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傳珩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醫(yī)院產科,云南保山 678000
產后出血是嚴重的分娩并發(fā)癥, 是導致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 而導致產后出血的原因中最為主要的是前置胎盤。 臨床對前置胎盤的認識尚可,但是對于兇險性的還未有足夠認識[1]。 現(xiàn)階段,兇險性前置胎盤指的是有剖宮產史的患者再次妊娠,胎盤在子宮切口妊娠。 隨著剖宮產率不斷增加,前置胎盤的發(fā)生率也開始升高,尤其是胎盤植入者,極易出現(xiàn)難治性出血,嚴重威脅了產婦的生命健康[2]。 在剖宮產手術同時給予患者介入治療,能夠減少手術時間、降低并發(fā)癥,控制出血。 該研究擇取該院于2018年6 月—2019 年6 月期間收治的62 例兇險性前置胎盤患者, 探討兇險性胎盤前置患者的剖宮產手術中應用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擇取該院收治的62 例兇險性前置胎盤患者,根據(jù)患者的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劃分為平行組和介入組, 每組31例。 診斷標準:產前核磁共振、彩超檢查及病理為依據(jù),有剖宮產史的患者再次妊娠的前置胎盤患者為兇險性;剖宮產出血超過1 000 mL、分娩后24 h 出血超過500 mL 為產后出血。 平行組患者中,年齡最小24 歲、最大37 歲,平均(29.2±2.5)歲;孕周最小32 周、最大42 周,平均(35.1±1.8)周;產次最少2 次、最多4 次,平均(1.3±0.4)次。 介入組患者中,年齡最小24 歲、最大38 歲,平均(29.5±2.3)歲;孕周最小32 周、最大42 周,平均(35.4±1.5)周;產次最少2 次、最多4 次,平均(1.4±0.5)次。 該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對該研究知情同意,且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比較。
平行組患者接受非介入治療,包括改良B-lynch 縫合術、子宮動脈結扎術、宮腔填塞紗條。
介入組患者接受子宮動脈置管介入治療, 通過介入血管科輔助開展剖宮產手術,手術前準備器械和備血,對患者的貧血情況給予糾正,術前進行深靜脈導管置管,給予子宮動脈置管后再開展剖宮產。 將患者的子宮下段切口打開,通過胎盤打洞將胎兒娩出,胎盤暫時保留,鉗夾胎盤邊緣后用紗條止血, 行子宮動脈栓塞術, 雙側均進行,出血管堵塞時間保證在1 h 之內。徒手剝離胎盤取出,如有部分胎盤殘留可行局部縫合止血、 在栓塞術的同時給予患者甲氨蝶呤(國藥準字H14022462)注射,術后彩超檢查患者血流情況。
對比兩組患者的出血量、 手術時間、24 h 出血量、產褥率、子宮切除率、感染率。
該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產褥率、子宮切除率、感染率為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進行χ2檢驗;出血量、手術時間、24 h 出血量為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介入組患者的出血量、手術時間、24 h 出血量均優(yōu)于平行組患者,組間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出血量、手術時間、24 h 出血量對比(x±s)Table 1 Comparison of bleeding volume, operation time, and 24 h bleeding volu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
介入組患者的產褥率、子宮切除率、感染率均優(yōu)于平行組患者,組間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產褥率、子宮切除率、感染率對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calving rate, hysterectomy rate and infec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最常見的妊娠期并發(fā)癥之一就是前置胎盤, 具有較大的危害性, 一般在妊娠晚期出現(xiàn)。 胎盤附著在子宮下段,這個部分的肌肉纖維組織沒有足夠的收縮能力,非常薄弱,其臨床的主要癥狀是難以與胎盤分離,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及時治療, 會嚴重威脅到胎兒的安全和孕婦的生命安全[3]。 在臨床上,有40%的胎盤植入是由前置胎盤導致的,隨著近幾年剖宮產率的上升,胎盤植入率也一同升高,進而使得產婦出血量加大,無法預估和有效控制,導致子宮切除的占比也逐漸升高[4]。 有研究表明,前置胎盤患者中有90%患者剖宮產出血量超過了3 000 mL,甚至有近一成的患者出血量超過了10 000 mL,嚴重對產婦生命產生不利影響。 目前,控制剖宮產前置胎盤患者得到手術出血主要是依靠給予止血藥和縮宮素、填塞紗布、縫合手術,如何患者病情嚴重則要切除子宮[5-6]。
兇險性前置胎盤患者的剖宮產需要若干醫(yī)務人員配合開展,術前需備血800~1 000 mL,以防萬一,還要準備子宮切除術的器械和紗布, 如果產婦不足月還需進行吸氧插管的準備[7]。 在手術過程中,取出胎兒后要繼續(xù)按部就班進行后續(xù)手術,保證產婦安全。 傳統(tǒng)剖宮產具有比較高的風險, 所以如何降低切除子宮風險已經成為了婦產科的主要研究課題[8]。 前置胎盤的介入手術指的是在產婦分娩胎盤前開展子宮動脈栓塞術, 盡可能地保留患者子宮,也有效避免了子宮切除給患者帶來的影響[9]。 也由此,介入手術被臨床和患者所認可。
該研究中,介入組患者的出血量、手術時間、24 h 出血量、 產褥率、 子宮切除率、 感染率分別為 (2 433.6±527.9)mL、(73.2±6.8)min、(2 701.8±611.5)mL、0.0%、0.0%、3.2%,平行組患者的出血量、手術時間、24 h 出血量、產褥率、 子 宮 切 除 率、 感 染 率 分 別 為 (2 916.8±849.2)mL、(108.5 ±9.1)min、 (3 824.2 ±987.6)mL、16.1% 、35.5% 、19.4%,介入組優(yōu)于平行組,說明相較于非介入治療能夠顯著減少患者的出血量、手術時間及24 h 出血量,減少子宮切除率,降低感染、產褥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在趙一梅[10]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70.8±5.9)min、術中出血 量 (2 426±249)mL、 子 宮切 除 率0.00%、 并 發(fā) 癥 率4.08%,均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109.8±6.8)min、術中出血量(2 978±283)mL、子宮切除率14.29%、并發(fā)癥率18.37%,該研究結果與其基本一致,具有可靠性。
綜上所述, 針對兇險性胎盤前置患者的剖宮產手術中給予介入治療, 相較于非介入治療能夠顯著減少患者的出血量、手術時間及24 h 出血量,減少子宮切除率,降低感染、產褥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