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超余,王家堂,苗鶴,韓越,馮祥,葉偉強,袁金良
(1寧波大學海運學院,浙江寧波315211;2廣州航海學院輪機工程學院,廣東廣州510330)
燃料電池作為一種清潔、高效的發(fā)電新方式,目前越來越受到關注。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以其高效率、低污染排放、安全穩(wěn)定等優(yōu)點被認為是一種氫能利用的有效裝置[1]。多孔電極是SOFC 的重要部件之一[2],其孔隙、電子導體和離子導體以及形成的三相界面(three phase boundaries,TPB)是同時發(fā)生電化學反應和物質傳輸?shù)奈ㄒ粎^(qū)域,并存在復雜的多相、多尺度、多物理場耦合的傳遞過程。因此電極的多孔結構(例如電極微尺度的稀薄效應和異質結構的曲折效應)對物質傳輸和電池性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3]。根據(jù)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尺度,應用于SOFC電極多孔結構的研究方法包括微尺度、介尺度和宏尺度[4]。微尺度是指電極原子和分子尺度,常用于研究電催化反應機理[5];介尺度介于粒子和流動之間的尺度,可用于構建催化層、氣體擴散層模型和分析粒子間的微觀流動、化學反應過程等[6];宏尺度是連續(xù)性模型在宏觀尺度上的方法,常用于模擬單電池或電堆內(nèi)流體流動、物質傳輸及電池性能[7]。
目前,SOFC 電極性能研究多集中在宏尺度下的多孔電極內(nèi)物質遷移和結構設計等方面,并采用“平均”化處理多孔結構參數(shù),比如孔隙率、孔徑和曲折系數(shù)等[8]。顯然,宏尺度方法的連續(xù)性方程在描述SOFC微觀電極多孔結構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真實反映當時的多孔結構特性。若在電極計算域中采用微尺度方法,計算代價又過于高昂,因此采用合理的介尺度數(shù)值方法能有效緩解計算代價和微觀結構復雜性這一矛盾性問題。本文圍繞SOFC 多孔電極結構這一研究對象,綜述了目前應用于研究電極微觀結構的微尺度和介尺度研究方法,以及介尺度耦合其他尺度的多尺度方法,并預測了介尺度研究的發(fā)展趨勢。
微尺度方法主要研究材料的性質,具有描述微觀特性信息全面的優(yōu)點,因此微尺度是一種精確的模擬方法,可研究SOFC電極材料的反應機理和反應速率[9]。應用于SOFC 電極的微尺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密度泛函理論(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分子動力學(molecular dynamics,MD)和機理模擬(mechanism modeling,MM)等。
DFT是一種研究多電子體系結構的量子力學方法,空間、時間尺度分別為?~nm 和ps~ns,在物理和化學的分子、凝聚態(tài)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DFT 可以研究SOFC 不同晶體學表面上電極反應的序列、機理和動力學。通過DFT方法,Choi等[10]模擬了混合電導陰極氧分子從吸附到擴散至TPB的全過程;Shishkin 等[11]研究了氫氣在Ni/YSZ 表面氧化過程和三相界面物質傳遞特性,揭示出一種新的氫氣氧化機理、燃料氧化路徑和電荷轉移機理。