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證明責任 舉證責任倒置 證據
作者簡介:陳振,廣東日升律師事務所,律師,研究方向:民商事法、建筑法、工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D9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287
在多數民商事訴訟案件中,舉證責任的分配十分關鍵。當事雙方在舉證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尋找關鍵性證據,法官通過證據的舉證判定案件的勝訴和敗訴。因此,不難看出,在民商事訴訟案件中,舉證責任的分配能夠佐證證據的提出。在法院作出判決的過程中,一定要通過證據才能夠進行裁決,證據也是法官對事實狀況認定的唯一途徑。
因此,本文重點探討在民商事侵權訴訟案中舉證責任如何進行分配,通過探討舉證責任分配問題,希望能夠突破當前舉證責任的立法困境。
(一)法定原則
民事訴訟侵權案件的判決過程中,法官需要依據我國既定的法律原則,通過“誰主張誰舉證”法律法規(guī)來進行案件的判決。法官在案件判決的過程中,對于出現的一些特殊侵權案件需要根據特殊原則進行判決,若當事人能夠證明自己在案件中屬于無過錯一方,則可以不需要承擔舉證責任。而若在案件中涉及到出現了當事雙方在舉證過程中將責任本末倒置的情況,最高法院應通過司法機關在判決過程中予以明確和解釋。通常來講,我國的舉證法定原則為原告承擔全部的舉證責任,舉證并不全為原告需要承擔舉證責任,而是原告需要承擔某一方面的舉證責任。此外,若出現構成侵權責任,仍需要由原告承擔舉證責任。
(二)誠實信用原則
在我國民商事侵權訴訟案件中,法官在判決的過程中應遵從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通常與司法判決關聯。當事雙方在舉證過程中,應遵從誠實守信原則,不得提供虛假證據,不得隱瞞及毀滅證據,不得作偽證,不得阻止他人作證。由此可以看出,誠實守信原則是舉證責任分配的一個重點原則之一,若當事雙方在舉證的過程中并未履行誠實信用原則,不承擔本應承擔的舉證責任,則法官可以根據案件酌情判定其需要承擔敗訴責任。因此,誠實守信原則能夠確定當事人的責任分配,在案件判決的過程中,應該綜合當事人在民商事侵權訴訟案件中的具體舉證態(tài)度進行綜合確定。
(三)公平原則
在民商事侵權訴訟案件中,公平原則是舉證責任分配的重要原則之一。通過公平原則能夠最大限度的確保制定法與實際證據的匹配與協(xié)調,最大限度的確定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侵權案件中的應負責任。
1.舉證難易
在民事侵權訴訟舉證責任分配的過程中,法官需要對所提交的證據進行充分的考慮和判斷,明確證據是否屬實,證據的來源是否清晰。法官在判決的過程中,需要對所提交證據進行專業(yè)性的判斷,以明確所提交的證據是否能夠作為舉證依據。在舉證的過程中,需要界定當事人所負的相關法律責任。
2.情勢變更
在舉證的過程中,若出現無法預料的意外情況,此時法官需要居中裁決當事雙方的責任。若產生情勢變更,則有可能會產生一些有失公平的判決結果,因此,公平原則能夠為情勢變更提供必要的案件責任分擔依據以及證據依據。
3.公平責任
法官在判決民商事訴訟侵權案件中,訴訟雙方均表示自己無過錯,則需要當事人依據自身的經濟能力承擔一部分的相應責任。
在我國的民商事訴訟案件中,當事雙方以原告與被告的身份出現,因此,在舉證的過程中,需要針對原告與被告界定不同的責任分配標準。但我國多數的民商事訴訟案件中均以原告提出訴訟居多,通常來講,原告在民商事訴訟案件中若提出訴訟,則原告有舉證的義務,在舉證過程中應遵循誠實守信及公平原則,不得偽造、變造、更改證據事實。案件中的被告則應證明妨礙權利義務關系產生的事實或存在變更消滅權利義務關系的事實。但在民商事侵權訴訟案件中也存在著少部分的案件出現了被告要求法院對原告的侵權行為予以相應處罰,這與傳統(tǒng)的侵權訴訟行為不同。在該情況下,需要被告先行進行舉證并出示未妨礙權利義務關系的責任證明。在司法解決中,通常來講,原告作為當事人,其訴訟角色的地位成為了該案件中的主要分配標準,因此,在民商事侵權訴訟案件中,不應以原告的訴訟角色地位為案件的主體責任,而是應當由法院判決與確定當事雙方的責任主體哪方應主張權利,哪方應是否定權利。隨著我國民事訴訟法的頒布,從責任的舉證來看,法律是作為責任的一種行為指南。通過法律能夠讓舉證變成既定事實,若無法律的存在,則無法通過界定標準判定是否存在侵權行為,也就無法進行舉證。
