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華,劉鶯鶯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ICU 重癥醫(yī)學科 (福建福州 350008)
重型顱腦損傷是一種較為嚴重的創(chuàng)傷疾病,其發(fā)生率僅次于四肢創(chuàng)傷,但其病死率卻位居創(chuàng)傷疾病首位,且創(chuàng)傷后1 h被稱作“黃金1 h”,這一期間的病死率高達50%以上[1]。機械通氣是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較為常見的輔助治療手段,對保持患者氣道通暢,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吸痰是機械通氣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若吸痰方式不當極易引發(fā)感染、顱內(nèi)壓增加等并發(fā)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2]。因此,如何選擇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本研究選取我院ICU病房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96例行機械通氣治療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研究,探討不同吸痰方式對患者顱內(nèi)壓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96例行機械通氣治療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8例。對照組男28例,女20例;年齡23~76歲,平均(41.68±4.54)歲;受傷原因:車禍26例,高空墜落16例,其他原因6例。觀察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24~77歲,平均(42.82±4.63)歲;受傷原因:車禍25例,高空墜落18例,其他原因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明確診斷為重型顱腦損傷;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評分≤8分;接受機械通氣治療,通氣時間>48 h;排痰困難。排除標準:肺部存在活動性出血;無法耐受密閉式吸痰;合并有慢性肺部疾病或神經(jīng)血管性疾病;無任何咳嗽反射反應;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未進行顱內(nèi)壓力監(jiān)護;病情急劇惡化。
對照組采用開放式吸痰:采用上海斯曼峰電動吸痰器SXT-5A,吸痰前詳細告知患者及家屬開放式吸痰的目的與注意事項,確保吸痰用物準備妥善,協(xié)助患者擺好吸痰體位;佩戴無菌手套,給予患者2 min 純氧吸入,取12號無菌吸痰管連接吸痰機管道,脫離呼吸機吸引,打開開放式吸痰機閥門,濕化呼吸道,再將吸痰管經(jīng)氣管插管口緩慢插入預定深度(氣管插管前端口1 cm 以內(nèi)),負壓設定為 100~150 mmHg(1 mmHg=0.133 kPa),遇阻力后左右旋轉(zhuǎn),向上提拉,控制吸痰時間在15 s 內(nèi),吸痰結(jié)束后邊旋轉(zhuǎn)邊逐步退出吸痰管,并沖洗吸痰機管口,關掉吸痰機開關,快速連接呼吸機管道,再給予純氧吸入2 min。
觀察組采用密閉式吸痰:采用上海斯曼峰電動吸痰器SXT-5A,吸痰前詳細告知患者及家屬密閉式吸痰的目的與注意事項,確保吸痰用物準備妥善;協(xié)助患者擺好吸痰體位,取12號密閉式吸痰管與負壓吸引外連接管相連接,吸痰時持續(xù)應用呼吸機,打開密閉式吸痰機閥門,潤滑試通暢,隔著薄膜將吸痰管輕柔送入氣道緩慢插入預定深度(氣管插管前端口2 cm 左右),將負壓設定為 100~150 mmHg,遇阻力后邊吸引邊旋轉(zhuǎn)并間斷向外提拉,控制吸痰時間在15 s 內(nèi),吸痰完畢后旋轉(zhuǎn)并間斷撤出吸痰管,及時沖洗吸痰管,抽回、分離吸痰管,并使吸引裝置處于功能狀態(tài)。
(1)比較兩組吸痰前、吸痰時及吸痰后3、15 min 的顱內(nèi)壓水平。(2)比較兩組吸痰前及吸痰后15 min 的動脈血氧分壓(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ial blood,PaO2)與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ial blood,PaCO2)水平。(3)比較兩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發(fā)生率。
觀察組吸痰時及吸痰后3 min 的顱內(nèi)壓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顱內(nèi)壓水平比較(mmHg,±s)
表1 兩組顱內(nèi)壓水平比較(mmHg,±s)
注:與同組吸痰前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shù) 吸痰前 吸痰時 吸痰后3min 吸痰后15min觀察組 48 13.19±3.16 16.00±4.82a 13.43±4.08 13.18±2.92對照組 48 13.14±2.93 20.02±4.93a 16.97±4.62a 14.06±3.25 t 0.510 7.862 4.444 1.596 P 0.475 0.005 0.035 0.207
觀察組血氣分析指標改善幅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觀察組VAP 發(fā)生率為2.08%(1/48),低于對照組的16.67(8/4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14,P=0.036)。
近年來,隨著交通行業(yè)的高速發(fā)展,重型顱腦損傷的發(fā)病率日益增加,機械通氣是挽救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而吸痰則是患者機械通氣時維持呼吸道通暢的重要護理操作[3]。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吸痰方式有開放式吸痰與密閉式吸痰,不同吸痰方式所達到的效果亦不同。本研究對觀察組采用密閉式吸痰后,觀察組吸痰時及吸痰后3 min 的顱內(nèi)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血氣分析指標改善幅度優(yōu)于對照組,這與范艷竹等[4]的研究結(jié)果相似。這主要是因為,開放式吸痰需在脫離呼吸機的情況下進行,雖然吸痰前后均給予充分的純氧吸入,但吸痰期間因無法持續(xù)供氧,容易造成肺泡氣體交換容量的減少,進而降低肺內(nèi)壓,影響通氣效果;而密閉式吸痰無需脫離呼吸機,吸痰的同時可以進行機械通氣,不但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肺容量的下降,穩(wěn)定顱內(nèi)壓水平,同時能夠較好地維持患者的氧合,改善患者的血氣分析指標[5]。
表2 兩組血氣分析指標改善情況比較(mmHg,±s)
表2 兩組血氣分析指標改善情況比較(mmHg,±s)
注:與同組吸痰前比較,aP<0.05;PaO2 為動脈血氧分壓,PaCO2 為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
組別 例數(shù) PaO2 PaCO2吸痰前 吸痰后15 min 吸痰前 吸痰后15 min觀察組 48 116.76±13.84 147.89±15.54a 51.62±3.58 38.78±3.37a對照組 48 115.50±14.59 128.78±15.37a 51.65±3.51 43.71±3.56a t 0.392 5.566 0.453 5.075 P 0.531 0.018 0.501 0.024
此外,VAP 是重癥患者機械通氣時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7%~55.8%。VAP 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而肺部痰液引流則是VAP 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合理的吸痰方式對預防及控制VAP 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6]。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VAP 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這主要因為,密閉式吸痰是在完全密閉的環(huán)境下操作,無需反復打開呼吸機,進而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的發(fā)生,達到預防VAP 的目的。
綜上所述,對重型顱腦損傷機械通氣患者采用密閉式吸痰,能夠有效避免顱內(nèi)壓水平上升,改善血氣分析指標,降低VAP 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