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墨
小篆作為古體在秦漢以后逐漸失去了實用功能,更多是作為一種儀式感和文化感的存在。實用性的弱化帶來了書寫感的弱化、裝飾性的增強,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這種古體原生的美感不再熟悉,工藝修飾成分也阻礙了對小篆精神氣質(zhì)的理解并在學習中造成偏差。為了探尋小篆的古法,我們需要順著小篆發(fā)展的脈絡(luò)來重新加以把握。
一、秦漢之際的玉箸篆
“箸”也作“筯”,即筷子,“玉箸”即玉質(zhì)的筷子,后世用“玉箸”以形容小篆的美感,故謂之“玉箸篆”。秦漢時期的篆書以“玉箸”為典型特征,劉熙載《藝概》中說:“舒元輿謂‘秦丞相斯變倉頡文為玉筯篆是也?!薄坝耋纭边@種風格向上可以追溯到籀文和鐘鼎銘文,向下可銜接隸、楷、行、草,但這個名稱僅限于小篆使用。[1]
我們可以從《瑯琊臺刻石》中看到篆書的古法,而《袁安碑》《袁敞碑》《開母廟石闕》等石刻亦是篆書古法的延續(xù)。這些碑刻的篆書都具備點畫飽滿圓潤勁健的特點。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點畫勻一的石刻篆書并非完全是手寫的痕跡,因其歌功頌德或是紀事等特殊用途,只需要表現(xiàn)出莊重典雅的特點即可。但是細觀點畫起止處,筆勢俱在,與后來的“鐵線篆”收尾修飾呈圓形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
秦漢小篆字勢圓,字形偏長,筆畫排疊以等距、等長、等曲突出秩序感,篆引是其筆法的重要特征。體勢開闊,長筆畫縱引下垂,力量隱含在點畫之中,粗細勻一,圓潤勁健。在蔡邕《篆勢》中描述了篆書的審美特征:“或龜文針裂,櫛比龍鱗,紓體放尾,長翅短身。頹若黍稷之垂穎,蘊若蟲蛇之紛缊。揚波振撇,鷹跱鳥震,延頸脅翼,勢欲凌云?;蜉p筆內(nèi)投,微本濃末,若絕若連,似水露緣絲,凝垂下端。縱者如懸,橫者如編,杳杪斜趨,不方不圓,若行若飛,跂跂翾翾。遠而望之,若鴻鵠群游,絡(luò)繹遷延;迫而視之,端際不可得見,指撝不可勝原?!边@其中“龜文針裂,櫛比龍鱗”和“縱者如懸,橫者如編”即言點畫排疊的秩序感;“紓體放尾,長翅短身”和“似水露緣絲,凝垂下端”即言篆書字形略偏長且點畫有凝垂之感;“若黍稷之垂穎,蘊若蟲蛇之紛缊”即言弧曲的程度和篆引的效果;“揚波振撇,延頸脅翼,勢欲凌云”和“若飛若行,跂跂翾翾”即言體勢飛動,神采煥發(fā)??梢哉f,雖然石刻篆書有其特殊的用途,但是人們依舊可以解讀出莊重背后的神采。玉箸篆的生動和神采離不開點畫的圓勁質(zhì)感。和后來的鐵線篆相比,若以骨肉比喻的話,玉箸篆可謂“肥瘦相和,骨力相稱”,鐵線篆可謂“純骨無媚”。
戰(zhàn)國末期,隸書已經(jīng)成為日常的手寫體,篆書已然成為莊重場合下出現(xiàn)的書體。秦漢時期的文字政策保證了文字與書體的穩(wěn)定傳承,秦書八體[2]、新莽六書[3]都包含篆書,同時也有篆書其他變體的應(yīng)用。漢代尉律記載:“學童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史,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太史并課,最者以為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蓖ㄖ沤裎淖质亲瓡鴤鞒械幕A(chǔ),且對不同功能用途文字使用的掌握也保證了在正體基礎(chǔ)上變化的能力。章太炎云:“秦小篆以前,籀文盛行,及后焚書,而官書固在,故令學童誦之以觀其習識籀文與否。逮及漢初,去秦未遠,故猶以此為考試之標準也。”漢承秦制,這也為篆書的穩(wěn)定傳承奠定了基礎(chǔ)。
二、唐宋的鐵線篆
