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首春 郭貴良
稻田養(yǎng)蟹是近年來吉林省水產技術推廣的主要項目之一。由于吉林省是內陸省,不生產蟹苗(大眼幼體),所以河蟹養(yǎng)殖的起步較晚,專門養(yǎng)殖蟹種(扣蟹)的企業(yè)和個體都很少。目前,吉林省稻田養(yǎng)蟹所用的蟹種大多數是從遼寧省盤錦等地購進。由于吉林省稻田緩苗后已近6月中旬,此時遼寧省的蟹種銷售已近尾聲,很難再買到優(yōu)質蟹種;同時,因運輸時間較長、運費較高等因素,易造成蟹種成本高、體質差、成活率低,從而使稻田養(yǎng)殖的蟹種數量和質量得不到有效保證,直接影響稻田內的河蟹生長,導致農戶對稻田養(yǎng)蟹積極性不高,大大影響了該項目的推廣應用。
為此,在2015—2017年,榆樹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在本市組織實施了稻田培育扣蟹技術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們就榆樹市稻田培育扣蟹技術試驗總結如下:
一、試驗過程
1. 田間工程
①加固田埂。培育蟹種的稻田田埂應在普通稻田田埂的基礎上進行加固,這樣既有利于河蟹養(yǎng)殖、防逃,又有利于水稻生長。加固后的田埂,其高度不應低于50厘米,頂寬不少于50厘米。
②開挖田溝。為方便河蟹躲避高溫、脫殼和集蟹,在距田埂內側60厘米處開挖環(huán)溝,溝寬60厘米左右,溝深40厘米左右,坡度比為1∶1.2;環(huán)溝面積占田塊面積的5%以內。工程在泡田耙地前完成,耙地后再修整1次。
2. 防逃設施
①防逃墻。培育蟹種的稻田四周要建設防逃墻,防止蟹種逃逸。防逃墻建在養(yǎng)蟹稻田四周加固的田埂上。防逃墻的材料一般采用防老化塑料薄膜。具體操作:將塑料薄膜下端埋入加固田埂的泥土中15~20厘米,上端高出地面50~60厘米,并將上端固定在拉緊的網繩上。緊貼塑料薄膜的外側,每隔50~60厘米插一個長75厘米的木棍或竹竿作樁,迎風處要密插,避免被大風吹倒,順風處可相對稀插。樁插入土中15~20厘米深,向內傾斜15°角。最后用網繩將塑料薄膜固定在樁上并拉緊,形成堅固的防逃墻。整個防逃墻應無褶皺,接頭處要光滑無縫隙,拐角處呈弧形。注意防逃墻的位置要與稻秧保持0.5米以上的距離,避免河蟹通過稻秧攀爬逃逸。
②進排水口。進排水口處分別設置在養(yǎng)蟹田塊的對角處。在對角處埋設100~120厘米長的注排水管;進排水管要用雙層袖網扎好,并在進水口外設“迷魂陣”式的小網,有效攔截河蟹逃逸。
3. 前期準備
①稻田消毒。在稻田田間工程結束后,防逃墻建成前,即河蟹蟹苗(大眼幼體)投放前20天左右,此時正值稻田耙田前后,環(huán)溝已注滿水。在插秧前3天,每畝稻田用漂白粉15~20千克化漿后全池潑灑,以殺滅稻田內的細菌、病毒以及驅趕蛙類、鼠類等敵害生物。
②培育餌料。大眼幼體放養(yǎng)前10天,每畝水面(環(huán)溝)投放腐熟有機肥1 000千克,用以培育浮游動物和底棲動物,為蟹苗提供適口的優(yōu)質天然餌料。
③栽種水草。環(huán)溝內注水后要在環(huán)溝中培植適量水草,比如移栽苦草、輪葉黑藻等沉水性植物,水草以覆蓋水面1/3~2/3為宜,有利于蟹苗的棲息、隱蔽和脫殼。
4. 蟹苗投放
每年6月初,榆樹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從遼寧盤錦地區(qū)引進大眼幼體。大眼幼體的運輸采取“泡沫箱底部+水草+冰塊+水草+網袋”模式(圖1、圖2),每袋裝大眼幼體1千克,并用保溫車運輸,大眼幼體運輸成活率達到95%以上。
派專人在稻田旁備好3%~5%食鹽溶液或20~25毫克/升高錳酸鉀溶液,待大眼幼體到達后消毒浸泡5~10分鐘或10~15分鐘。
消毒后,將大眼幼體投放稻田中(圖3),每畝放養(yǎng)0.2~0.25千克(約4萬只)。
5. 飼養(yǎng)管理
①水質要求。水源充足,無污染,注排水方便。水質要求肥、活、嫩、爽,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
②餌料投喂。剛投放的大眼幼體主要以放養(yǎng)前肥水培育的浮游動物等為餌料,一般3天內不用投喂。3天后根據實際情況輔以人工餌料,如豆?jié){和魚糜等,每天投餌1~2次。
