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政 李云勇等
楊? ?政:統(tǒng)編本教材中的科普單元究竟怎么教呢?今天,我們研究小組的伙伴們將一起研討。首先,我們來看統(tǒng)編本教材中科普文單元的教材編排。
李云勇:統(tǒng)編本教材中的
科普文單元安排在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科普,所以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是科普文,即科學知識普及的實用文,主要任務是讓學生獲得科學知識,訓練邏輯思維,培育科學精神。語文要素是“閱讀時能提出不懂的問題,并試著解決”,這個單元是四年級上冊提問策略單元的延伸,四年級上冊要求是能夠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本單元是能提出不懂的問題,并試著解決。習作要求是“展開奇思妙想,寫一寫自己想要發(fā)明的東西”。
楊? 政:那么語文要素是如何具體落實到每一篇科普文中的呢?
郭? 蘭:《琥珀》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也是本單元的第一篇文章,責任重大,本文的學習要點是推測。如何讓學生理解到“推測”呢?
第一步,用“魚骨思維導圖”把握文本內(nèi)容,如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第二步,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策略,探究作者為什么可以得出這樣的推測。作者從化石中的細節(jié)入手,加上合理的想象,推測出琥珀形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清晰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還可以明白故事不是作者隨意的想象,而是有依據(jù)的推測。
第三步,聯(lián)系科學知識,去探究本文推測的合理性??梢砸龑W生換一換故事發(fā)生的季節(jié)(如把夏天換成秋天)、時間(如換成100年前)等,會得出什么樣的結(jié)論。學習琥珀形成的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yǎng)了科學精神。
劉? ?利:剛才,郭老師將解決問題的三種方法轉(zhuǎn)化成了很好的支架,我們試著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分為兩類:一類是依托文本能夠解決的問題,一類是依托文本不能解決的問題,根據(jù)《飛向藍天的恐龍》這篇課文的特點,我們可以重點指導依靠文本能夠解決的問題,這類問題主要分為關于內(nèi)容的和關于寫法的兩個方面。
樊紅麗:這兩方面的問題,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呢?
劉? ?利:首先,關于文本內(nèi)容的問題,如果是針對文章整體提出的,如:科學家探尋鳥類起源于恐龍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采取“圖表法”,以時間為序,提取出相關信息,再借助表格,簡明扼要地介紹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如果學生提出的是關于部分內(nèi)容的問題,我們可以采用前一節(jié)課所學的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加以解決。
樊紅麗:針對作者寫法的問題,又該怎么辦呢?
劉? ?利:面對這類型的問題,我們可以采用比較閱讀的辦法,來體會科學小品文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這也順勢解決了課后第三題。
鄧江山:劉老師很好地解決了
依托文本能夠解決的問題,那么依托文本不能解決的問題怎么辦呢?查資料。
如何在學習《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這篇課文的同時,學到查資料解決問題的方法呢?
一是頭腦風暴,拓寬查資料的路徑。讓學生知道,除了網(wǎng)絡,我們還可以通過圖書館、博物館、問別人(尤其是專家)等路徑找到有用的資料。
二是關鍵詞搜索,提升查資料的精準度。本課的科技新詞就可以作為搜索的關鍵詞,學生很快就能搜索其含義;要搜索納米技術應用的例子,我們可以在第一個關鍵詞“納米技術”之后添加一個“應用”,添加關鍵詞讓查到的資料更精準。
三是對比辨析資料,提升學生高階思維。查出來的資料就一定是準確的嗎?網(wǎng)上可是眾說紛紜,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在對比中辨析。本文“納米技術”的定義就與百度百科有明顯區(qū)別,通過對比辨析,就能體會出作者的“科技是造福于人類”的價值導向。
楊? ?政:三篇精讀課文的教學,學了什么?通過科普文學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方法的學習不是割裂的,而是貼著文本、貼著學生進行的。那么科普單元略讀課文怎么教呢?
樊紅麗:《千年夢圓在今朝》是本單元唯一的一篇略讀課文。大家知道,略讀課文主要是引導學生運用方法進行閱讀。本課就要著力放手讓學生用前面幾篇精讀課文所學的圖表、聯(lián)系上下文、查資料等解決問題的方法來閱讀。
1.獲取知識用“圖表”??破瘴拈喿x的目的首先就是要獲取知識,本文“緣夢—追夢—夢圓”的過程,就可以讓學生自主搭建“表格”的思維支架來提取關鍵信息。
2.體會科學精神用“聯(lián)系上下文”。將“神舟飛船上天”這一夢圓的新聞與原文對比,然后思辨只寫這部分可以嗎?以此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千年追夢蘊含的科學精神。
3.了解我國科技領域新成就用“查資料”。飛天夢的實現(xiàn)舉世矚目,科技成就日新月異,充分利用“查資料”這一策略,讓學生感受科技的精彩,不斷激發(fā)學生的科學興趣。
楊? ?政:好!讓略讀課文成為學生學習方法的練兵場,“從學到習”“從會到用”,讓方法內(nèi)化為素養(yǎng)。
王光菊:那么“快樂讀書吧”《十萬個為什么》又怎么讀呢?
