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亞
語文屬于語言類學科,是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語文學習能夠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寫作是語文學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重難點所在。作文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作文寫作的基礎就是素材積累,而課本內容有限,必須借助課外閱讀來拓展學生的寫作內容。
一、營造氛圍,激發(fā)興趣
小學生的年齡尚小,認知水平有限,對新鮮事物充滿著好奇心和求知欲。針對小學生的這一特點,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可讓學生廣泛接觸課外讀物,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并從閱讀中獲取到知識和快樂,激發(fā)學生對閱讀和寫作的興趣,對寫作投入更高的熱情。
例如,在帶領學生寫作小學語文統(tǒng)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中“我敬佩他”這個題目時,我就會引入《白雪公主》這一課外文本,讓學生閱讀,后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白雪公主》的卡通片,營造出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隨后我再讓學生對白雪公主、皇后和獵人這三個人的不同情感表達方式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明確文本中三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從而讓學生明白細節(jié)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對人物刻畫的重要作用,為學生寫“我敬佩他”奠定堅實基礎。
二、閱讀摘抄,積累素材
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能夠對有關內容進行思考和理解,遇到此類問題時,就可辯證地去解決,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寫作時,學生的觀點就會更加明確。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摘抄優(yōu)美詞句,可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獲取到更多的寫作語言,進而增強學生語言的感染力。
例如,小學語文統(tǒng)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中有一個寫作訓練主題是“推薦一個好地方”。景觀的描寫重點在于優(yōu)美詞句的應用,讓讀者“身臨其境”,真切感受到作文中的“景色之美”。我將《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文章引入到作文教學中,讓學生仔細閱讀文章,然后將“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摘抄下來,并模仿其結構改寫。學生寫出這樣一句:“春天就像魔術師,用那奇幻的魔術杖,讓單調的樹枝長出新綠的嫩芽?!蓖ㄟ^課外閱讀和優(yōu)美詞句摘抄,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詞語在文章中恰當運用的技巧,并深化了語言感知的能力,積累了更多的素材,在后續(xù)寫作中做到“言之有物”。
三、豐富形式,提升能力
課外閱讀以學生為主體,具體的閱讀環(huán)節(jié)均需學生自主完成或合作完成,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閱讀文本,進而豐富語文學習體驗,獲取更多自主學習和能力提升的空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能夠集中注意力,從閱讀中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深化對文本內容的感悟,從而提升寫作能力。
例如,在帶領學生寫作小學語文統(tǒng)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中《溢滿書香的童年》一課時,我就引入課外讀物《童年》,讓學生在閱讀中對文本中所提到的童年趣事進行了解,從而回憶自己的童年,感受時間變化之下的人物心理變化,并將這種變化與自身進行比較,讓學生再次感受到童年的快樂,進而更加熱愛生活。我再利用多媒體將各種有關童年的圖片進行展現(xiàn),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作文教學的形式,從而讓學生在觀察和閱讀中獨立思考,實現(xiàn)對情感的有效表達,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拓展視野,取長補短
在課外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夠接受各種信息,加深對周邊事物和世界的認識,有助于學生在寫作中更好地表達自身情感,進而拓展學生的寫作視野,達到“下筆如有神”的目的,突破“提筆忘字”的困境。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式的課外閱讀,可讓學生了解其他人的所思所想,進一步提高寫作水平。
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統(tǒng)編版教材六年級下冊《家鄉(xiāng)的習俗》這一寫作內容時,我先利用幻燈片播放中國各個節(jié)日的傳統(tǒng)習俗,隨后提問:“每幅圖片的內容是什么呢?對應的是什么節(jié)日?”學生回答道:“第一張圖是家人在貼對聯(lián),這是春節(jié)!”……“第四張圖是賞月,這是中秋節(jié)!”可見學生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習俗均有所了解,為了拓展學生的寫作視野,我讓學生自行進行課外閱讀,了解各種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其他習俗,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和討論,分享自己家鄉(xiāng)的習俗,豐富學生的作文內容,并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進行更多的思考,進而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引入課外閱讀,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興趣,促使學生將本文內容與生活實踐相結合,豐富寫作素材,陶冶情操,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