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力,張霞,代園華,王利娜,曾莉(通訊作者),易華婭,游方,劉小古,張麗,熊薇
(1. 貴州中醫(yī)藥大學 婦產科教研室,貴州 貴陽 550000;2.貴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貴州 貴陽 550000;3. 貴州中醫(yī)藥大學 研究生院,貴州 貴陽 550000)
不孕癥是指同居兩年以上,有正常的性生活并均未采取避孕措施而仍然未能受孕者。1985 年WHO 將時間改為同居1 年以上[1]。我國不孕癥發(fā)病率約為7%-10%。排卵障礙性不孕癥是女性不孕癥的主要類型之一,約占不孕癥的25%-35%[2]。因此尋找一種療效確切,方便快捷,副作用小的方法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具有重要的醫(yī)學及社會意義。為此,在本研究中筆者觀察了調經助孕膏聯合針刺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的卵泡發(fā)育情況、安全性,以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選擇2016 年11 月至2017 年11 月就診于我院婦科何成瑤名醫(yī)工作室符合納入標準的60 例腎虛肝郁型排卵障礙性不孕癥的患者,采取數字隨機分組方法,分為兩組:治療組(膏針組:調經助孕膏聯合針刺),對照組(針刺組)。兩組患者年齡(周歲)、病程、類型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年齡在20-40 歲的已婚女性;②符合排卵障礙性不孕癥西醫(yī)診斷標準;③符合排卵障礙性不孕癥中醫(yī)診斷標準;④近三個月未進行激素人工周期治療者;⑤正常性生活未避孕且男方生殖功能正常;⑥知情同意并愿意參加本次臨床研究。排除標準:凡符合以下任何一項者均應排除:①年齡<20 歲或>40 歲者;②女性生殖系統(tǒng)器質性病變或先天生理缺陷和畸形;③遺傳因素所致排卵障礙;④全身性疾病如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系統(tǒng)疾病、甲亢、甲減等以及各種疾病的急性期;⑤非排卵障礙導致的不孕癥。⑥未按計劃用藥,數據記錄不全,影響療效判斷者;⑦過敏體質或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針刺組)取穴:關元、歸來、子宮、三陰交(雙側)、足三里(雙側)、太沖(雙側)、腎俞(雙側)、命門、上髎(雙側)穴。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口服調經助孕膏。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數據均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及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做t 檢驗(用±s 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及單因素方差分析。定義P<0.05 為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為差別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86.7%,對照組總有效率66.7%,兩組排卵率比較,治療組較對照組排卵率高。治療后兩組卵泡最大直徑經單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齊(F=9.86,P<0.05),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BBT 均為單相,治療后經單因素方差分析后對兩組基礎體溫進行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9<0.05),提示治療組對基礎體溫的影響較對照組更有效。
2.3 兩組治療前后性激素(FSH、LH、E2、T、P)比較,見表2。治療前兩組患者FSH、LH、T 經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 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清FSH、LH、T 均較治療前有改善,P 均較治療前升高,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對比: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后FSH、LH、E2、P 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內比較:治療后比值較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不良反應。治療期間觀察參加研究全部受試者,所有受試者均按治療要求完成指標檢測,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0 例。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性激素變化情況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性激素變化情況
?
2.5 安全性檢測。本次研究開始至結束,共收集病例60 例,于治療前后分別進行體格檢查,檢測血Rt、肝腎功能、心電圖均顯示正常,可知調經助孕膏聯合針刺治療腎虛肝郁型排卵障礙性不孕癥的方法是安全的[3]。
不孕癥常見的病因病機主要有腎虛、肝郁、痰濕、血瘀等原因,導致沖任、子宮功能失調,而不受孕。調經助孕膏為全國名老中醫(yī)何成瑤教授的經驗方,寓四二五六合方之意,方中以四物湯(熟地、炒白芍、川芎、炒當歸)滋血養(yǎng)營,行血調經;二仙湯加減(仙靈脾、仙茅、懷牛膝、生地)補腎溫陽、滋陰、調沖任;五子衍宗丸(覆盆子,菟絲子,五味子,車前子,構杞子)補益腎氣,養(yǎng)血調經;六味地黃湯(熟地黃、山藥、山萸肉、澤瀉、丹皮、茯苓)以補腎滋陰;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陳皮、川芎、香附、枳殼、炒白芍、炙甘草)以疏肝理氣、活血止痛。更加黨參、黃芪補氣行氣,綠梅花、木香行氣疏肝,鹿角霜、杜仲用以補腎助陽[4]。
膏方聯合針刺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較單用針灸的療效更為顯著,卵泡發(fā)育情況及安全性較好。它是通過作用于“腎-天癸-沖任-胞宮”軸,補腎疏肝理氣,使任通沖盛,陰陽平衡,促氣血、胞脈通暢,進而提高卵泡發(fā)育質量,能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及月經相關癥狀,是有效、便捷地促進卵泡發(fā)育成熟及順利排出的方法,可以作為中醫(yī)治療腎虛肝郁型排卵障礙性不孕癥的方法在臨床推廣應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