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好,我是杜蒙。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喜歡玩什么?樂高,籃球,或是遙控賽車?哈哈,我的“玩具”可能有些與眾不同。它是——玻璃!
瞧,這些都是我“玩”出來的作品。
《一日》局部
《曉》
《微光》
《浮沉》
很難想象吧?在你的印象里,玻璃也許就是透明、光滑的樣子,可是,經(jīng)過復雜的工序,它就像擁有了魔力,變得千姿百態(tài)。
杜蒙,玻璃藝術家。
我以前對玻璃的認識很淺,認為它不過是可以用來制造日用品的材料而已,非常普通。直到大學畢業(yè)后,我去了趟美國,看了玻璃藝術家戴爾·奇胡利的展覽,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玻璃可以做成那么精美的藝術品!
后來,我前往羅切斯特理工大學攻讀玻璃專業(yè),成為學校里第一位學習該專業(yè)的中國人。
可是,喜歡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對玻璃藝術一無所知的我,很快就發(fā)現(xiàn)這個專業(yè)的難度,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玻璃是種神奇的物質(zhì),在高溫下熔化,化作一攤火色的水,再一點點降溫,凝結成冰的形狀。要想將這火色的水變成精致的“冰”,需要非常繁復的工藝,而要掌握這種技術,只能通過時間的磨煉和經(jīng)驗的積累。
在塑造玻璃的造型時,要在很短的時間做出判斷,一秒的誤差,就可能導致作品碎了或者炸了,還很容易受傷。
零基礎的我,和學了好幾年的同學相比,徹底掉了隊。有一次灌蠟時,我沒注意到模具有個裂縫,滾燙的蠟灌進了手套,疼得我簡直“懷疑人生”。還有一次,我在練習的時候,一名本科生過來說我做得不對。那段時間特別難熬,我很想放棄。你們看,我的早期作品中有很多像這樣的人像,她們低著頭不說話,我當時就是這樣。
你這樣做不對,不會成功的!
慢慢來,你要是覺得自己缺技術,就做實驗來補。
學了一年之后,我跟導師邁克爾說:“我要休學一年,再這么下去我要崩潰了!”導師一邊鼓勵一邊安慰我。
休學期間,我練習做一些很基礎的作品。隨著不斷練習,我慢慢找到了手感,也找回一些自信。在畢業(yè)作品展中,我的玻璃創(chuàng)作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夸贊。
制作玻璃除了鑄造的工藝外,還有一種古老的技藝叫吹制玻璃。這是一種勞動強度更高、難度更大的工藝,但是作品的靈活性和藝術性也更高一些。
手工吹制玻璃主要使用一根空心鐵管或不銹鋼管,一端用來沾取玻璃液,另一端用于人工吹氣。將玻璃膏撐大,直到出現(xiàn)所需的大小與厚度,再進行塑形。這種方法制作出來的是中空的玻璃形體。
吹玻璃時,我覺得那一層薄薄的玻璃很像是皮膚,我通過空氣、溫度去塑造它,它也是有生命的。
我的作品,背后都有一些故事。這雙小白鞋讓我想起我的童年,看著它,讓我在異鄉(xiāng)有了家的感覺。
《一日》這件作品從燒制、退火到冷加工成型,一共用了3年的時間。它由5座人像組成,人像身上的枝葉越來越繁茂,象征著我的成長。
我想,一個人只要努力,真誠地對待你所做的事情,你就一定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并得到回報。
2016年,杜蒙獲得日本金澤國際玻璃藝術大賞優(yōu)秀獎,該獎有“玻璃界奧斯卡”之稱,她也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