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群興,張盛強,郭志彬,潘星安,譚啟恩
(1.廣東省佛山市中醫(yī)院骨科,廣東佛山 528000;2.廣東省佛山市三水中醫(yī)院針推科,廣東佛山 528100)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的頸椎病類型,其發(fā)病原因為頸椎退行性病變,進一步造成椎動脈的壓迫與刺激,導致椎基底動脈血液供應障礙,以頭頸痛、眩暈、嘔吐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我院近年對椎動脈型頸椎病采取鎮(zhèn)肝息風湯治療,獲得了良好療效?,F(xiàn)納入96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研究手法推拿聯(lián)合鎮(zhèn)肝息風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本研究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96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均符合中國康復醫(yī)學會頸椎病專業(yè)委員會《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1]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肝陽上亢、肝腎虧虛[2]。將此96例隨機均分為兩組各48例。對照組給予手法推拿、西藥等常規(guī)治療;男28例,女20例,年齡27~68歲,平均(47.11±7.01)歲;病程8~33 d,平均(14.98±3.01)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鎮(zhèn)肝息風湯治療;男26例,女22例,年齡24~65歲,平均(46.65±7.22)歲;病程7~30 d,平均(14.59±3.08)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手法推拿:(1)手法放松,患者取坐位,協(xié)助放松全身;頸部推揉3~5min ,緩慢敲擊兩側肩背約30次;自耳屏緩緩向前推直近端鎖骨,再以胸鎖乳突肌走向提拉至耳后,每次2~3 min。(2)推拿:采用一指禪進行頸項推拿,時間約5 min ;采用彈撥法彈撥項韌帶約1 min;肩背施以滾法約5 min;頸肩提拿約1 min ;兩側肩膀各搖扳1 次。每周治療5次,連續(xù)治療1個月。西藥治療: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西比靈),每日10 mg。每天1次,連續(xù)治療1個月。
觀察組:基礎治療同對照組一致??诜?zhèn)肝息風湯,方組:牛膝20 g,玄參、白芍、代赭石、牡蠣、龍骨各15 g,天麻、鉤藤、川芎各10 g,甘草、丹參、葛根各 5 g;肝腎不足加熟地、巴戟天、補骨脂各10 g;痰濁中阻加半夏、茯苓10 g、厚樸5 g;氣血虧虛加白術、首烏各10 g,黃芪20 g。每日1劑,水煎留藥400 ml,早晚溫服,連續(xù)治療1個月。
治療前、治療后評價相關指標。NDI指數(shù)[3]:包括疼痛、提物等10項,每項完成難度由小至大評分1~5分,共50分,NDI指數(shù)=(NDI實得分)/50·100%;CASCS評分[4]:包括頭痛、交感神經(jīng)癥狀等10項,共100分,分值高表明健康狀況越好;VAS評分:共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嚴重;彩色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檢測椎動脈舒張期、收縮期血液流速、內徑;臨床療效:以CASCS評分改善率評價,前后差值/治療前評分·100%;改善率<30%、30~69%、70~95%、>95%分別為無效、有效、顯效、痊愈,后三項為總有效人數(shù)。觀察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兩組治療后VAS疼痛評分、NDI指數(shù)顯著降低,CASCS評分顯著升高,且治療后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治療后兩組椎動脈舒張期、收縮期血液流速、內徑均顯著增加,且治療后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觀察組44例中,痊愈23例,顯效14例,有效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3.18%;對照組44例中,痊愈20例,顯效10例,有效6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1.82%。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
表1 兩組量表評分比較
注:治療前后比較aP<0.05,組間比較bP<0.05。
表2 兩組椎動脈參數(shù)比較
注:治療前后比較aP<0.05,組間比較bP<0.05。
目前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治療主要采取保守治療,雖然手法、西藥治療等能夠獲得一定的臨床療效,但療效差異較大,部分患者治療時間較長。本研究對照組患者給予手法推拿、口服西比靈等常規(guī)治療,手法推拿以止痛解痙、整復錯位、活血舒筋為基本治療原則,通過對頸部、頭部、肩部等進行局部按、揉、滾、拿等手法產生力學刺激作用,對頸椎間錯位小關節(jié)產生整復作用,改善椎動脈血管壓迫,從而改善椎動脈血流動力學[5]。西比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能增加腦血管血液流量以及供氧量,同時對鈣離子進入紅細胞具有抑制作用,能改善血液粘度,促進末梢循環(huán)。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1.82%,與王麗等[6]報道結果相一致。但無論是綜合療效還是VAS評分、NDI指數(shù)、CASCS評分等功能指標,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明聯(lián)合中藥鎮(zhèn)肝息風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更佳,這與鎮(zhèn)肝息風湯平肝潛陽、鎮(zhèn)肝熄風、活血涼血的功效具有明顯聯(lián)系。
劉濤等[13]結合中西醫(yī)理論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多因長期伏案工作、坐臥姿勢不良等致使項背強直、頸肩部筋脈拘攣,最終引發(fā)肝腎虧虛、風火阻擾、肝陽上亢而發(fā)病,固臨床治療應以滋陰潛陽、鎮(zhèn)肝熄風為原則。牛膝、代赭石是本方君藥,牛膝強健筋骨、補益肝腎,能引血下行,還具有抗炎、鎮(zhèn)痛作用;代赭石能平肝潛陽、降逆重鎮(zhèn),是治療頭暈心悸良藥[7]。白芍、牡蠣、龍骨為臣藥,白芍柔肝養(yǎng)血、補肝益腎[8],提取物白芍總苷能抗炎、鎮(zhèn)痛;龍骨配伍牡蠣,共奏軟堅散結、平肝潛陽,牡蠣抗疲勞、強肝腎,龍骨斂神魂而止驚。玄參、天麻、鉤藤、丹參、葛根、川芎為佐藥,玄參活血行氣、清熱滋陰,鉤藤清熱平肝、鎮(zhèn)驚熄風,其異鉤藤堿、鉤藤堿能鎮(zhèn)痛、抗炎、解痙;天麻熄風止痙、抑陽平肝,天麻素具有一定的中樞鎮(zhèn)靜功能,能治眩暈癥狀;丹參舒筋活血、養(yǎng)血安神,提取物丹參酮具有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功能,能促進細胞再生、改善血液流變指標[9];川芎行氣熄風、止痛活血,動物實驗顯示川芎揮發(fā)油、川芎嗪具有改善大鼠血液循環(huán)、增加血管流量的作用;葛根止痛解攣,其異黃酮、葛根苷類也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循環(huán)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功能[10]。這也是治療后觀察組椎動脈舒張期、收縮期血液流速、內徑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的原因之一。甘草調和諸藥,為本方使藥,具有調和藥性的作用。本方兼顧標本,補疏相濟,諸藥共奏活血涼血、平肝潛陽、鎮(zhèn)肝熄風之功效。
綜上所述,鎮(zhèn)肝息風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有助于增加椎動脈血液流速與內徑,增加大腦血供,緩解眩暈、頭頸疼痛等癥狀,臨床治療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