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寶雞市鳳翔縣醫(yī)院 放射科,陜西 寶雞 721400)
女性的乳腺由皮膚、纖維組織、脂肪和乳腺體組成,乳腺癌是發(fā)生在女性乳腺上皮組織的一種惡性腫瘤,是女性中較為常見的惡性疾病之一[1]。乳腺癌的發(fā)病原因尚未清楚,但是據相關調查顯示,乳腺癌的發(fā)病與病情的發(fā)展都與患者的心理狀況有很大聯(lián)系,恐懼、擔憂、緊張等負面情緒都對患者的恢復有很大影響,而乳腺癌的致死率也在逐年上升。因此,積極的對其進行診斷和治療非常必要。本研究選取2018 年2 月至2019 年1 月來我院進行檢查的早期乳腺癌患者72 例,分別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和乳腺鉬靶檢查,比較兩種檢查方式的效果和準確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 年2 月至2019 年1 月來我院進行檢查的早期乳腺癌患者72 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分別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和乳腺鉬靶檢查。患者的年齡28-52 歲,平均(42.9±6.7)歲,病程0.2-1 年,平均(6.3±1.5)月。在這72 例患者中,有20 例乳房脹痛、15 例乳頭溢液、32 例乳房捫及有腫塊、在健康體檢過程中發(fā)現(xiàn)5 例。其中導乳頭狀癌患者8 例、小葉原位癌患者12 例、管內癌患者25 例、小管癌患者11 例、粘液腺癌患者7 例、髓樣癌患者9 例。
1.2 方法。所選的72 例患者分別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和乳腺鉬靶檢查。核磁共振檢查:讓患者呈俯臥位,使其雙側乳房自然下垂。采用乳房檢查專用的相控線圈以及核磁共振儀進行診斷,將患的乳房放置與相控線圈中。如果患者是雙側乳房病變,采用相應序列進行橫斷面和冠狀面平掃;如果患者是單側乳房病變,則采用相應序列進行矢狀平掃。并迅速為患者進行釓噴替酸葡甲胺注射,所用藥劑濃度為0.2 mmol/kg,注射時間需保證在10 s 之內,然后進行增強掃描[2]。掃描結束后對所得影像進行處理,觀察影像中腫塊的形狀、位置、大小等特征。同時分析增強掃描之后所形成的時間—信號曲線。乳腺鉬靶檢查:使患者呈外斜位和頭足位,采用乳腺鉬靶掃描儀對病變的組織進行掃描,對于必要部位可采取局部的加壓放大掃描,從而得到更為清晰的影像,根據影像對腫塊的形狀、位置、大小、數量、邊緣等特征展開分析。
1.3 評價指標。核磁共振用于檢查診斷早期乳腺癌的影像特征:①影像中可以觀察到結節(jié)狀腫塊,T1W1 呈現(xiàn)低信號影,而T2W2 呈現(xiàn)高信號影,且極為不均勻。腫塊形態(tài)不規(guī)則,邊緣處比較模糊,總體呈現(xiàn)出一種分葉狀,邊緣為毛刺或者星芒狀。增強掃描后,影像中的結節(jié)狀不均勻性增強,腫塊邊緣處的形態(tài)也隨之增強。②影像中沒有發(fā)現(xiàn)明顯的腫塊輪廓,腺體的結構比較混亂,在增強掃描之后,腫塊呈現(xiàn)斑點狀,外部的毛刺現(xiàn)象加強,周圍的血管影變粗扭曲。增強掃描后腫塊的時間—信號曲線呈現(xiàn)出鋸齒狀,腫塊強化的時間較為短暫,在達到峰值之后迅速下降。所有的影像都由專業(yè)的醫(yī)生進行讀片,排除人為誤差。將影像呈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根據BI-RADS 進行分級。影像中并未發(fā)現(xiàn)明顯異常為I 級;影像中發(fā)現(xiàn)良性病變,且根據實際情況對患者進行定期隨訪(如每年一次)為II 級;影像中呈現(xiàn)出有良性病變的可能,需要將隨訪的周期縮短,提高檢查頻次(如4 個月一次)為III 級;經過影像學檢查存在惡性病變的可能,需要及時的進行病理檢查,確定患者的患病情況為IV 級;患者影響檢查的結果與惡性病變的特征極為相似,或可以確定為惡性病變,需要馬上開展病理檢查并進行手術切除為V 級。
1.4 數據處理。應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工具對本組統(tǒng)計所得數據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加減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將兩組數據進行比較,如果P<0.05,則表明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結果顯示,核磁共振檢測出早期乳腺癌患者65 人,其中Ⅰ級0 例,Ⅱ級1 例,Ⅲ級6 例,Ⅳ級43 例,Ⅴ級22 例,檢測準確率為90.3%(65/72)。而乳腺鉬靶檢測出乳腺癌患者53 人,其中Ⅰ級1 例,Ⅱ級10 例,Ⅲ級8 例,Ⅳ級32 例,Ⅴ級21 例,檢測的準確率為73.6%(53/72)。因此,采用核磁共振進行早期乳腺癌檢測的準確率(90.3%)明顯優(yōu)于乳腺鉬靶(73.6%),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1。
表1 兩種方法影像分級和診斷準確性的比較[n(%)]
乳腺癌是女性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已經成為了女性第二位惡性腫瘤,嚴重威脅了女性健康。乳腺癌的臨床癥狀有乳房腫塊、乳頭溢液、乳房大小不一、乳頭周邊瘙癢、疼痛,乳房內陷等,其中最為常見的是乳房腫塊[3-5]。本研究中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1 月來我院進行檢查的早期乳腺癌患者72 例分別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和乳腺鉬靶檢查?;颊叩哪挲g范圍28-52 歲,平均年齡為(42.9±6.7)歲,病程0.2-1 年,平均病程為(6.3±1.5)個月。在這72 例患者中,有20 例乳房脹痛、15 例乳頭溢液、32 例乳房捫及有腫塊、在健康體檢過程中發(fā)現(xiàn)5 例。其中導乳頭狀癌患者8 例、小葉原位癌患者12 例、管內癌患者25 例、小管癌患者11 例、粘液腺癌患者7 例、髓樣癌患者9 例。乳腺鉬靶檢查發(fā)現(xiàn)腫塊或者腫塊伴鈣化的為47 例,占65.3%(47/72),腺體結構紊亂3 例,單純鈣化的3 例,誤診11 例,漏診8 例;核磁共振檢查表現(xiàn)為:T1W1 呈現(xiàn)低信號影,T2W2 呈現(xiàn)高信號影,且極為不均勻。腫塊形態(tài)不規(guī)則,邊緣處比較模糊,總體呈現(xiàn)出一種分葉狀,邊緣為毛刺或者星芒狀。增強掃描后,影像中的結節(jié)狀不均勻性增強,腫塊邊緣處的形態(tài)也隨之增強。核磁共振檢查發(fā)現(xiàn)腫塊或者腫塊伴鈣化的為60 例,占83.3%(60/72),腺體結構紊亂2 例,單純鈣化的3 例,誤診1 例,漏診6 例。
綜上所述,核磁共振和乳腺鉬靶進行早期乳腺癌的影像學診斷均能產生一定效果,但是核磁共振檢查的準確性更高,明顯優(yōu)于乳腺鉬靶檢查,值得臨床醫(yī)學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