目前利用DFT研究SOFC電極的硫中毒機理已取得重大進展,Galea 等[12]針對SOFC 電極硫化氫中毒的現(xiàn)象,利用周期性DFT 計算研究了恢復陽極上硫沉積中毒的SOFC電極活性的可能途徑,研究表明直接氧化法可以去除鎳基SOFC 中陽極硫中毒鎳(111)表面的硫原子;Hwang 等[13]利用DFT 計算分析了過渡金屬摻雜到Ni 催化劑中對H2S、HS、S、H的吸附以及H2S解離的影響,結果表明摻雜過渡金屬能夠同時減弱H2S、HS、H、S 的吸附強度并有效抑制H2S的解離,這樣的DFT結果可為設計耐硫SOFC 陽極材料提供理論指導;SOFC 鎳基陽極的積炭現(xiàn)象也是DFT 研究的關鍵問題。Han等[14]在DFT 框架下綜合研究了鎳(111)表面上的甲烷轉化機理,確定了各種轉化產(chǎn)物的最穩(wěn)定構型,并提出了幾種可行的鎳基陽極防積炭策略。
目前,DFT 方法已成為研究耐硫/耐碳、性能優(yōu)異的替代材料對電極多孔結構參數(shù)影響的重要手段。Choi等[15]針對陰極替代材料PrBa0.5Sr0.5Co2-xFexO5+δ中的氧輸運機理進行了研究,通過DFT 計算證明了[PrO]和[CoO]平面中的孔道可為氧輸運提供快速通道,并加速表面氧交換能力;Roohandeh 等[16]利用DFT 計算了陰極替代材料Ba0.5Sr0.5Co0.75Fe0.25O3-δ表面的電化學行為及其對氧空位形成和遷移能的影響。由此可以預見,DFT 對未來SOFC 電極替代材料的研究仍將扮演重要角色。
MD 方法自1956 年Alder 等[17]首次使用以來,已成為分子模擬和現(xiàn)代凝聚態(tài)理論研究應用普遍的方法之一。目前,MD 在SOFC 電極多孔微觀結構和過程中的研究集中在分子吸附/脫附[9]、探索替代材料[18]、電解質摻雜對性能的影響[19]、電極性能退化[20]等方面。Chroneos等[9]利用MD方法的玻恩模型模擬了氧在四方La2NiO4+d中的輸運,成功預測了在800~1100K溫度范圍內(nèi)氧的遷移活化能為0.51eV,也證實了氧在四方La2NiO4+d內(nèi)擴散的高度各向異性;Galin等[21]建立了Gd2O3摻雜的CeO2/Y2O3穩(wěn)定的ZrO2(GDC/YSZ)的電極/電解質界面模型,采用MD方法研究了高溫下GDC/YSZ界面附近(幾埃厚的狹窄界面)內(nèi)出現(xiàn)的結構形變,并評估了該模型的擴散特性;Xu 等[22]采用MD 方法研究了陽極Ni/YSZ 的燒結,燒結前和燒結500ps 后的結構如圖1所示。由圖示變化可以看出,黑色圓圈部分再現(xiàn)了陽極Ni 納米顆粒的燒結行為,在此基礎上,Xu等[23]繼續(xù)聚焦于真實的電極多孔結構對燒結過程的影響,首次采用并行大規(guī)模多納米顆粒模擬方法研究了不同YSZ粒徑下的燒結行為以及多孔結構迂曲度、氣體擴散性能的變化,使得闡明顆粒尺寸和迂曲度對燒結/降解過程的影響成為可能。
圖1 Ni/YSZ納米顆粒的初始狀態(tài)與500ps后的燒結情況[23]
Duin 等[24-25]針對SOFC 電極做了大量的ReaxFF力場開發(fā)研究,使用ReaxFF-MD 方法成功模擬了氧離子在YSZ 電解質中的輸運、Ni/YSZ 界面上的反應與擴散等過程。與傳統(tǒng)MD相比,ReaxFF-MD可更精確地模擬了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26],可考慮化學反應中分子的斷/成鍵過程[27],可研究比量子化學(quantum chemistry,QC)和傳統(tǒng)MD 更大時間/空間尺度的問題。Lu 等[28]針對陽極焦炭分別使鎳發(fā)生氧化、破壞陽極TPB 結構[29]等問題,利用ReaxFF-MD 模擬了鎳基陽極焦炭形成過程中碳原子的遷移機理;Liu等[30]為闡明SOFC陽極TPB區(qū)域的氫氧化反應(hydrogen oxidation reaction,HOR)開發(fā)了Ni/YSZ/H2系統(tǒng)的ReaxFF力場,研究探明了氧從YSZ 向鎳表面整體遷移的全新過程。使用ReaxFF 分子動力學(ReaxFF-MD)模擬方法,研究了甲醚和甲醇在SOFC 鎳基陽極上的積炭現(xiàn)象。