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驥文詩人,青年學者,1990 年出生,出版有詩集《唯一與感知者》,曾獲草堂詩歌獎(2018)、未名詩歌獎(2019)等獎項。
今天,在手機上又搜出了 George Benson 唱的歌曲《 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戴上耳機循環(huán)聽了一整天,心情五味雜陳。每次聽這首歌,都會回到一種情境和記憶中,這個情境和記憶所帶來的感覺一生都不會消失。
第一次聽這首歌,是在高中的時候,那一年冬天學校要在圣誕節(jié)舉行晚會,每個班都會有學生自主申報表演的節(jié)目上去。學校確定后,會有音樂老師專門指導和排練。我們班的節(jié)目有三個,兩個是舞蹈,剩下一個是唱歌,由我們班的歌王(那時我們還不知道“麥霸”這個詞),也是和我關(guān)系很好的一個朋友,并與我同住一個宿舍的男生所唱。他那天晚會上所唱的就是這首歌。那時候覺得他唱得太好了,在舞臺上光環(huán)閃耀,覺得特別羨慕。自此以后,就一直無法把這首歌忘卻。它在我的記憶中,代表的完全就是青春期最美妙、愉快的那個瞬間。那時候,我喜歡班上的一位女孩子,名字已經(jīng)忘記了,她不太愛學習,但因為漂亮,家住在縣城,也愛打扮、愛搞怪,我當時被她深深吸引。我那時寫的私密的抒情文字基本上都是以她為對象。在那天的晚會上,她也表演了節(jié)目,和其他幾位女生共同跳了一段很潮的舞,我在臺下激動得心蹦蹦跳,臉上是灼燙的,覺得她每次朝臺下看時仿佛都是在看我。因此,朋友所唱的歌曲所渲染的記憶里,也有她的身影和面容,忘不掉的。后來,她都沒有讀到高三,就棄學,提早進入社會尋找別樣的人生去了。以后,就再也沒有聽過她的消息。
高中,我是在地處西北的家鄉(xiāng)縣城的一所回民中學念的。高中的時候,我是特別沉默寡言的一個人。同宿舍住著一位從紅寺堡來的插班生,比我低一級,寫有一本子的詩。他那本子就放在他的床鋪上,我偶爾翻開一讀,特別驚艷,忽然覺得,原來詩不是教科書上的那些被僵硬解讀的東西,而是鮮活和親切的,就在我的身邊。有一次,他看上我從外面學習用品店買回來的一個小筆記本,封面是足球主題,因為他喜歡踢足球,所以一見就很喜愛。他說用他的一個詩歌選修課教材(這個教材是他原來高中的,我們學校沒有發(fā)這種教材)來換這個本子,我答應了。于是,那年放假回家便仔細讀了一遍。里面有他的批注之類的文字,可以看出他很認真地學習過這本教材。在上面,我讀到了艾略特、波德萊爾、勒內(nèi)·夏爾、保羅·策蘭、曾卓、張曙光這些之前從未聽說過的詩人,于是,慢慢地也斗膽拿起筆開始練習。后來,這位朋友就沒有再寫作,我卻一直陰差陽錯地寫到現(xiàn)在。沒有他那一本子詩和所贈的詩歌教材,我是否會寫詩,還是一個問號。對于他,我是感激的。高中畢業(yè)時,他答應為宿舍的每一個人寫一首詩作為畢業(yè)贈別的禮物,果然,過了幾天,我們都收到了他在上課時偷偷寫給我們的贈詩。我喜歡得不得了,這是第一次有人給我贈詩。那首詩還有那本教材,我都一直保存著。
時間把一切溫暖的東西都帶走了,因此,聽這首歌就變成了一種祭奠。一遍又一遍地祭奠,直到它使我麻木,不再頻頻回頭,收回哀傷,堅忍地往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