漢代以后,隨著書體演進的不斷完善和文字政策的變化,篆書被尊為古體,完全失去實用功能。篆書發(fā)展至唐代出現(xiàn)了另一座高峰,唐代篆書名家輩出,尤以李陽冰為代表,其在《論篆》中說:“吾志于古篆殆三十年,見前人遺跡,美則美矣,惜其未有點畫但偏旁摹刻而已。緬想圣達立卦造書之意,乃復(fù)仰觀俯察六合之際焉,于天地山川,得方圓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經(jīng)緯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讓同施之體;于須眉口鼻,得喜怒慘舒之分;于蟲魚鳥獸,得屈伸飛動之理;于骨角牙齒,得擺牴咀嚼之勢,隨手萬變,任心所成,可謂通三才之品匯,備萬物之情狀者矣。”從其論述可知篆書之法到唐代已經(jīng)鮮為人知,而李陽冰能夠“囊括萬殊,裁成一相”,雖然在形體上與秦漢小篆有別,但在他的篆書當中給人們留下了足夠的想象空間,人們可以體會到天地自然和生命的意志,可以說這是在精神上與古人契合,故其云“小子得篆籀之宗旨”。
但是我們從現(xiàn)有的材料來看,無論從字形還是用筆,唐代篆書與秦漢篆書相比已經(jīng)有很大變化:從氣象上來說不如秦漢篆書的寬博宏大;與秦漢篆書相比字形上或是變方或是拉長;縱引的筆勢減弱增加了更多轉(zhuǎn)曲的部分,不及秦漢篆書簡潔。在用筆上點畫粗細勻一程度加深,筆畫明顯變細,因其纖細剛勁,故以鐵線篆名之。王世貞跋《李陽冰篆書謙卦》:“李陽冰此刻,雖再登石,居然有殘雪滴溜之狀,是廷尉正脈?!睂O鑛又跋:“余家有此拓本,曾以飾圍屏。書勁而細,然筆筆有態(tài),古篆今存者少,宜寶之?!笨梢娪耋绲狞c畫質(zhì)感已經(jīng)開始向鐵線的特征轉(zhuǎn)變。
宋代篆書名家以徐鉉為代表,目前我們所見的《嶧山刻石》和徐鉉注《說文解字》應(yīng)該可以代表徐鉉的風格。吾衍《論篆書》中說:“李斯方圓廓落,李陽冰圓活姿媚,徐鉉如隸無垂腳,字下如釵股稍大”,若對照作品比較來看:李斯的“方圓廓落”表現(xiàn)在曲線與直線的搭配上,加之筆勢圓勁而氣象宏大;李陽冰“圓活姿媚”是與李斯相比較而言轉(zhuǎn)曲更多且靈活,字的下端有內(nèi)收之勢,不似李斯篆書簡潔而偏于優(yōu)美;徐鉉的篆書取《瑯琊臺刻石》束腰垂腳外放的風格,因此稱其“字下如釵股稍大”。且從孫鑛《書畫跋跋》中所記載“昔賢評徐散騎有字學而書法不工,今所模斯相《嶧山碑》,僅得其狀耳。求所謂‘殘雪滴溜,鴻鵠群游之妙”的評價再與《瑯琊臺刻石》比較來看,《嶧山碑》似乎是只得其形而未入其神,用筆“凝垂”感的缺失似乎減弱了篆書的特點,缺少生機和活力。這或許與宋代以來更注重形而下的技法,人們不再能理解唐代及前人以“形象喻知法”[4]為基礎(chǔ)的對于書法的描述認識有關(guān),也就是說對于篆書所傳達出的精神氣質(zhì)、審美含量的認識能力在下降。
觀唐宋篆書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筆畫不及秦刻石的點畫圓潤飽滿,在筆畫變細的同時,張力也隨之減弱了。更重要的是筆畫起收處皆呈圓形,且點畫粗細勻一至極,一些橫畫原有的微微弧曲被直線代替,這些其實是工藝修飾的痕跡。因陳槱在《負暄野錄·篆法總論》中自述見李陽冰真跡中曾說過:“字畫起止處,皆微露鋒鍔。映日觀之,中心一縷之墨倍濃,蓋其用筆有力且直下不攲,故鋒常在畫中。此蓋其造妙處。江南徐鉉書亦悉爾,其源自彼而得其精微者。”在陳氏的描述中我們可知,徐、李二人在寫篆書時起收動作皆完備,因而“微露鋒鍔”,而“中心一縷黑線倍濃”因其用尖筆以中鋒寫之,有書寫經(jīng)驗的人一看便知。然而我們看到的石刻起收處皆圓,此誠非書寫的真實狀態(tài),而是修飾描摹的痕跡。然而至宋以后人未解此,還要去追求起收的絕對圓潤和線條的絕對纖細勻一,實在是有失偏頗,這種情況在清代寫鐵線篆的書家中尤甚。
三、清代鐵線篆之繼承與變化
元明時期篆書多以繼承李陽冰、徐鉉的篆書為主,“元之周伯琦,明之趙宧光,愈寫愈遠也?!盵5]因其參以己意隨意改造,此處不加贅述。至清代小學昌盛,書寫鐵線風格的書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王澍、錢坫為代表的使用燒毫、束毫的書家;另一類是以孫星衍為代表的堅守傳統(tǒng)寫法的書家。