此類研究為SOFC電極材料和操作參數(shù)的優(yōu)化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目前ReaxFF 力場的開發(fā)成為各領域微觀研究的焦點,ReaxFF-MD模擬也將為SOFC電極微觀機理研究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MM是根據(jù)對象、生產(chǎn)過程的內(nèi)部機制或者物質流的傳遞機理建立精確數(shù)學模型的研究方法,是預測電極材料內(nèi)部現(xiàn)象、優(yōu)化電極材料設計和評估性能的有效手段[31]。
Shi等[31]建立了一種基于基元反應的SOFC機理模型。該模型在電極內(nèi)引入了基本異相反應、電化學動力學、電極材料微尺度結構和電極材料內(nèi)的復雜輸運現(xiàn)象(質量和電荷輸運),用實驗校準和驗證后,成功預測了操作條件對電池材料性能的影響以及各組分濃度分布情況;Li等[32]建立了陽極支撐的Ni/YSZ 紐扣電池系統(tǒng)的兩類機理模型,即原始模 型(original model, orgModel) 和 修 正 模 型(revised model,revModel)。revModel中使用DFT計算了CH4在Ni 催化材料表面的吸附/解離形成的能量勢壘,其他反應及其動力學保持與orgModel 相同。研究比較了兩種模型在不同含碳燃料、不同工況下的積炭預測。與orgModel相比,revModel 預測的分布與文獻中的實驗結果更加吻合,表明修正后的機理模型更接近真實的反應過程。
機理模型具有參數(shù)易調、適應性強等優(yōu)點,能夠還原真實的電極反應,但是反應數(shù)學表達式相對缺失、系數(shù)較難確定等因素限制著其廣泛應用,目前多應用在微觀參數(shù)的預測模型中。
李靜海[33]對介尺度的定義:多相反應中的介尺度機制是指有大量單元組成的系統(tǒng)在單個單元與整體系統(tǒng)之間的尺度范圍內(nèi)復雜時空結構的形成與演化規(guī)律。由前面論述已知,SOFC 內(nèi)部反應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氣、液、固三相流體的耦合過程,因此電極材料表界面和多孔介質內(nèi)的顆粒團簇是研究介尺度行為的重要載體。目前,全原子分子動力學(all atom molecualr dynamics,AAMD)模擬能處理的體系一般只能包含幾萬至幾十萬原子,其空間、時間尺度通常分別是幾個納米和幾十納秒,要想全面深入地理解SOFC電極內(nèi)部各種反應的機理,就必須要進行更大時間、尺度上的模擬。
圖2 SOFC介尺度模型[34]
Ryan 等[34-35]開發(fā)了SOFC 的介尺度模型,該理論模型展示了用于研究多孔電極鉻中毒的孔隙模型和連續(xù)模型之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其中宏觀模擬域為孔隙域提供邊界條件,孔隙域進行SOFC陰極鉻中毒的微觀參數(shù)研究,以更好地了解鉻運輸和反應機理。
目前,介尺度模擬更多地被用來研究電極結構設計[36]、電極退化[34]等方面。介尺度的數(shù)值模擬方法包括格子-玻爾茲曼法(Lattice-Boltzmann method,LBM)、光滑粒子流體動力學(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離散單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 和粗粒度分子動力學(coarse-grained molecular dynamics,CG-MD)等。
