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穎燕
【摘要】科學教育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啟蒙課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課程。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小學的科學教育實踐活動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其教學的效果也相對有限。基于此,本文對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模式及其意義進行探索,首先分析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的特點,然后提出了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的設計模式,以期能夠通過本文的研究積極地創(chuàng)設有效的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素養(yǎng);實踐活動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素質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重視?!读x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通過多種多樣的教育實踐活動,對學生的科學素質進行有效的培養(yǎng)和提高。一方面,這與素質教育的要求是相配的,另一方面,其與學生的發(fā)展需求也相吻合。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實踐活動存在較大的弊端,很多的活動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這使得學生的素質很難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和提高?;诖?,下面筆者對科學教育實踐活動的特點進行分析,然后提出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的設計模式,以期能夠創(chuàng)設有效的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一、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教學的現(xiàn)狀和特點
通過對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的現(xiàn)狀進行的調查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對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并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很多教師在實施的過程中只是為了完成教學的計劃和教學的任務,根本沒有充分的考慮學生的需求。另外,很多學校也并沒有開展任何的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只是在小學科學教育的課程中讓學生自由活動。
很多學校的老師認為,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是沒有太大的意義的,只要讓學生能夠完成課程的學習就夠了。實際上,這是非常危險的一種想法,也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一種想法。小學教育需要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以及實驗的興趣,而不單單是完成教學的任務。因此,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各種方法來對學生的科學興趣進行激發(fā)。具體的方法有很多,如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工具等。
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育技術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形象且具體的教學情境來提高學生的興趣。但是,通過對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教學的現(xiàn)狀和特點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小學生對于科學教育實踐活動的課程并不是很感興趣,他們覺得科學教育實踐活動相對較為枯燥。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沒有真正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課外實踐。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到小學科學科普實踐基地去進行實地考察學習,才能夠真正的提高學生的興趣。
二、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教學分析
小學是學生塑造品格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和核心素質的關鍵時期。而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其與學生科學素養(yǎng)和核心素質的培養(yǎng)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探究式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和核心素質培養(yǎng)是更加有力的。探究型的教學模式就要求學習者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學的實踐中去,將自己關注的問題運用自己所學習的知識來進行分析,進而對問題給出合理有效、科學的解釋。
在進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會遇到或多或少的問題,需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遇到的問題積極的進行分析,進而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案,根據(jù)自身的需求以及實際的情況來做出合理的解釋。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就是一種能夠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學習方式,教師在進行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夠只局限于知識的傳播,需要讓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學習,充分調動學習者的興趣,使學習者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的思考和分析,并運用學習到的知識來解釋問題。
綜上,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技能,同時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質和核心素養(yǎng)。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為學生更好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為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提供了一條有效的路徑。
三、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設計
基于以上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教學的現(xiàn)狀、特點,以及其實教學的分析,筆者認為教師要積極帶領學生開展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思維、動手能力,內化學生學科認知。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有以下幾種設計方法。
1.調查實踐活動設計,培養(yǎng)學生學習思維
教師需要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有效整合,進而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些觀察以及調查的活動,使得學生能夠在接受外界信息的過程中不斷的積累知識,進而使得自身的學習能力有效的提高。
(1)創(chuàng)設觀察活動
小學科學教材中涉及到觀察方面的知識有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布置一些觀察的任務,讓學生在實際的觀察實踐中更好的學習??茖W現(xiàn)象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這為教師教學的設計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條件。對于教師來說,其要深入的解析教材的內容,尋找適合學生的觀察點和切入點,通過對生活的分析為學生提供適宜的觀察機會,進而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思維。
比如,教師在進行教科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種子發(fā)芽實驗》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對于教材的知識進行閱讀,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種子發(fā)芽時需要的條件。然后布置觀察的任務,讓每個學生在家中開展種子發(fā)芽的實驗,對發(fā)芽的一個過程進行觀察,并記錄種子每天的狀態(tài),形成觀察日記,然后在班級進行展示。學生領到任務后都積極地行動了起來。根據(jù)教師的指導,學生利用花盆以及玻璃瓶等器皿來對種子發(fā)芽的過程進行觀察。為了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觀察學習能力,教師每天對學生需要觀察的內容進行歸納以及提示。學生在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中逐漸的學習到了如何進行正確地觀察,對于種子的發(fā)芽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和認識。
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給學生布置觀察的任務,使學生能夠順地開展觀察學習,并在交流的過程中掌握了觀察的要點,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啟動調查活動
