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琴
語言是人類文化系統(tǒng)中的一種特殊產(chǎn)物,它兼具人文性、工具性,既能夠為不同文明交流、碰撞、融合提供有效渠道,同時也在文明交流碰撞中實現(xiàn)自我豐富,因此在一門語言的教學活動中,不能將“語言”視為一種孤立的知識體系,必須將其置于對應的人文語境當中進行闡釋,才能體現(xiàn)其價值與意義。立足全球一體化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英語是眾多語言種類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它貫穿于我國各級學校教育學科建設體系,以“第二語言”的身份演化出中文語境下獨特的教育模式,即宏觀上的“課堂模式”。圍繞著課堂模式所采取的具體教學實踐方式又存在明顯差異,尤其高校英語課程,在整體劃分上,形成了“專業(yè)英語”和“公共英語”兩大形態(tài),而根據(jù)不同專業(yè)學科對英語知識能力、范圍、目標的要求差異(如旅游英語、商務英語、外貿(mào)英語等),形成了種類多樣、復雜無序的英語教育教學評價標準。整體上,局限于宏觀的“課堂模式”,導致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過度重視“工具性”價值,如側重詞匯、語法、語音等英語知識傳授,而日常生活層面卻很少采用英語交流,這就造成了英語語言“實操性”的嚴重不足.出現(xiàn)“聾啞英語“的現(xiàn)象也就不足為奇了。邁人21世紀的“知識經(jīng)濟”時代,英語已經(jīng)不僅是簡單的交流工具,更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保障,如何提升大學生英語人文素養(yǎng),構建高校英語“新課堂”,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時代課題。 《英語教育與互動課堂模式研究》 (中國紡織出版社,2019年5月版)一書由馬予華、孫茂華、曹李宏等著寫,作者以高校英語教育教學實踐者與創(chuàng)新者的身份,對于如何運用互動課堂模式促進高校英語課堂教學發(fā)展展開了全面且系統(tǒng)的探索??v覽全書,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特色。
一、導向鮮明、內容豐富
《英語教育與互動課堂模式研究》一書在內容呈現(xiàn)上具有鮮明的導向性,所涉及的理論及實踐觀點均指向英語教育的互動課堂模式,且將具體成果融人到英語教育教學的不同側面,有助于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實現(xiàn)高校英語課堂模式創(chuàng)新。本書共由七個章節(jié)組成,作者依次從不同側面展開了對英語課堂中“新課堂”模式的探索。第一章“英語語言學研究”以理論闡述為主,分別介紹了英語語言學內涵、發(fā)展歷程,語言系統(tǒng)特征及英語語言學的社會功能,從理論角度論證了英語所具備的互動性特色,指出互動課堂模式應該作為英語教育教學中的實踐常態(tài)。第二章“英語語言語用教學實踐研究”詳細說明了語言語用教學現(xiàn)狀、教師語言語用教學意識、語言語用教學內容等。書中指出,在英語教學中要重視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減少學生的語用失誤,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此處的“語用語言”本質上是指在跨文化交際背景下英語語言的實用效能,課堂教學中應堅持“聽說領先”的原則,不斷豐富課堂模式的互動形式。第三章“英語語言教學的應用”結合高校英語教學目標的“統(tǒng)一性”展開探討,闡述了英語教學中的聽說教學、詞匯教學、語法教學、文本教學等具體知識點,對“互動模式”應用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第四章“我國英語學習的現(xiàn)狀、發(fā)展趨勢及策略研究”采取了具體案例研究方式,歸納了中外英語教學情況對比、英語語言學習策略特征、未來發(fā)展趨勢等。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長期以來中文語境中形成的英語教育理論進行了梳理,以文秋芳、王立非等專家提出的“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理論為核心,將國內英語語言學習策略的特征歸納為宏觀性、微觀性和綜合性三類表現(xiàn)。第五章“英語與英語翻譯的研究”針對英語教育的舶來理論、舶來方法、舶來資源等進行了全面梳理,一方面從英美等國的英語發(fā)展歷程出發(fā),指出在英語文化背景下英語教學的結構、特點及內涵:另一方面從英語自身的“語言價值“角度出發(fā),闡述了英語翻譯的基本原則及類型,指出了解相關知識對指導我國高校英語“互動課堂模式”的創(chuàng)新大有裨益。第六章“英語翻譯教學研究”中,作者立足跨文化交際的宏觀環(huán)境,分別從經(jīng)濟角度、文化角度、教育角度列舉了具體策略,同時也指出了“英語翻譯背景下的文化錯位現(xiàn)象”,而這也是國內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容易忽略的現(xiàn)象——英語語言翻譯中經(jīng)常涉及到“程式化語言”,其本質類似于中文語言中的成語、俚語,直白地翻譯就會造成“文化錯位”。第七章“英語閱讀教學研究”旨在通過“互動式”閱讀教學的有效方式,迅速打開學生英語文化視野,消除英語在社會活動中互動性差的缺陷。整體上,全書內容十分豐富、知識要點充盈,將英語課堂中“新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進一步延伸至高中、初中等基礎教育層面,有力地保障了與高校英語互動課堂模式的銜接。
二、邏輯清晰、結構完整
全書圍繞著英語“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tǒng)一”的屬性構建了清晰的邏輯架構,其研究思路可歸納為“英語語言學一英語語言學應用一英語語言教育一英語語言應用一英語教育現(xiàn)狀一英語教育創(chuàng)新”。其中,有關“英語語言學”的內容主要是為后期研究工作提供理論支撐。本書設計了一個很好的落腳點,即“語言語用教學”——立足于宏觀層面的“語言學”,語言語用價值源白于語言的社會功能,人類社會出現(xiàn)以后的交流互動,主要是采取“言說” (或言語)的方式展開,聲音、符號、圖畫、文字等都是“言說”的具體媒介,由于受到人類社會局限性(包括不同國家、民族、地域等隔離條件),語言語用的實際開展方式逐漸形成獨特的“內部標準”。以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對比來說, “語法”的差異造成語言語用的組織方式不同, “詞匯”的差異造成語言語用的表達方式不同, “語音”的差異造成語言語用的傳播方式不同,同時語言語用還深刻地影響著人的思維、行動,由此構成的語言復雜形態(tài)不可僅局限于“語言教育”層面,而是要將其置于整個“英語語言學”架構中審視。
相對應的,英語語言教育及英語語言應用屬于“英語語言學”的具體分支,也可以將其理解為英語語言學在不同語言文化基礎上的傳播形式。立足我國高校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互動性”很好地契合了英語語言學中“語言習得”的規(guī)律,即通過在課堂上充分的交流,強化英語教育教學實踐中“語言應用”的頻度,可以在一定空間、時間內模擬相對真實的“英語環(huán)境”,從而提升學生在跨文化交際背景下的英語素養(yǎng),避免陷入“聾啞英語”的拘囿。本書在“英語語言教育”層面的研究,非常貼近中國學生的實際特征,即針對“聽說讀寫”的語言基本技能展開,最終匯集整理成為英語語言教育內容。這其中, “閱讀教學”被作為一個重點,作者在書中指出.提升學生閱讀能力,采用合適的閱讀教學方法,可以對口語、寫作能力形成有效的促進。事實上,“閱讀教學”也是一種具有互動性特色的課堂模式,它既包括了師生之間圍繞著“閱讀材料”的現(xiàn)實互動,也包括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潛在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