此外,介尺度模擬通常需要詳細的電極微結構數(shù)據(jù),其精確信息可以從實際的結構分析中得到。近年來,聚焦離子束與掃描電子顯微鏡(FIBSEM)和X 射線斷層掃描等先進測量技術的應用,為多孔電極結構的三維測量帶來了突破[37]。Shikazono等[38]通過在三相邊界上進行電化學反應的LBM 求解氣相、離子和電子輸運方程,通過FIBSEM 輔助得到了陽極微尺度結構中電化學電位和電流密度的局部三維分布;Brus等[39]利用FIB-SEM分析獲得的微尺度結構信息重構了二維的電極模型,結果表明將FIB-SEM 得到的微尺度結構信息重構介尺度數(shù)值模型會顯著提高模擬的可靠性。
LBM 方法起源于格子氣自動機(lattice gas automata,LGA),具有微觀本質和介觀特點[40]。因能夠較方便地處理復雜邊界條件,又能克服尺寸受限的優(yōu)點,LBM 方法廣泛應用于多孔介質流動、多相流、湍流以及粒子懸浮流等領域[41]。
LBM 方法已被證明適用于研究多孔介質等復雜微觀幾何結構中的多相物理過程,也是一種有效的SOFC 建模方法。利用LBM 方法,Suzue 等[42]重構了陽極結構,并耦合質量傳遞、電荷轉移以及電化學反應,研究了陽極微結構對陽極過電位的影響。LBM 在解析孔隙尺度電/離子傳導和氣體擴散方程方面具有優(yōu)勢,研究人員針對SOFC微觀電極多孔結構內(nèi)的氣固流動、電荷傳遞和電化學反應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Paradis 等[43]基于LBM 三維模型,分析了SOFC陽極局部輸運過程和微觀結構參數(shù)(如孔隙率、活性反應位點百分比)之間的相互影響;Espinoza 等[44]利用D2Q9(2 維9 個離散速度)的LBM方案確定了SOFC陰極的速度場,計算得出的孔隙率和曲折系數(shù)偏差在0.4%和11%左右,處在可接受的誤差范圍以內(nèi)。
LBM 方法可與DEM 重構法或動力學蒙特卡羅法(kinetic Monte Carlo,kMC)耦合計算,用于計算重構電極過電位和微觀結構參數(shù),Yan 等[45]基于kMC 燒結模擬后的LSCF 陰極結構,利用D1Q2的LBM 方案評估了電極過電勢并成功預測了其電化學性能,此類耦合是一種研究電極微觀結構變化與電化學性能之間關系更精確、更高效的介尺度耦合研究方法。此外,計算資源需求較高是LBM 的一個主要缺點,因此有科研人員嘗試將LBM 和宏尺度模型耦合以開發(fā)多尺度研究方法,計算多孔介質中的物理化學過程[46],這種耦合方法具有廣闊的研究前景。
SPH是一種無網(wǎng)格建模技術,以系統(tǒng)中離散粒子為中心的平滑鐘形函數(shù)的線性疊加來描述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該方法最初應用于天體物理研究[47-48],后來被用來研究各種流體動力學問題[49]。
與基于網(wǎng)格的模擬方法相比,SPH能較容易地處理多孔介質的體積特性(如曲折系數(shù))來描述復雜微觀結構,因此是研究SOFC電極鉻中毒的重要模擬手段。
Amon等[50]基于SPH方法,通過對SOFC陰極中鉻元素在連接體材料、通道和電極之間的遷移和反應的研究,建立了鉻中毒模型;Ryan等[34]利用SPH模型研究了鉻與陰極反應的機理以及鉻中毒的驅動因素,預測鉻在陰極中的分布情況。圖3(a)顯示了YSZ電極(綠色)和LSM陰極(藍色)之間界面的能譜儀圖像,鉻沉積物顯示為紅色;圖3(b)顯示了陰極表面預測鉻濃度,模擬結果與實驗結果吻合。
SPH方法在降解研究中已經(jīng)取得發(fā)展,但同時部分缺點也限制著其在多孔電極中的應用,比如邊界條件(無滑移、進/出口邊界條件等)實現(xiàn)難、離散化誤差高和高參數(shù)梯度下收斂性差等問題亟待解決[51]。
圖3 陰極鉻中毒能譜儀圖像與預測結果對比[34]
