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共積極籌劃武力解放臺灣,但由于種種原因被迫擱淺。就其外部因素而言,固然有美國因素的介入,然而蘇聯因素的影響卻不容忽視。
毛澤東向米高揚求援未獲回應
根據中共中央制定的武力解放臺灣的戰(zhàn)略方針,毛澤東原本打算在1949年,最遲在1950年,在蘇聯的幫助下,以軍事手段解決臺灣問題。
當時,解放軍的海、空軍建設剛剛起步,尚未形成作戰(zhàn)能力,而帝國主義又對我國實行封鎖,因此,要武力解放臺灣,就必須得到蘇聯的支持與幫助。
1949年1月31日,斯大林的密使米高揚對西柏坡進行了3天的秘密訪問。在與米高揚的會談中,毛澤東談到了關于解放臺灣的問題。毛澤東對米高揚說:“臺灣是中國的領土,這是無可爭辯的。估計國民黨的殘余勢力大概全要撤到臺灣去,以后同我們隔海相望,不相往來。還有一個美國,臺灣實際上就在美帝國主義的保護下?!泵珴蓶|提出,如果我們現在就武力解決臺灣,必須得到蘇聯的援助。這是中共第一次提出請求蘇聯援助的問題,但米高揚對此未置可否。
劉少奇訪蘇求援,斯大林不贊同
1949年6月,劉少奇對莫斯科進行秘密訪問。在出發(fā)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討論了是否提出和以什么方式向蘇聯提出軍事援助的問題。訪蘇期間,劉少奇以中共中央代表團的名義給蘇共中央政治局遞交了一份報告,對臺灣問題作了如下分析:臺灣、海南島與新疆,須待明年方能去占領。其中,臺灣因有部分國民黨軍隊作內應,可能提早占領。這實際上是向蘇聯表明中共準備在1950年解放臺灣。
7月25日,毛澤東給劉少奇發(fā)電報,要他同斯大林商量,能否“給予我們這方面的援助,即莫斯科用6個月至1年的時間為我們培訓1000名飛行員、300名勤務人員。蘇聯能否賣給我們100架至200架殲擊機、40架至80架轟炸機,用于攻占臺灣。在建立海軍方面,我們還請求蘇聯給予我們幫助”。
在7月27日召開的會議上,劉少奇正式向蘇聯提出了援助的請求。關于提供飛機及培訓飛行員的請求,斯大林痛快答應了,但在作戰(zhàn)時提供海軍和空軍支持的要求,斯大林明確表示難以贊同。鑒于斯大林的態(tài)度,劉少奇不得不宣布:收回關于臺灣問題的請求,這件事就此結束。
毛澤東訪蘇,斯大林再次婉拒
1949年10月金門戰(zhàn)役的失利,使毛澤東意識到沒有蘇聯的軍事援助,用武力解放臺灣將非常困難。他不得不考慮再次向莫斯科求援。
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第一次出訪莫斯科。訪蘇期間,毛澤東第三次向蘇聯提出了援助的請求。在12月16日見到斯大林的當天,毛澤東就委婉地向斯大林提出:“國民黨的支持者在臺灣建立了一個??哲娀?,海軍和空軍的缺乏,使人民解放軍占領這個島嶼更加困難。我們的一些將領一直在提議,請?zhí)K聯援助,比如可以派志愿飛行人員或秘密軍事特遣艦隊奪取臺灣?!彼勾罅衷俅斡枰酝窬堋Kf:“援助是要援助的,但援助的方式需要考慮。這里主要是不要給美國人以干涉的口實。關于參謀人員和教官,我們隨時都可以派,其余事項,我們也要考慮?!?/p>
根據蘇聯方面可能提供的援助情況和規(guī)模,中共中央不得不改變了過去的決定,即將對臺發(fā)動進攻的時間由1950年推遲到1951年春天前后。
斯大林支持朝鮮首先完成統一
就在毛澤東提出希望蘇聯援助中國解放臺灣遭拒的同時,斯大林卻開始積極支持金日成完成朝鮮半島的統一。
1950年3月,金日成秘密訪問了莫斯科。斯大林除對金日成的統一計劃表示了明確的肯定外,還要求金日成尋求中國的幫助。5月13日,金日成帶著斯大林批準的計劃來到中國。毛澤東對金日成通報的情況深感意外,急電莫斯科尋求證實。5月14日,維辛斯基向毛澤東轉達斯大林的電文:“在與朝鮮同志的會談中,菲利波夫(斯大林)提出,鑒于國際形勢已經改變,同意朝鮮人關于實現統一的建議。與此同時已商定,問題最終必須由中國和朝鮮同志共同解決……”
毛澤東雖答應過金日成將會贊助朝鮮半島的統一事業(yè),但其前提是中國先要完成自己的統一大業(yè)。在斯大林已明確表示同意中國進行解放臺灣的軍事準備,解放軍進攻臺灣的各項先期工作也正在緊張有序的進行之中,想不到斯大林會突然間轉而贊成由金日成首先統一朝鮮半島。但斯大林已經明確表態(tài),毛澤東只得同意在進行解放臺灣的戰(zhàn)役之前首先解決朝鮮的統一問題,并表示愿意支援朝鮮的行動。
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1950年6月27日,美國宣布出兵干預朝鮮局勢的同時,命令第七艦隊阻止任何對臺灣的進攻,“確保臺灣及臺灣海峽的中立化,防止戰(zhàn)爭蔓延”。
中共中央意識到:形勢的變化給我們打臺灣添了麻煩。因為有美國在臺灣海峽擋著,我們沒有與美國現代化的海軍進行海上較量的可能,只好把打臺灣的時間往后推延。而美國出兵朝鮮半島,中共中央的戰(zhàn)略重心也被迫轉向東北地區(qū)。到此,武力解放臺灣的準備工作逐漸停頓下來,以至最終不得不在事實上放棄了這一作戰(zhàn)計劃。
(摘自《福建黨史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