對于科學學科的教學來說,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來參與調查活動是非常常見的方式和方法。讓學生對科學知識以及材料進行搜集,并深入到社會生活中進行調查和走訪,一方面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以及感知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意識和習慣。
科學與學生的生活之間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的存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充分抓住學生的思維趨勢,進而開展教學設計,使得學生在調查的過程中逐漸建立學科認知。教師也可根據(jù)生活的環(huán)境特點來進行活動布設,使學生對于實驗操作的心理訴求能夠得到真正的滿足。
比如,在進行《蚯蚓的選擇》的教學時,教師課余給學生布置調查的任務,讓學生調查蚯蚓主要的生活地方。學生可以走訪有經(jīng)驗的居民,而后調查結果,尋找能夠找到更多蚯蚓的地方。因為學生對于蚯蚓并不是很陌生,但是對蚯蚓生活的環(huán)境并不了解。因此,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和走訪活動。通過對學生家長以及鄰居的走訪,大多數(shù)學生都獲取了足夠的有效信息,并根據(jù)有經(jīng)驗人士的指點找到了蚯蚓的藏身處。經(jīng)過調查和尋找,學生發(fā)現(xiàn)原來蚯蚓是喜歡在潮濕和陰暗的環(huán)境下進行生存的。
2.實驗制作活動設計,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
在科學的學科中,科學實驗和手工制作是最為常見以及重要的兩種教學實踐活動,教學需要根據(jù)教材的內容以及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特點進行教學設計,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積極的培養(yǎng)和提高。
(1)科技實驗活動
科學現(xiàn)象需要驗證和探索。在進行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開展多種多樣的實驗操作活動,需要根據(jù)實驗操作的必要性以及實驗操作的難度,對實驗進行多次的篩選,進而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觀察機會,也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分析和操作以及總結歸納的機會。對于一些專業(yè)性相對較強的實驗來說,可能需要較高的實驗條件,這也就需要教師的親自參與以及親自進行操作的示范。而對操作相對簡單的實驗,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些提示,讓學生用生活中的材料來自主地開展實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放權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在自主的操作過程中充分的培養(yǎng)自己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興趣。
比如,在教學《陽光下的影子》時,教師可以布置學習的任務:雖然我們對于陽光下的影子非常的熟悉,但是當陽光照射的角度發(fā)生變化時,我們身上的影子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這個變化會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嗎?如果遵循著規(guī)律,其遵循的規(guī)律是什么呢?我們需要利用實驗來進行驗證。學生聽到要開展實驗操作時都顯得非常的開心和興奮,便紛紛的行動起來。學生利用了多種自制的道具來開展實驗的操作:有的學生對自己的影子進行觀察,對不同時刻的數(shù)據(jù)進行記錄,而后對所記錄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也有的學生拿出直尺在窗臺上標出了影子的標記,并對相關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操作情況來進行指導,并幫助學生得出了實驗的結論。
(2)手工制作活動
在科學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手工制作也是非常常見和重要的內容。教師需要對手工制作的條件進行有效的分析,為學生選擇一些具有意義的活動形式,并給出較為直觀性的指導,使得學生能夠具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認知。在科學實驗的開展中,手工制作是經(jīng)常涉及的內容,教師可以為學生進行示范,也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對學生進行直觀的引導,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得到激發(fā)。在對學生手工制作進行指導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就存在的科學原理進行探索和探究,為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奠定基礎。
比如,在開展《做一個生態(tài)瓶》的教學時,由于學生對于生態(tài)具有一定認知,教師針對學生這的基礎設計了一個《做一個生態(tài)瓶》的操作實驗:需要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平衡,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生態(tài)瓶中的各種生物健康的生活和生存。學生需要做的是模擬一個池塘群落,建造一個生態(tài)瓶。學生拿到任務后開始積極地討論和準備,很快就有了制作的方案。教師要求學生說明制作的步驟,并根據(jù)步驟分小組進行實際的操作,就操作的情況進行討論和完善。待生態(tài)瓶制作完成以后,需要進入到實驗的操作環(huán)節(jié),學生就每個步驟進行記錄。
3.生活實踐活動設計,內化學生學科認知
學生在進行生活實踐的過程中,可以接觸到更多科學學科方面的內容。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發(fā)明活動,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提升的機會。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科學的基礎,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得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科學發(fā)明活動,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小學生的年齡較小,難度較大的實驗很難開展,教師需要鼓勵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成長;要對學生進行鼓勵,鼓勵他們能夠開展探索性的活動。
比如,在《光的反射》的內容學習中,教師需要讓學生首先了解和掌握廣反射的現(xiàn)象以及知識,而后對學生進行引導,設計實驗:我們都知道潛望鏡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作的,充分的發(fā)揮想象力,利用手中的材料來自行制作一個潛望鏡,比較誰的制作更加的精確進而精準。學生聽到了后都非常的興奮,并利用課余的時間開始對材料進行收集,并對方案進行擬定,反復的進行修改,最終制成了自己滿意的潛望鏡。在課堂展示階段,學生講述了自己的制作過程,并對潛望鏡的特點進行了重點的介紹。
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為學生制定定向發(fā)明任務,給學生提供難得的學習契機,從學生優(yōu)良表現(xiàn)可以看出,教師教學設計是比較成功的,學生從實踐操作中獲得豐富科學認知。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教學中,要運用科學的精神來培養(yǎng)學生,這對于教學和學生的發(fā)展都是非常具有意義的。因此,教師需要充分地利用資源,積極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積極帶領學生真正地走出去,讓學生在尋找和觀察中不斷創(chuàng)新,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得到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實踐能力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進而真正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fā)展。
【注:本文系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規(guī)劃小課題“小學科學科普實踐基地活動實施策略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DXKT20424)】
參考文獻:
[1]熊曉輝.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如何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J].西部素質教育,2019(15).
[2]湯華.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7).
[3]林云娥.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科學態(tài)度養(yǎng)成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02).
[4]張超.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小學科學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06).
[5]范眉云.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科學精神的有效培養(yǎng)[J].西部素質教育,2019(23).
[6]郭娟.小學科學教學對學生錯誤認知資源的有效利用[J].華夏教師,2019(27).
[7]孫寧.小學科學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8(51).
[8]龐慧.基于創(chuàng)新理念的小學科學教具制作探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1).
[9]張春亮.信息化視野下小學科學趣味性教學的對策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2).
[10]張煜,白欣.小學科學教學中“歷史—探究”教學模式的建構[J].基礎教育研究,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