DEM是把顆粒相看作有限個離散單元的組合,通過描述獨立單元運動特性得到系統(tǒng)綜合運動特性的方法[52]。SOFC 多孔電極的顆粒性,使DEM 成為模擬其多孔性能的有效工具之一。目前DEM 方法在SOFC方面多用來研究電極燒結過程中的微觀結構變化,例如,Schneider 等[53]利用DEM 以球形顆粒為假設建立多孔復合電極模型,其模型如圖4所示。從電極有效電/離子電導率的角度評價了電極的性能,結果表明當Φio=60%時,電極性能最佳。
圖4 DEM重構電極示意圖[53]
Lichtner 等[54]在Schneider 等[55]提出的DEM 模 型的基礎上,分別模擬了有/無大孔結構的陰極,結果表明大孔是電極材料燒結過程中物理性能各向異性出現(xiàn)的因素之一。Liu等[56]采用DEM模擬了LSM/YSZ、NiO/YSZ、Ni/YSZ復合電極的典型微觀結構,結果表明YSZ 相滲流在NiO 還原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在模擬SOFC電極材料燒結方面,DEM的優(yōu)勢是能夠較好地控制粉末性質(如平均尺寸、平均分布等),但是很難研究粉末形態(tài)對燒結微觀結構的影響,比如,Martin等[57]研究得出DEM在描述燒結過程中的不規(guī)則形態(tài)顆粒時存在諸多問題??紤]到kMC 方法在模擬燒結時微觀結構演變方面的優(yōu)勢,Yan 等[58]以LSCF 陰極為研究對象,利用DEM 生成具有不同粒子形態(tài)的填充粉末,并封裝至kMC 進行燒結模擬,研究分析了粒子形態(tài)對LSCF 相的相對密度、致密化速率、迂曲度以及對孔隙相迂曲度和連通性的影響。這一手段可控制粉末形態(tài)以優(yōu)化電極微觀結構,為耦合DEM 和kMC 方法進行微觀電極重構提供了技術支撐[59]。
CG-MD 基于分子動力學理論,采用粗粒度分子來代替原子/分子的一種描述手段,已被開發(fā)用于在較長的時間/空間尺度下的系統(tǒng),如脂質膜[60]、陶瓷材料[61]等。
CG-MD 模擬重構SOFC 電極的研究于2014 年首次被報道,Wang 等[61]針對SOFC 的Ni/YSZ 陽極,建立了Ni/YSZ組分的全原子模型并應用CG方法進行粗?;?,獲得了納米結構的陽極材料,如圖5(a)所示,綠色和黃色分別代表NiO 相和YSZ 相。以SOFC 多孔陽極TEM 圖像[圖5(b)]作為對比,其中白色、銀色和灰色分別代表孔隙相、NiO 相和YSZ相。
圖5 CG-MD重構陽極與TEM圖像的對比[61]
在Wang 等[61]的研究基礎上,F(xiàn)u 等[62]研究了NiO/YSZ 陽極的燒結過程,圖6(a)表示粗粒化后得到的YSZ 和NiO 的粗粒模型,該模型加入了CG 珠半徑對模擬影響的考量。圖6(b)表示在1623K下的燒結模擬與實驗結果的對比,由圖中可以容易地觀察到NiO珠聚集在一起以形成用于傳導電子的NiO相,YSZ 珠聚集在一起形成YSZ 相以輸送氧離子,同時伴隨孔隙相的形成以擴散反應氣體和水。CGMD重建后的陽極具有共同的形貌,且預測得到的陽極熱物理性質與文獻數(shù)據(jù)吻合較好。
圖6 NiO/YSZ粗粒模型及其模擬燒結與TEM圖像的對比[62]
CG-MD 相對于其他電極重構方法具有多尺度優(yōu)勢,其全原子模型可通過DFT或MD在微尺度層面進行計算,因此可以很好地將介尺度模擬與納米尺度的原子結構相結合。然而由于現(xiàn)存的Martini力場[63]并不能很好地描述金屬氧化物與陶瓷材料的粗粒子之間的作用,CG-MD重構法應用于SOFC的研究工作并沒有得到廣泛開展。未來針對SOFC電極研究工作的重點將落在替代材料的摻雜以及燒結模擬方面,以指導新型的電極材料的研發(fā)與制備。
