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廣
穿行于瀚海中的駱駝是以酷熱、干燥、貧瘠等為特征的沙漠極端環(huán)境中的成功生存者。不僅如此,它們還曾一度成為人類在沙漠中最主要的運輸工具,素有“沙漠之舟”的美譽,而這一切都源于其擁有一套高效運作的抗沙標配。
駱駝是一種極不挑食的動物,陸地上近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在其食譜范圍內,即使是一些看起來十分堅硬的東西,也會在其反復咀嚼和消化液的強力作用下轉換成可以吸收的湯汁。駱駝的反芻能力驚人,它的臉頰內側密集分布著手指狀指向后側的突起,這些突起的作用是留住食物,特別是能夠留住從胃里反芻出來的食物,以便再次進行咀嚼,其反芻次數(shù)可以高達五十次之多,從而最大限度地對食物進行吸收和利用。
駱駝不僅是高效利用食物的專家,還是節(jié)能減排的高手。駱駝的腿部有著發(fā)達的跟腱結構,這些跟腱如同橡皮筋一樣,彈力十足,大大削減了其長途跋涉時所耗費的能量。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駱駝的膀胱相對其龐大的身軀來說,就顯得有些小了,駱駝排泄出的尿液量也很小,而其中所含的水分極少。駱駝體內有許多條小管匯聚到腎臟的中心部位,使腎臟具有強大的過濾功能,盡可能地回收尿液中的每一滴水。超凡的減排能力使駱駝在一次性喝下一百升水的情況下,可以行走一百千米的路程,所以在沙漠中即使駱駝不喝水也能生存很長一段時間。
此外,作為標志性部位的駝峰是駱駝最重要的戰(zhàn)略儲備基地,而且駝峰部位的皮膚厚度有一厘米,里面是被脂肪化了的細胞組織,這樣的細胞組織為駱駝在非常時期提供了能量上的補給和保障。這些脂肪具有很好的隔熱能力,同時能把脂肪匯聚于一處,并非遍布周身,這樣的布局正是為了方便其他部位能夠更好地散熱,堪稱一大科學布局。
駱駝自身的降溫制冷機制還遠不僅于此。休息時,駱駝采用的是跪地姿勢,帶著厚厚的老繭,還有可以耐得住高溫侵襲的胸椎骨,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這樣一來,駱駝的整個胸腔得以遠離地面,免受流沙的灼燙之苦。同時,駱駝的四肢與胸椎骨支起的空間會有氣流通過,也發(fā)揮了一定的降溫功能。
最讓人稱奇的是駱駝保護大腦的策略。駱駝的鼻甲很大,橫截面呈卷軸狀(或呈洋蔥圈狀)結構,由一層膜覆蓋著的薄骨構成,里面充滿了血管,并一直延伸到頭骨的后面。鼻甲不僅表面積很大,而且表面很潮濕,伴隨著呼吸作用時的水分蒸發(fā),覆蓋鼻甲的血管得以冷卻,并形成相對涼爽的空氣。這些涼爽的空氣在頭骨深處與從心臟輸送上來的高溫血液相遇,然后通過更為細小的血管實現(xiàn)了冷與熱的交換,這使得相對低溫的血液也能夠流向大腦,保證了大腦良好的工作狀態(tài)。
高效利用、節(jié)能減排、資源儲備和降溫制冷,當人類還在把這些理念作為攻關課題而不懈努力時,駱駝早已把它們化作實踐成果,并且全部裝備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