我設計了三種課型:
激趣導讀課:1.用猜謎和搶答的方式,激發(fā)閱讀興趣。2.讀封面封底,讀導讀,讀目錄,了解整本書大概內(nèi)容。3.讀感興趣的問題,指導閱讀,習得閱讀方法。4.填圖表,擬定閱讀計劃。在閱讀中用問題記錄卡推進閱讀,讓學生記錄書中問題,并把答案寫在卡片背面。
問題推進課:通過分享閱讀記錄卡、知識競賽理解科學知識;通過精彩片段的對比賞析體會寫作特點。
深度交流課:讓學生講故事,分享閱讀成果。本書知識和新的研究成果進行對比,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求真、合作探究的科學品質(zhì)和科學發(fā)展觀。教師引導學生以本達類,推薦更多優(yōu)秀的科普作品,培養(yǎng)學生持續(xù)的科學興趣。
楊? ?政:是的,精讀課文、略讀課文和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功能定位明確,打通了課內(nèi)外閱讀屏障,為學生營造了一片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生長的樂土。說起習作,難免讓人頭疼,而科普文的習作就更難了,我們?nèi)绾卧诹曌髦新鋵崋卧啬兀?/p>
石銀美:本單元的習作是《我的奇思妙想》,要求展開奇思妙想,寫一寫自己想發(fā)明的東西。顯而易見,本次習作肩負兩項任務——想象奇,寫清楚。因此導學核心目標定位為:
其一,能借助生活需要,運用科技知識展開“奇思妙想”,拓展選材維度。——解決為什么寫。
其二,能借助思維導圖,通過“困難—功能—樣子”的思維路徑設計發(fā)明的東西,梳理寫作思路?!@是解決寫什么。
其三,能借助“過程描述”等方法,把所發(fā)明東西的功能寫清楚?!@是解決怎么寫,關注寫得怎么樣。
劉? ?利: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很有樂趣的狀態(tài)下,用可操作的簡單方法,把自己想要發(fā)明的東西寫清楚呢?
王? ?蘭:第一,怎么想?首先創(chuàng)設恰當?shù)慕浑H語境,借助“功能組合”“科技創(chuàng)造”等策略引導學生有中創(chuàng)新、無中生有,打開奇思妙想的思維空間;隨后,嘗試運用“組合”“創(chuàng)造”等方法,設計未來消防車,小試牛刀;接著借助“未來消防車視頻”,感受運用“功能組合”及“科技創(chuàng)造”帶來的奇妙功能,同時明白“樣子”與“功能”的關聯(lián)。
第二,怎么寫?首先借助未來消防車“發(fā)明申請表”范例,填寫自己的“發(fā)明申請表”,即構(gòu)篇的“思維導圖”;其二,初寫呈現(xiàn)學生寫作原有水平(能嘗試運用本單元學習的說明方法,如作比較、列數(shù)字、打比方等,但對于發(fā)明東西的功能效果介紹不夠清楚),再借助例文支架,引導學生找到寫好功能的方法和路徑;其三,借助策略,自主修改,在交流、展評中,學生習作能力得以提高。
楊? ?政:從導選—導思—導寫— 導改,貼近學生的習作思維,讓奇思妙想躍然紙上。真好!接下來,我們談談科普文單元怎么教。
李云勇:科普文是不是就按照說明文來教呢?
蘇建明:本單元的課文,《琥珀》《飛向藍天的恐龍》是科學小品文,而《千年夢圓在今朝》是篇通訊,典型的說明文只有《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如果我們都用說明文的說明方法、說明順序這些知識來解構(gòu),有些無從下手。
郭? ? 蘭:科普文到底教什么呢?
蘇建明:剝開文體的外衣,發(fā)
現(xiàn)這幾篇科普文的核心都是知識,即使作者帶有“情感”,都是為了勸說讀者相信作者所介紹的知識是真的。
所以我們首先要教知識,從多樣的文體中提取知識,可以用“圖表法”“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科學知識的真。
其次是體會作者為什么要用這樣的文體來介紹這些知識呢?這就要剖析文體的特點,可以用“比較法”,體會不同文體的表達之美。
接著,引導學生辨析這些知識是否真實可靠、布局是否合理,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查資料”,培養(yǎng)質(zhì)疑求真的科學思維。
最后聯(lián)系作者的寫作背景,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找出與文本呼應之處,真實的情境能讓學生更深刻地領悟閱讀的作者意識與讀者意識。
石銀美:科普單元教學活動怎么設計?
蘇建明:充分利用本單元的解決問題的四大策略(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生活實際、查資料、問別人),開發(fā)下位策略支架,設計出貼近科普文特點的教學活動。這樣,便將文體單元與策略學習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了。
楊? ?政:策略單元要教閱讀策略,文體單元更要關注文體特點,兩相結(jié)合就更有味道了,什么味道呢?語言的味道、思維的味道、審美的味道、文化的味道。剛才工作室的伙伴們分享了科普單元怎么教,只是打開了一扇窗,希望大家能更深入研究,撐開一片屬于自己的天!謝謝!
(作者單位:楊政,重慶市豐都縣中小學教師發(fā)展中心/李云勇,重慶市忠縣白石鎮(zhèn)中心小學校/郭蘭,? ?重慶市南川區(qū)隆化第一小學校/劉利,重慶市北碚區(qū)文星小學/樊紅麗,重慶市長壽區(qū)川維小學校/鄧江山,重慶市梁平區(qū)梁山小學/王光菊,重慶市彭水縣第四小學/石銀美,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中和街小學校/王蘭,重慶市沙坪壩區(qū)森林實驗小學校/蘇建明,重慶市渝北區(qū)空港新城小學校)
責任編輯 楊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