將介尺度與其他尺度方法耦合可解釋一個復合框架的模型理論,該框架連接兩個或多個尺度模型來描述復雜多樣的物理現(xiàn)象[64]。燃料電池具有空間和時間的多尺度特性,將介尺度與其他尺度方法耦合成為目前較為熱門的一種建模研究方法。Kim等[65]根據(jù)SOFC 陽極的微結構演化建立了典型的多尺度模型,模型框架如圖7(a)所示。該模型將選定的模擬域劃分為多個積分點,在每個積分點計算微尺度代表體積元(representative volume element,RVE)以得到局部微觀材料性質。微尺度體積元與整個模擬域之間的關系如圖7(b)所示。每個計算后的RVE 點都具有當?shù)匚⒂^結構信息,將這些信息傳遞到模擬域進行耦合計算可以實現(xiàn)SOFC電極微結構演變對電池整體性能影響的多尺度研究。
目前,針對SOFC 微觀電極介尺度耦合的研究更多的是兩個尺度之間的耦合,例如微-介尺度模型、宏-介尺度模型等。
圖7 SOFC陽極多尺度框架及其一維模擬域與三維微尺度網(wǎng)格的關系[65]
微-介尺度描述微觀結構與介尺度物質輸運之間的耦合,是研究電極內(nèi)微觀結構與介尺度現(xiàn)象之間關系的有效手段。Dang等[66]為了研究陽極微結構中的耦合質量傳遞和電化學反應過程,通過將詳細電化學反應動力學與多組分LBM 模型相結合,開發(fā)了微-介尺度模型。圖8(a)描述了發(fā)生在TPB 區(qū)域中的陽極質量傳遞和電化學反應過程,其TPB區(qū)域氫氧化過程的細節(jié)根據(jù)Bieberle 等[67]提出的六步詳細電化學動力學來描述,如圖8(b)所示。其中,過程(1)表示發(fā)生在Ni 表面的H2(g)和H2O(g)的吸附/解吸過程;過程(2)、(3)表示所有參與表面反應的中間體在鎳表面擴散并通過各類反應進行傳遞;過程(4)表示一個間隙O2-從YSZ 溢出到TPB 附近的Ni表面,并釋放出兩個電子;過程(5)表示O2-溢出后出現(xiàn)空位,并通過離子傳輸重新填充。
Dang等[68]將上述電化學動力學模型耦合到其已開發(fā)的多組分LBM模型中建立起了一個微-介尺度模型,并使用該模型研究、驗證了非均質微觀結構、燃料成分、活化過電位和工作溫度等因素對微觀電極質量傳遞和電化學反應的影響。
圖8 陽極TPB區(qū)域和詳細電化學動力學示意圖[66]
Tada[69]考慮到可將DFT計算的動力學數(shù)據(jù)耦合到kMC 方法中,開發(fā)出了一個具有開放邊界條件的AA-kMC 程序,并將kMC 應用于由8%(摩爾分數(shù))Y2O3摻雜的ZrO2組成的氧濃度池中,將計算出的電動勢與能斯特電極電位進行了定量比較,得到兩者之間具有良好的對應關系。因此,開發(fā)的微-介尺度模型方法可以成為研究原子和宏/介觀電化學系統(tǒng)設計的有力工具。
介尺度行為是SOFC 多孔電極結構最鮮明的特性,與單一介/微尺度模型相比,介-微尺度模型實現(xiàn)了兩者優(yōu)勢結合,可更詳細地描述SOFC微觀電極多孔結構內(nèi)的微觀信息,更深入地研究物質成分、微觀結構參數(shù)、流體流動和工作條件對多孔電極介尺度行為的影響。
宏-介尺度是指宏觀模型與介尺度模型耦合計算的多尺度模擬方法,可研究多孔電極結構中介尺度行為對宏觀的影響。An 等[70]開發(fā)了SOFC 陰極LBM 與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xiàn)EM)的宏-介尺度模型,研究了陰極各向同性/異性結構特性的影響。
Fragkopoulos 等[71]建立了一個FEM 與kMC 耦合的宏-介尺度模型來研究SOFC 氣態(tài)物質分壓和溫度對CO2生成速率的影響。模型算法主要開發(fā)了kMC 和FEM 兩個串行求解器,F(xiàn)EM 求解電荷傳輸和顆粒團簇的電化學現(xiàn)象,kMC 方法求解催化表面發(fā)生的反應-擴散過程,兩求解器之間通過氣態(tài)物質分壓進行傳遞并通過氣相物質的消耗速率反饋決定模型輸出。
Mastropasqua 等[72]為研究電極和電解質組件中的熱化學和電化學現(xiàn)象對SOFC 整體性能的影響,系統(tǒng)性地描述了一種宏-介尺度模型的協(xié)同策略,包括建立一個研究多孔結構擴散現(xiàn)象以及電化學動力學對TPB 影響的介尺度塵氣模型(dusty gas model,DGM)以及一個研究宏觀輸出的通道模型,兩個模型之間通過電流密度、電壓、摩爾流量等參數(shù)耦合以達到平衡。