以文人士大夫為主的篆書書家群體,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篆書的格調(diào),他們?nèi)》ㄌ扑舞F線篆的字形,字法取自《說文》,總體上保持了小篆莊重典雅的效果。以孫星衍為代表的繼承唐宋舊法的書家,錢泳在其《書學》中評其為“為善學者,微嫌取則不高”;而以王澍和錢坫為代表,以燒毫、束毫寫篆書實際上是走向偏路。以特殊工具來描摹細勁勻一的筆畫其實是源于對唐宋工藝性修飾過的線條的模仿,這是違背自然書寫才會出現(xiàn)的特異效果。楊守敬在《學書邇言》中說到:“王良常(澍)、錢十蘭(坫)之篆書,以禿毫使勻稱,非古法也”,就指出了這種問題。如果沒有了自然的書寫就沒有點畫的生動與神采,只是描摹字形已與畫圖無異。王澍在《虛舟題跋·李陽冰謙卦》中提出:“篆書有三要:一曰圓,二曰瘦,三曰參差。圓乃勁,瘦乃腴,參差乃整齊。”以其作品觀之,王氏強調(diào)的圓是指篆書的書體的特點,“瘦”這一特點表現(xiàn)為使用燒毫、裹毫的細筆,以緩慢的速度來保證筆畫的均勻。這種蓄墨量小而且無鋒的燒毫筆在行筆程中會出現(xiàn)墨色的細微變化,但僅限于視覺效果,與書寫無關(guān);“參差”體現(xiàn)在結(jié)體上,這種結(jié)構(gòu)上變化并非源于古法,似書者隨意改之,故錢泳在《書學·小篆》中說道“非秦非漢,亦非唐非宋,且既寫篆書而不用《說文》,學者譏之。”由于取法和材料的局限,這些書家只關(guān)注了點畫修飾的成分,或許無法真正理解自然書寫背后“一縷墨線倍濃”的效果了。
小篆的古法實際上來源于秦漢,篆書發(fā)展至唐宋時期實際上就與秦漢有了偏差,而清人取法唐宋并用燒毫、束毫等方式描摹字形,實際上是與篆書古法背道而馳。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以小篆為官方文字,漢承秦制,小篆在漢代依然是官方使用的正體。小篆的古法源于秦漢不僅是就其發(fā)展的時間來說,還表現(xiàn)在小篆當中蘊含了大量大篆的文化內(nèi)涵。秦系文字很好地繼承了西周典范大篆的字形和用筆特征,玉箸篆可以上溯到大篆書體的成熟時期,有一種經(jīng)過修飾改造以后確立的美感。[6]對線條的修飾一方面弱化了書寫的自然效果,而另一方面通過直曲的搭配強化了“篆引”帶來的秩序感,這是一種人文精神和審美志趣的外化形式。這也就能很好地解釋為什么我們看到的秦刻石的點畫都呈現(xiàn)出粗細勻一的效果,而我們在取法和學習時如果不能理解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和人為的修飾因素的影響而去亦步亦趨地描摹字形,就會出現(xiàn)嚴重的偏差。
【作者簡介】趙 墨: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書法專業(yè)教師,主要從事書法史研究。
注釋:
[1]劉熙載:《藝概》,《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681頁。
[2]秦書八體: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
[3]新莽六書:古文、奇字、篆書、佐書、繆篆、鳥蟲書。
[4]叢文?。骸秱鹘y(tǒng)書法批評“形象喻知法”例說》,《揭示古典的真實》,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5]錢泳:《書學》,《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616頁。
[6]叢文?。骸洞笞瓡w的典范美》,《中國書法史·先秦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責任編輯 胡海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