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權(quán),楊海燕,李 旭,劉 佳,游義媛,張驍龍,李雪蓮
(重慶市第十一人民醫(yī)院,重慶 400038)
校正QT 間期(QTc 間期)是反映心臟去極化和復極的指標,間期延長會增加尖端扭轉(zhuǎn)型室性心動過速(TDP)的風險,易導致心源性猝死。有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后,QTc 間期與服藥前相比顯著延長[1-2]。不同的抗精神病藥物對QTc 間期影響程度不同,且其劑量與QTc 間期呈正相關(guān)[3-9]。本研究中探討了抗精神病藥物與QTc 間期延長的相關(guān)性?,F(xiàn)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十次修訂本(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精神分裂癥確診標準;年齡18 ~60 歲;住院2 年及以上;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包括典型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半年以上,且主要抗精神病藥物種類和劑量維持至少1 個月無變化。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精神發(fā)育遲滯;其他精神疾病性障礙和藥物依賴或酒精依賴;嚴重軀體疾病。
病例選擇:選取醫(yī)院2017 年3 月1 日至9 月1 日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550 例。
采用整群抽樣調(diào)查法,調(diào)查內(nèi)容:1)人口學特征調(diào)查,包括患者目前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情況、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飲酒和吸煙等;2)心電圖QT 間期,測量時以Q 波為起始點、T 波為終點的時間,因QT 間期是隨心律的變化而變化,故以QTc 表示。
基于楊建明等[10]研究的標準,男性,QTc 間期≤430ms為正常值,>430 ~<450 ms 為臨界值,≥450 ms 為QTc 間期延長;女性,QTc 間期≤450 ms 為正常,>450 ~<470 ms 為臨界值,≥470 ms 為QTc 間期延長。
采用EpiData 3.1 軟件并按CRF 表建數(shù)據(jù)庫,并由2 位研究者獨立錄入人口學及其他相關(guān)量表資料。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一般資料行χ2檢驗;以QTc 間期值為因變量,以人口學特征(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飲酒和吸煙情況等,用藥情況,是否服用第1 代抗精神病藥物)為自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50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男331 例,女219 例;≥50 歲315 例,平均年齡(46.4±11.2)歲;受教育程度(11.5±3.1)年;發(fā)病年齡(21.9±6.7)歲,病程(21.7±8.9)年,住院時間(5.1 ±3.0)年;吸煙345 例;飲酒250 例;單一抗精神病藥物使用者90 例(包括典型抗精神病藥物57 例,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33 例),聯(lián)合抗精神病藥物使用者(典型+非典型用藥)460 例。以QTc 間期延長與否分為延長組(56 例)和非延長組(494 例)。
結(jié)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用藥情況比較(例)
男性、年齡(≥50)和服用第1 代抗精神病藥物可導致QTc 間期延長。詳見表2。
表2 QTc 間期影響因素多元回歸分析
國內(nèi)外對QTc 間期延長影響因素的結(jié)論不一,但均認為性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11-13]。YUTARO 等[14]對穩(wěn)定期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將奧氮平換成利培酮后,女性QTc 間期縮短,男性無明顯變化。研究顯示,在精神分裂癥群體中女性QTc 間期長于男性;共病心血管疾病、性別、年齡、用藥都是QTc 間期延長的風險因素[10]。
由于多種抗精神病藥物對精神病性障礙癥狀控制的療效相當[14-17],故需考慮選擇的藥物對精神分裂癥患者QTc 間期延長的影響。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經(jīng)2 ~4 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后即可發(fā)生QTc 間期延長[1]。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QTc 間期延長的發(fā)生率為10.18%,這與XIANG 等[18]的研究結(jié)果(2.40% )有差異。楊建明等[10]研究176 例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電圖發(fā)現(xiàn),QTc 間期延長發(fā)生率為9.10%。該差異可能與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及種族差異有關(guān)。澳大利亞精神分裂癥組心臟安全性共識聲明[19]指出,心律失常是不可預測且難以管理的,精神科醫(yī)師需加強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管理學習,減少醫(yī)源性心臟病的發(fā)生。提示在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中需要一直監(jiān)測患者的QTc 間期,評估分析QTc 間期延長的風險因素。ZHAI 等[1]的研究顯示,年齡不小于40 歲及單一抗精神病用藥治療是短期內(nèi)QTc 間期延長的風險因素。目前,我國最新版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指出,藥物治療要以單一用藥為原則,個體化治療,從小劑量起始,逐漸加至有效劑量。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單一用藥與聯(lián)合用藥患者間QTc 間期延長分布有顯著差異,因此,當QTc間期大于450 ms 或延長超過30 ms 時要換藥或選用對QTc 間期影響較小的藥物,評估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的危險因素,避免聯(lián)用延長QTc 間期的藥物,定期檢查心電圖。在常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中對QTc 間期影響較大的藥物有喹硫平、氨磺必利、阿立哌唑、利培酮、奧氮平和氟哌啶醇[20]。QTc 間期延長與遺傳因素有關(guān)[20],KCNQ1,KCNH2,SCN5A,LOC10537879,LOC101927066,NOS1AP,NUBPL 被認為是QTc 間期延長的綜合征基因。
雖然年齡是精神分裂癥患者發(fā)生QTc 間期延長的風險因素,但在兒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群體中,同樣可以觀察到QTc 間期延長發(fā)生[5]。在青少年群體中不同藥物延長QTc 間期的效果不同,齊拉西酮會顯著延長,喹硫平緩釋片延長QTc 間期作用顯著大于阿立哌唑[21]。因此,對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患者也需加強QTc間期有關(guān)癥狀的監(jiān)測。
QTc 間期延長時如不及時處理,可增加尖端扭轉(zhuǎn)型室性心動過速等的風險,導致心源性猝死。本研究中多元回歸分析顯示,男性患者更易發(fā)生QTc 間期延長。而有報道稱,性別與QTc 間期延長的發(fā)生無相關(guān)性[10]。這一差異可能與研究的樣本量小有關(guān)。本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年齡不小于50 歲的患者更易發(fā)生QTc 間期延長。胡衛(wèi)紅等[22]對老年精神分裂患者的研究顯示,抗精神病藥物對QTc 有延長作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QTc 間期延長與代謝指標的異常密切相關(guān)[10]。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一般接受抗精神病藥物的聯(lián)合治療,且用藥劑量大,均是QTc 間期延長的風險因素[23]。本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用藥患者QTc 間期延長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單一用藥患者。
本研究的不足在于,僅為橫斷面研究,未進行隨訪觀察,未對代謝指標進行檢測。但鑒于該研究的樣本量大,故對臨床有一定參考價值。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QTc 間期延長發(fā)生率較高,其延長受性別(男)、年齡(≥50歲)、服第1 代抗精神病藥物影響較明顯。臨床應重視其嚴重性,注意進一步深入探討QTc 間期延長與猝死的關(guān)系,防止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