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靖鋒(渤海大學)
1905年清政府下詔廢除科舉制度,當時朝野從學制改革演變到廢除科舉制度。筆者認為,科舉制度與近代社會越來越不適應,尤其在人才選拔和文化方面失靈,因此使科舉制度在新政中退出歷史舞臺。
科舉制度創(chuàng)立于隋朝,明清以后,科舉制度已經成為加強君主專制的工具,變得空前僵化。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開始了近代化進程,因而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最終使科舉制度走向覆滅。筆者認為,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的變化與中國近代學堂教育的發(fā)展、近代政治的改革,對科舉制度造成了很大沖擊,最終在清末新政時期,科舉制度退出了歷史舞臺。
科舉制度在近代以后,仍然是朝廷選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但是隨著西方先進科學技術與文化對中國的影響,科舉制度的失靈體現(xiàn)在人才選拔和文化教育的失靈等方面。
明朝以后,科舉制度推行“八股取仕”,嚴格限定考生的思想、答題方式。而清朝也是沿襲“八股取仕”的做法。這樣的方式有利于精準選拔對朝廷絕對忠誠的士人,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可鴉片戰(zhàn)爭以后,社會發(fā)生了質的變化,中國不再以自然經濟為主體,中國社會階層發(fā)生了變化。傳統(tǒng)的科舉取仕,只是為朝廷選拔政治人才,而近代社會發(fā)展是多樣化的,需要商業(yè)、文化、科技等各方面人才,而科舉制度則堅持以儒家文化作為主導,選拔的人才只是符合封建官僚階層,而不能面向世界,面向近代化??婆e取仕基本選拔都是保守型人才,無法選出適應近代化建設的人才。
中國古代社會主張“學而優(yōu)則仕”,可進入近代社會,中國社會經濟陷入動蕩狀態(tài),自然經濟解體,普通平民也開始選擇另謀生計。封建社會中的科舉制度,總是傾向于寒門士子刻苦讀書,但隨著自然經濟解體,通商口岸的資本主義發(fā)展,很多寒門士子、破產農民不再選擇科舉。洪秀全開始也是全身心投入科舉制度,可最后他卻領導了太平天國運動,洪秀全的事跡,不僅鼓勵農民參與太平軍,同時也減少了參與科舉的寒門士子。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創(chuàng)辦了新式學堂,并向英、美等國派遣留學生??婆e制度在洋務運動以后,國民文化價值觀念導向性也開始減弱,普通寒門士子則選擇西式學堂。甲午戰(zhàn)敗以后,人們開始對制度進行反思,在戊戌變法期間,科舉制度則推行以時務策取仕,廢除八股文,可是此做法卻給當時的價值引導造成混亂,還動搖了封建統(tǒng)治根基,因此戊戌變法的科舉改革以失敗告終??婆e制度是封建時代帝王選拔政治人才的制度,但隨著中國被迫進入近代社會,這種制度顯得不適應,文化導向與國民認知處于失靈狀態(tài)。
科舉制度的覆滅,在于無法適應當時社會需求,最終被淘汰。
庚子事變以后,清政府為了自救推行新政。當時兩江總督陶模主張減少科舉名額,從而出現(xiàn)停止科舉的思路。1902年,張百熙上奏《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這個章程對當時學校制度具有重大影響,但由于章程制定得比較草率,最終沒有實施。1904年,張百熙以日本為藍本,制定《奏定學堂章程》,最終得以推行。這也代表著我國近代學堂教育制度初步成型,在教育體制上初步近代化,而科舉制度的存廢,也在當時形成爭論焦點。1904年,張之洞、張百熙等在《奏請遞減科舉注重學堂片》中亦提及:“公款有限,全賴民間籌捐,然經費所以不能捐集者,由科舉未停,天下士林謂朝廷之意并未專重學堂也。然則科舉若不變通裁減,則人情不免觀望,紳富孰肯籌捐,經費斷不能籌,學堂斷不能多?!睆埌傥酢堉吹淖嗾凼菑慕洕慕嵌瘸霭l(fā),認為科舉勞民傷財,影響到學堂教育。最終,朝野認為科舉制度本身失靈,功能失調,清政府最終在1905年廢除了科舉制度。
洋務運動開始后,我國在學校教育推進近代化進程,戊戌變法時期,學堂教育近代化進一步發(fā)展,清末新政時期公布的葵卯學制,促使中國近代建立了學堂制度??畬W制規(guī)定高等學堂、中等學堂、初等學堂的學制,而且也規(guī)定了高等學堂、中等學堂專門教學方向,中國近代學堂教育初具雛形,但當時清政府建設學堂已花費了大量經費,如再舉行科舉考試則勞民傷財。而且,學堂教育功能的日漸完善,對于培養(yǎng)近代專門人才具有積極作用,學堂教育開始成為當時我國教育的主流,因此學堂教育功能的完善,種類的齊全,使得科舉制度無法適應社會。最重要的是,新式學堂教育開始普及,科舉制度不能精準選拔政治人才等,最終科舉制度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