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惠英 鄭剛
300250 天津市第三中心醫(yī)院分院心內(nèi)科
近年來,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不斷增加,且心力衰竭的死亡率極高。因此,心力衰竭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是非常重要的。近來有研究發(fā)現(xiàn)心電圖平面QRS-T夾角的大小與心功能不全的程度相關(guān)[1],但這方面的研究較少。本文旨在探討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平面QRS-T夾角水平與心功能的分級及預后的關(guān)系。
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選取本院心內(nèi)科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住院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診斷標準采用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修訂的心力衰竭診斷標準,多次反復住院的病例只按首次住院計算,共有382例患者入選,其中男性210例,女性172例,年齡49~83歲,平均為(61.9±9.3)歲。根據(jù)NYHA分級將382例患者分為2組:心功能Ⅱ級組(126例);心功能Ⅲ~Ⅳ級組(256例)。同時選取我院心內(nèi)科同期住院治療的心功能正常患者5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50~76歲,平均為(61.2±8.3)歲。所有入選患者均排除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原發(fā)性腎、肺、肝等臟器疾病。
所有入選病例均于入院時及出院時留存心電圖資料,使用EDAN SE601全自動心電圖機,于安靜狀態(tài)下以標準電壓10 mm/mv、紙速25 mm/s記錄12導聯(lián)同步心電圖,心電圖機可自測平面QRS-T夾角。所有入選患者在住院及隨訪期間均按照《2014年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采取心力衰竭的規(guī)范化治療并隨訪3個月,結(jié)果分為:病情穩(wěn)定的患者視為預后良好,癥狀反復、加重甚至死亡的患者視為預后不良。并分別計算預后良好組及預后不良組的平面QRS-T夾角。
三組患者在基線水平(年齡、性別構(gòu)成比、心率、血壓、血脂、血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均為P>0.05)。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是評價心臟收縮功能的重要指標[2]。隨著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QRS-T夾角逐漸增大,LVEF逐漸減小,三組間兩兩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QRS-T夾角水平與LVEF負相關(guān),相關(guān)系數(shù)r=-0.416,P<0.01(表1)。
心力衰竭治療后,隨著病情的改善,QRS-T夾角逐漸減小。心功能Ⅲ~Ⅳ級組及心功能Ⅱ級組出院時QRS-T夾角與入院時QRS-T夾角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均為P<0.05),而對照組同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表1)。
三組患者在出院3個月后均門診接受隨訪測定QRS-T夾角,病情穩(wěn)定的患者視為預后良好,癥狀反復、加重甚至死亡的患者視為預后不良。心功能Ⅲ~Ⅳ級組256例患者中失訪16例、預后良好208例、預后不良32例;心功能Ⅱ級組126例患者中失訪9例、預后良好108例、預后不良9例;對照組50例患者中失訪2例、預后良好48例、預后不良0例。預后良好組QRS-T夾角(53.75°±26.69°)明顯小于預后不良組(95.34°±35.27°,P<0.01)。
QRS-T夾角可客觀反映出心室肌細胞在除極和復極時的向量關(guān)系,代表心室肌細胞的部分電活動,被分成空間QRS-T夾角和平面QRS-T夾角??臻gQRS-T夾角,指是QRS波群的空間綜合向量與T波的空間綜合向量之間的夾角,通過矩陣轉(zhuǎn)換的方法分別在X軸、Y軸及Z軸上得到的QRS波與T波的平均振幅,進而應(yīng)用數(shù)學公式計算出的QRS-T夾角。平面QRS-T夾角,指十二導聯(lián)同步心電圖中QRS波群與T波在額面電軸之間的夾角。其計算方法為QRS波電軸與T波電軸的差值的絕對值(當結(jié)果>180°時,用360°減去所得結(jié)果)[3](圖1)。
表1 各組的基線資料及治療前后QRS-T夾角比較
空間QRS-T夾角是心原性猝死、冠心病事件、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率的一個獨立的預測指標[4-7]。Zhang等[8]經(jīng)過14.3年隨訪13 973例患者發(fā)現(xiàn),平面QRS-T夾角在對心力衰竭、心原性猝死、冠心病事件及全因死亡率的預測價值與空間QRS-T夾角幾乎相同。由于空間QRS-T夾角需要專業(yè)軟件進行處理,且不易獲得,臨床操作技術(shù)復雜,而平面QRS-T夾角在大多數(shù)帶有自動分析的心電圖機中均能自行測出,因此,應(yīng)用平面QRS-T夾角可代替空間QRS-T夾角,且具有更簡便易得、無創(chuàng)、準確性較好等優(yōu)點。
本研究表明,平面QRS-T夾角的大小與心功能不全嚴重程度呈正相關(guān)。心功能Ⅲ~Ⅳ級組的QRS-T夾角明顯大于心功能Ⅱ級組及對照組,心功能II級組QRS-T夾角明顯大于對照組。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心功能越差,QRS-T夾角越大,LVEF值越低,QRS-T夾角與LVEF值呈負相關(guān)。這與文獻報道相一致[1]。經(jīng)過改善心功能治療后,QRS-T夾角可顯著減小。QRS-T夾角大的患者預后較差。以上結(jié)果與邸丕凡等[9]研究相一致。考慮機制可能為:(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左心室收縮功能下降,每搏輸出量減少,導致收縮末期左心室殘存血量增多,增高舒張末期壓力,左心室壁張力增大,心肌供血阻力增大,使心室壁總的缺血程度加劇,缺血區(qū)域的復極化過程減慢,從而引起T波的最大向量更向缺血區(qū)偏移,導致QRS-T夾角增大。隨著QRS-T夾角增大,室早、室速的發(fā)生率增加,從而誘發(fā)心血管事件,甚至心原性猝死[10],預后差。(2)可能與心臟空間轉(zhuǎn)位有關(guān):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隨著收縮末期左心室殘存血量增多,導致左心室進一步增大,繼而使心臟整體向左、后、下移位,同時QRS環(huán)整體向左、后、下傾斜,結(jié)果出現(xiàn)QRS-T夾角增大。然而,尚需更多研究證實其具體機制。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非前瞻性設(shè)計;(2)本研究隨診時間偏短,且有患者失訪。本研究的結(jié)果尚需進一步大規(guī)模的前瞻性、隨機研究,并適當延長隨診時間來證實。
綜上所述,CHF患者心電圖的平面QRS-T夾角水平與心功能不全的分級及預后密切相關(guān)。通過檢測平面QRS-T夾角水平更能簡便、快速、準確的輔助判斷CHF患者心力衰竭的嚴重程度及評估患者預后,在臨床實踐中有很好的實用價值。
利益沖突: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