入鬼屋放置之后,就得由一名玩家在車內(nèi)進行監(jiān)控,這個過程很有儀式感,分工協(xié)作的話成功率也更高。
從理論上來說,《恐鬼癥》這款游戲多支持4人聯(lián)機。注意,這個人數(shù)只是理論上。如果有心的話,完全可以通過方便快捷的MOD來建立可容納人數(shù)更多的房間,來和開黑的隊友一起進行游戲。
但要注意,進行捉鬼的人數(shù)并不是越多越好,游戲的關鍵還是得看默契。有時候互相溝通不當,信息傳達不到位反而會互相掣肘。比如,在全員安靜收集信息時發(fā)出聲響,很容易影響隊友判斷,傳達錯誤信息……
游戲畢竟是游戲,是為人們的快樂所服務的,即便是恐怖游戲也是如此。《恐鬼癥》通過它有趣的玩法和聯(lián)機系統(tǒng),給予了玩家們一個游戲荒時的不錯選擇。閑暇之際找上三五個朋友聯(lián)機捉捉鬼,互相惡搞驚嚇一番,絕對比幾個大老爺們一起看恐怖片來得爽快。
腦子想到了,錢包不允許
在軟硬件技術發(fā)展突飛猛進的當下,靠絕妙的創(chuàng)意取勝是許多獨立游戲在3A游戲市場上分一杯羹的不二法門。此前的《動物派對》《糖豆人》和如今的《恐鬼癥》均在其列。
可作為一款小工作室出品的游戲,縱使有許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也還是有很多細節(jié)都還打磨的不盡完善。畢竟財力不足,像人物動作僵硬、缺乏引導等瑕疵儼然透露出一股廉價感,在這個優(yōu)秀的玩法設定下顯然缺乏更進一步的打磨。
除此之外,《恐鬼癥》賴以生存的聯(lián)機系統(tǒng)也存在許多問題,不僅沒有匹配選項,服務器質(zhì)量也不太穩(wěn)定,國內(nèi)玩家需要有加速器加持才能爽快游玩。
而在玩法方面,《恐鬼癥》的“組隊捉鬼”玩法在剛剛接觸時或許很有意思,不過隨著游戲時長的增加,對游戲的套路更加了解之后,就容易出現(xiàn)較強的重復感,也就是特容易玩膩?;蛟S推出一個玩家扮演鬼的PVP模式會好一些?
即便是退一萬步講,將這些問題全部忽略,首先你也得有一個愿意一起玩恐怖游戲的朋友。不然,和配合缺乏默契的路人、對中國玩家不那么“友好”(主要是語言)的老外一起游戲,想必體驗也不會好到哪兒去。
對于一款恐怖游戲而言,只要不害怕,“圖一樂”還是不難的??紤]到該作在Staem平臺47元的價格,如果能玩上十幾個小時那還算能值回票價,但要是沒人一起捉鬼……這就不是游戲本身能夠解決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