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鳳,呂蘇珍
(甘肅省天水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甘肅 天水 741000)
缺血缺氧性腦病屬于臨床治療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新生兒疾病,其主要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的腦部病變現(xiàn)象[1],患兒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宮內窘迫,出生后不久可出現(xiàn)意識障礙、嗜睡、反應遲鈍、肌張力低下、抽搐、各種原始反射消失、昏迷等,如果不給予患兒進行對癥治療,將會直接威脅患兒的生命健康[2]。因此,對于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臨床中盡早的診斷,有助于患兒的及時治療和病情控制,本文將對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臨床中采用1.5T 磁共振影像和CT 診斷的效果進行深刻的研究分析,現(xiàn)將主要內容報告如下。
研究資料為選取50 例本院在2017 年—2019 收治的經臨床檢查確診為患有缺血缺氧性腦病的新生兒,其中包括:男性患兒35 例,女性患兒15 例,患兒的日齡區(qū)間為(1 ~6)d,患兒的日齡均值為(3.5±0.5)d;Apgar 評分為(2 ~7)分,平均評分為(5.0±0.5)份;所有患兒的性別、日齡以及Apgar評分等基數(shù)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指標:(1)經本院相關科室檢查確診為患有“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疾病的患者;(2)日齡小于28 天且患兒家屬診斷依從性較高的患者;(3)本院相關倫理委員會已進行批準且對于此次研究分析進行簽字確認的患者;(4)無其他全身嚴重器質性疾病的患者。
對所有新生兒均采用CT 檢查和1.5T 磁共振影像檢查,(1)采用CT 檢查儀(飛利浦科256CT)對患兒進行軸位掃描,將其層厚和層距以及矩陣分別設置為8mm、8mm 和512×512;層掃描時間、影像重建時間均為1s。(2)采用磁共振影像檢查儀(1.5T 核磁)對患兒進行加權成像掃描,將其相關掃描參數(shù)進行設置為:矢狀位及軸位T1WI;軸位T2WI;軸位T2WI FLAIR;層厚和層距以及矩陣分別設置為6.0mm、5.0mm 和190×250。
診斷標準:CT 檢查結果顯示患兒的病變位置在其大腦額葉且呈現(xiàn)出點片狀陰影。磁共振影像檢查結果顯示患兒的病變出現(xiàn)擴散且灰白質信號對比較不清晰,顯示患兒的顱內顯示出血。對所有患兒檢查后的影像學圖像由至少3位以上的權威專家進行觀察對比,將最終診斷結果與患者的病理學檢查結果進行有效比較。
數(shù)據(jù)分析,應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計量資料主要由(±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n)和(%)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如果P<0.05,表示具有可比性。
經研究發(fā)現(xiàn),50 例確診為缺血缺氧性腦病新生兒經磁共振影像以及CT 診斷后的檢出率比較明顯,經1.5T 磁共振影像診斷的檢出例數(shù)為50 例,總占比100.00%;經CT診斷后的檢出例數(shù)為45 例,總占比90.00%,組間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磁共振影像和CT 檢查的診斷準確性比較[n(%)]
據(jù)相關資料統(tǒng)計[3],我國每年患有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發(fā)病率高達13.6%,并且該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還在持續(xù)上升,嚴重威脅新生兒的身心健康。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CT 診斷和1.5T 磁共振成像診斷已經逐漸被廣泛應用到各大醫(yī)院的疾病檢查過程中,并且深受醫(yī)療工作者和患者的高度重視和好評[4]。CT 診斷可以有效診斷患者的準確病情以及病灶的詳細狀況,清晰地顯示出患者的詳細腦組織結構,有效對患者進行確診;同時具有經濟、檢查快速和操作簡便等檢查優(yōu)勢[5];磁共振影像診斷可以不受顱骨偽影的影響,對患者的軟組織進行較高的分辨,同時也有利對患者的相關腦部疾病進行準確的區(qū)分和辨別,相比較CT 檢查,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微小病變病情,而且也可以漏診現(xiàn)象[6]。
綜上所述,臨床中針對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采用1.5T 磁共振成像和CT 診斷,均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但相較于后者,前者的診斷效果更加,可進行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