因此,可以看出責任的證明分配標準十分重要,在民商事侵權訴訟案件之中,當原告與被告對侵權行為各執(zhí)一詞時,這種情況下,該當事人為了不承擔敗訴風險,則需要進行舉證,通過證據對事實加以證明,而另一方當事人則又需要針對一方當事人提供的事實及證據形成心證及提出反證,在此過程中形成了舉證責任的相互轉換。事實上,這種實質上的責任證明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需要通過法律形式界定當事人雙方是否存在著侵權行為,這樣才能夠使刑事上的責任舉證變?yōu)榧榷ǖ氖聦嵶C據,才能夠使刑事上的責任證明成為必要。
民事訴訟法的提出,能夠將具有事實的侵權案件還原于法庭之上,而法官在當事雙方出示證據后需要保持裁判中當事雙方的不同的權利和義務。因此,法官在審理侵權民商侵權訴訟案件中,必須要秉持著若案件出現真?zhèn)尾幻鞯那闆r下,法官則需要根據雙方出示的證據進行居中裁判。法官在審理民商事訴訟案件的過程中,需要縮小處置案件的范圍,同時對案件進行明確的歸類,對于侵權民商事訴訟侵權案件的真實性和虛假性也需要根據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歸類,確保能夠使民商事訴訟案件中在立法的活動范圍內進行審理。
此外,若涉及到當事雙方出現事實的變更及產生,法官需要裁量哪一方負有相應的法律責任?該法律責任是屬于主張權利的一方,還是屬于妨礙權利的一方?對于存在爭議的事實邏輯關系,法官需要進行綜合的評判與考量。
受害人在舉證過程中往往處于較為弱勢的情況,因此,當事人在訴訟維權的過程中變得較為困難,在具體的舉證過程中,受害人苦于對證據的搜集較為困難,導致無證據或無法證明被侵權以及被受害的事實。而根據我國的舉證責任中“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下,當事人無法在無證據的情況下就進行主張和維權,司法機關也無法為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予以佐證,出現了商業(yè)侵權舉證責任倒置的情況,這種情況得出現極大的擾亂了案件的判決。在舉證責任倒置下,往往受害人會在舉證困難或者無法證明受害事實的情況下被判決為侵權責任,而行為人可能通過舉證責任倒置告受害人侵權,導致受害人不僅無法維權,更容易深陷在法律責任之中。通過舉證責任倒置制度的建立及提出,明確了行為人若出現舉證責任倒置的行為需要負法律責任的依據,這對于我國立法的發(fā)展及實際運用有著一定程度的作用。隨著我國立法逐漸完善,法官在判決民事訴訟案件過程中,應根據《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的法律及準則,若侵權案件出現真?zhèn)尾幻鞯那闆r,需要讓侵權方進行責任證明。在訴訟結束后,若事實真相仍不明朗,法官需要根據案件進行居中裁決。
在最高法院和地方各級法院的民事證據規(guī)則中,對于有關于舉證責任的分配及舉證責任倒置問題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最高法院以及司法解釋應對舉證責任倒置問題進行具體化。在民商事侵權訴訟案件中,需要結合民事訴訟法以及最高法院及各地方法院所陳列的條款進行舉證責任倒置問題的處理,同時對于舉證責任倒置問題的解決予以明確。但不管是最高法院還是各地方司法機關,所列的條款對于民商事訴訟侵權案件中舉證責任倒置的表述相對來講較為片面,存在某些民商事侵權訴訟案件中與所列出的條款及司法解釋存在差異,此時,法官不能主觀的判決當事人雙方中的其中一方存在舉證責任倒置問題。因此,若出現舉證責任倒置問題,法官需要依據具體的事實案件及相應的法律提要件進行責任分配。
在民商事侵權訴訟案件中,當事人為了達到目的,對于民商事侵權訴訟案件中的證據舉證并非全部屬于事實,此時法官需要根據我國民事訴訟的法律程序收集證據和判斷證據的事實性。此外,如何準確的識別舉證責任倒置的方法,除了法官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案件的走向以及發(fā)展外,還需要結合法律中的既定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理論進行判決和辨別,保證受害人的權利及義務。
參考文獻:
[1]徐文捷.試論民商事侵權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問題[J].上海商學院學報,2013,14(1):69-73.
[2]姚澤琳.論醫(yī)療侵權訴訟的證明責任[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1):151-152.
[3]秦學雯.行政賠償中的舉證責任問題研究——結合最高法指導案例91號[J].理論觀察,2019(1):94-97.
[4]董新新.商事習慣優(yōu)先民事一般法之商事裁判規(guī)則——以古玩交易為視角[J].黑龍江工業(yè)學院學報(綜合版),2017,17(10):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