投喂3~5天后,改投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河蟹開口餌料(圖4),餌料粒徑1毫米左右。每天投餌2次,上午投全日餌料的1/3,下午投2/3。投喂時沿池塘四周均勻投喂,且遵循“定質、定量、定時、定位”投喂原則。
③水質調控。蟹苗投放初期不加水、不換水,待第一次蛻殼后逐漸加注新水,一般每15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1/3左右。
④日常管理。堅持每天巡查,觀察河蟹吃食、蛻殼、活動及病害情況,尤其注意防逃設施及進排水口是否有損壞,進水口外的迷魂陣內有無河蟹外逃等,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準備相應防逃設施等用品,做到有備無患。
6.病害防治
由于大眼幼體和幼蟹都非常小(圖5至圖7),生活在水里不易觀察,一旦發(fā)生病害很難控制,因此除選購優(yōu)質大眼幼體外,還要加強疾病防治。
①腐殼病。病蟹步足尖端破損,逐漸成黑色潰瘍并腐爛,然后步足各節(jié)及背甲、胸板出現白色斑點并逐漸變成黑色潰瘍,嚴重時甲殼被侵蝕成洞,可見肌肉或皮膜,導致河蟹死亡。該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損感染病菌所致。
防治方法:每立方米水體用2克漂白粉加水全池潑灑消毒,使水體濃度呈2克/米3,并在飼料中加磺胺類藥物,每千克飼料加藥0.1~0.2克,連喂3~5天。
②水腫病。病蟹腹部、腹臍及背殼下方腫大,病蟹匍匐池邊、拒食,最后在池邊淺水處死亡。該病是河蟹在養(yǎng)殖過程中腹部受傷感染所致。
防治方法:每立方米水體用0.5~1克土霉素或呋喃西林對水全池潑灑。
③纖毛蟲病。病蟹的關節(jié)、步足、背殼、額部、附肢及鰓上都附著纖毛類原生動物。病蟹體表污物較多,活動及攝食能力減弱,嚴重者死亡。該病是由于池水過肥,長期不換,纖毛蟲繁殖過多所致。
防治方法:用0.7克/米3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用量比5∶2)全池潑灑。
④敵害生物。蟹種培育的敵害生物較多,主要有青蛙、蟾蜍、泥鰍、鯽魚、鯉魚等。
預防方法:在放養(yǎng)大眼幼體前對稻田進行徹底消毒,同時對自然江河流域的水源在進水時用密網過濾,防止敵害生物進入。
7. 扣蟹回捕
9月中旬開始,扣蟹會在晴好天氣的午后至傍晚時分集群上岸,沿稻田地邊爬行,此時是回捕扣蟹的最佳時機。
捕捉方法:在防逃墻彎角的平地處(即大量扣蟹爬行處),挖一個直徑2~3米,深0.5~0.6米的集蟹坑,在坑內及上沿四周1米左右鋪設光滑的塑料布,坑內周圍的坡度在80°以上。
河蟹沿稻田四周爬行時大部分會掉入坑內,并且爬不出來,這時就要定時將掉入坑內的扣蟹取出,避免坑內扣蟹太多造成死傷。
集蟹坑內切忌進水,防止扣蟹外逃或在水中缺氧而亡。
二、試驗結果
從2015—2017年,榆樹市共試驗稻田養(yǎng)殖扣蟹300畝,每畝放養(yǎng)0.2~0.25千克大眼幼體,共計70千克??偸斋@扣蟹15 000千克,平均每畝收獲扣蟹50千克,扣蟹規(guī)格在160~220只/千克。圓滿地完成了該項目試驗稻田300畝,平均每畝收獲扣蟹30千克的任務要求。
2018—2019年,榆樹市稻田養(yǎng)殖扣蟹均在500畝以上,年產扣蟹20 000千克以上。
榆樹市扣蟹培育技術的成功大大地帶動了當地稻田培育扣蟹項目的推廣,而通過不斷增加扣蟹培育面積,可解決當地稻田養(yǎng)蟹中扣蟹的本地化供給難題,破除影響當地稻田養(yǎng)蟹的發(fā)展瓶頸。因此,扣蟹培育項目的成功對整個稻田養(yǎng)蟹產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附注:河蟹需要在海水中繁殖,一生從受精卵孵化出來要經過蚤狀幼體、大眼幼體、幼蟹和成蟹等階段。在生產實踐中,一般從河蟹孵化出來開始逐漸淡化,到大眼幼體階段淡化完成,即可移至淡水中養(yǎng)殖,淡化好的大眼幼體又稱為蟹苗。將大眼幼體養(yǎng)殖到秋季,一般長到紐扣大小,在來年養(yǎng)殖成蟹時做種用,我們稱這一階段的河蟹(紐扣大?。樾贩N(扣蟹)。
(作者聯系地址:王首春 吉林省榆樹市農業(yè)農村局水產技術推廣站 郵編:130400;郭貴良 吉林省長春市水產研究院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 郵編:1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