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的神經(jīng)血管性慢性病癥,在中醫(yī)理論中又被稱為頭風病。在我國女性患病率為3.3%~32.6%,男性患病率為0.7%~16.1%[1-2],多為一側或兩側顳部反復發(fā)作的搏動性頭痛,女性多發(fā),與遺傳、內分泌、飲食、藥物及精神因素有關。偏頭痛疼痛程度多為中重度,長期頭痛可引起失眠、記憶力減退甚至出現(xiàn)精神心理障礙等[3-4]。臨床治療偏頭痛缺乏有效的預防和根治方案。本研究旨在觀察常規(guī)西藥治療聯(lián)合偏正頭風散、針灸電針治療偏頭痛的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的治療依據(jù)。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偏頭痛病人。納入標準:入選病例均符合《中國偏頭痛診斷治療指南》中相關診斷標準[5];依從性良好,小學文化程度及以上;經(jīng)家屬或病人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疾病病史、認知障礙和溝通障礙者;②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者;③符合診斷標準但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嚴重心、肺等器官器質病變者;⑥對針刺治療排斥者。退出標準:①治療期間依從性差;②自行更改治療方案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8例。對照組,男21例,女27例,年齡18~68(44.38±11.00)歲;觀察組,男22例,女26例;年齡17~65(42.29±12.11)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鹽酸氟桂利嗪膠囊(西安楊森公司)10 mg,每日1次,睡前口服,連續(xù)用藥4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偏正頭風散,方劑:紅參、首烏、川草烏、炒白蒺藜、制白附子、生石膏、天麻、川芎、白芷、甘草各12 g,芥穗、細辛、羌活、防風、辛夷、蒼耳子、蒼術、全蝎、地龍、蜈蚣、僵蠶、乳香、沒藥、天南星各6 g,明雄黃6 g (另研對入),研細粉,口服,每日2次,每次3 g,早飯后及睡前淡茶水調服用,連用4周。在口服用藥的同時選取百會、太陽、頭維、風池、合谷、太沖穴,用毫針刺,根據(jù)病人病情給予補法或瀉法,電針中等刺激,留針30 min,每日1次,連續(xù)4周。也可根據(jù)病人病情隨癥加減穴位,如痰濕上擾,加豐隆、足三里;肝陽上亢者,加中封、行間;氣滯血瘀者,加隔俞、三陰交,針刺手法施以瀉法;伴氣血虛弱者,加脾俞、氣海、足三里,針刺手法施以補法。
1.3 療效評價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擬定,采用尼莫地平評分法,即運用治療前后癥狀積分下降百分率,計算公式為(治療前偏頭痛積分-治療后偏頭痛積分)/治療前偏頭痛積分×100%。①治愈:治療后偏頭痛發(fā)作未再次發(fā)生;②顯效:治療后偏頭痛積分較治療前下降70%以上;③有效:治療后偏頭痛積分較治療前下降30%~<70%;④無效:治療后偏頭痛積分較治療前下降<30%。頭痛發(fā)作的次數(shù):1月內無發(fā)作計0分;每月發(fā)作次數(shù)≤2次計3分;每月發(fā)作次數(shù)3~4次計6分;每月發(fā)作次數(shù)≥5次計9分,若上次頭痛緩解后48 h內再次發(fā)作則視為重新發(fā)作,計1次。頭痛發(fā)作的持續(xù)時間:無發(fā)作計0分;每月平均發(fā)作時間<12 h計3分;每月平均發(fā)作時間≥12 h并且<2 d計6分;每月平均發(fā)作時間≥2 d計9分。發(fā)作時頭痛程度分級:不痛計0分,疼痛量表疼痛程度測定在0~<3.5分計3分,3.5~<6.5分計6分,6.5~10分計9分;伴隨癥狀:無伴隨癥狀計0分,伴有惡心、嘔吐、畏光、怕聲其中1項計1分,上述伴隨癥狀有2項計2分,有3項計3分;其余癥狀:無其他伴隨癥狀計1分,有其他癥狀計1分。采用疼痛評估量表數(shù)字分級法(NRS)主觀評定治療前后疼痛程度,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為無痛,10為劇痛。治療前及治療后詢問病人并讓病人自己圈出一個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的數(shù)字。疼痛程度分級標準為:0為無痛;1~3為輕度疼痛;4~6為中度疼痛;7~10為重度疼痛。
2.1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見表1)
組別例數(shù)治療前治療后t值P對照組485.19±2.103.85±2.275.38<0.05觀察組485.10±1.912.17±1.8920.94<0.05t值 0.092.71P >0.05<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單位:例(%)
注:兩組總有效率比較,χ2=13.28,P<0.05。
目前,偏頭痛的確切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現(xiàn)理論體系主要有神經(jīng)生物學說、血管活性物質作用、細胞癌基因[6]等學說。西醫(yī)治療偏頭痛的常用藥物有鹽酸氟桂利嗪、麥角胺、鈣離子拮抗劑及非甾體類抗感染藥等,但臨床療效存在個體差異,且副作用較明顯,如可出現(xiàn)消化道潰瘍、肝腎功能損害、肌痛、周圍血管痙攣、冠狀動脈收縮等[7-9],因此,偏頭痛的臨床治療仍是臨床研究關注的熱點之一。
本研究所用偏正頭風散以紅參、天麻補元氣,首烏、蒺藜對藥,生津液、益精血,兩組共用達到扶助正氣而托邪于外的作用;川草烏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jīng)表里之內外,逐邪氣使之外透;川芎、荊芥、防風、辛夷、蒼耳、白芷、羌活、蒼術芳香透竅、辛散開表;天麻、白附子、天南星化痰祛風;石膏性甘寒,調制辛熱燥烈藥之性;雄黃、蒼術解毒辟疫;乳香、沒藥化瘀止痛;白芷氣味芳香,與川芎相配,通透諸竅,引藥上行直達頭部,而止疼痛。諸藥相合,對風、寒、痰、濕、瘀、火等伏邪具有透發(fā)的功效。在中醫(yī)理論中,偏頭痛多因情志失調、肝郁氣滯、脾濕健運、痰濁上擾、清陽不升等病因所致,而針灸電針治療,能夠通過穴位的刺激,自身主動調節(jié)神經(jīng)功能,是中醫(yī)治療偏頭痛的一種常用方法,其鎮(zhèn)痛作用確切并得到了臨床廣泛認可[10]。
綜上所述,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偏正頭風散配伍針刺電針治療偏頭痛可減輕疼痛程度,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