宏-介多尺度方法對了解多孔結構內(nèi)微結構表面物質分布、物質傳輸對宏觀性能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但其算法的開發(fā)涉及多學科交叉,此方法的普及應用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宏-介-微尺度指宏、介、微三級尺度耦合的模擬方法,包括了多孔電極各尺度下的現(xiàn)象描述。Huang 等[73]以金屬支撐的SOFC 陽極作為研究對象,針對界面間擴散和反應導致的電極降解現(xiàn)象提出了多尺度問題,包括微尺度參數(shù)(如擴散優(yōu)先、擴散系數(shù)、反應動力學)如何影響微觀結構演變、介尺度的界面現(xiàn)象如何進一步影響界面結合、多孔性、導電性和催化活性以及界面現(xiàn)象如何決定SOFC的宏觀性能和耐久性。針對這3個問題建立了多尺度模型,如圖9所示。該模型以介尺度下的相場理論模型(phase field theory model,PFT)為中心,一方面結合DFT 計算擴散系數(shù)和反應動力學等微尺度參數(shù),得到陽極/基板界面上微觀結構的演變規(guī)律;另一方面則耦合宏尺度下的電化學模型,將介尺度的PFT模擬結果用于預測電池的輸出性能和電極穩(wěn)定性。
圖9 宏-介-微尺度模型[73]
Huang 等[73]所關注的界面現(xiàn)象和反應機理,涉及多因素、多尺度和強耦合性,這也是造成SOFC電極內(nèi)部機理復雜的主要原因。因此,對多孔電極進行微-介-宏的多尺度耦合建模,建立各尺度之間的耦合機制,通過不同尺度層次將SOFC電極及其內(nèi)部的多相流動完整地描述出來,對研究和優(yōu)化多孔電極結構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宏-介-微多尺度模型還停留在理論階段,其耦合機理的研究與驗證缺乏實驗數(shù)據(jù)的支撐,未來有望實現(xiàn)突破。
SOFC 以其高效率、低污染排放等優(yōu)點被認為是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環(huán)境友好的理想電源。對SOFC 的核心部件多孔電極進行研究、探索其內(nèi)部反應與多相、多尺度傳遞的耦合過程,對研究電極微結構演變與宏觀傳遞過程的協(xié)同作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綜述了目前應用于SOFC多孔微觀電極的微尺度和介尺度的數(shù)值、物理研究方法以及介尺度耦合其他尺度的多尺度方法,并討論了各模擬方法的優(yōu)缺點及其適合的研究內(nèi)容。綜述研究表明,在多孔電極結構的研究方法中,介尺度研究方法是研究SOFC 電極微觀結構和宏觀模擬之間的重要橋梁,是未來研究有關SOFC等電化學裝置的重要趨勢。然而介尺度研究的發(fā)展也面臨著挑戰(zhàn)。
(1)介尺度方法及其耦合其他尺度的多尺度方法在解決詳細的微觀結構和多物理場耦合下的相互作用時耗費的計算資源很高,計算成本是制約介尺度研究的一個難點。
(2)微尺度參數(shù)的缺失是目前制約SOFC 電極模擬研究的主要問題。目前的實驗方法很難原位解析電化學現(xiàn)象,可用的實驗數(shù)據(jù)難以與介尺度有關的物理學參數(shù)相關聯(lián)起來。因此,先進的實驗設備和可視化技術是目前SOFC研究乃至整個科研領域共同面對的難題。
本文作者認為,要實現(xiàn)介尺度方法及其耦合其他尺度的方法在SOFC研究中的廣泛應用,還需要科研工作者的進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