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意
【摘 要】歐洲戲劇是世界戲劇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分。而文藝復興這場思想文化運動又將歐洲戲劇推上高峰。這一時期的戲劇劇情豐富、人物個性鮮明、悲喜混雜、以悲為美,又以復古為革新,打破了傳統(tǒng)的歐洲戲劇模式,開創(chuàng)了戲劇的新領域,并造就了世界戲劇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莎士比亞。莎士比亞的戲劇是人文主義思想的藝術體現,并且富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實感。因此莎士比亞的戲劇流傳千年并被進行改編。其中影視改編,歌劇改編最為盛行。本文選取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一經典戲劇,淺談從文本到影視,經典戲劇被進行影視改編的實踐與發(fā)展。
【關鍵詞】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后現代激情;實驗電影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6-0046-03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士比亞的經典著作,流傳了幾百年之久。該劇本將羅與朱兩人的愛情和家族命運綁在了一起,使純粹的愛情有了一定的復雜性。也因此羅密歐和朱麗葉成了愛情的象征。愛情始終是永久不滅的話題,每一個編劇和導演對愛情也有著自己的理解。在這幾百年之中,這部劇不斷被改編、創(chuàng)新,但愛情的本質始終不變且愈發(fā)吸引人。逐漸的戲劇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愛情的欣賞需求了,于是就有了影視改編,將這一經典文本劇本搬到了大銀幕上。
這一實踐將戲劇藝術和影視藝術聯結在了一起。戲劇藝術充滿了想象,題材選擇更加寬泛,創(chuàng)作的技法也能給予影視方面很多啟迪。文字的美感給人更多的是心靈上的沖擊。影視藝術綜合了各門藝術的元素,并重新整合,使其成為一個自身的特質。精美的畫面和豐富的色彩所帶來的美是更符合現代人審美觀的。
一、莎士比亞的戲劇創(chuàng)作
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戲劇題材廣泛,思想深刻,內容豐富,形象生動,名作如林。它以大批面貌獨特,形象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豐富了這一時期的人物世界,開創(chuàng)了新的戲劇傳統(tǒng),代表了歐洲戲劇的最高水平。莎士比亞則是這一時期的杰出代表。
雖說莎士比亞是戲劇悲劇史上的第一把交椅,但其在喜劇和悲喜劇領域的創(chuàng)作也同樣不可忽視。莎士比亞的多數劇作既有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又能塑造眾多個性鮮明的生動的藝術形象,不僅僅是把人概念化,使之有血有肉。馬克思曾經譽之“為莎士比亞化”。也就是說莎士比亞的劇作創(chuàng)作不是從概念出發(fā)的,他以復雜而生動的劇情和鮮活的人物形象傳達自己的人生體驗和社會認知。
莎士比亞的詩作負有盛名,因此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模式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受到了詩的影響。他不循規(guī)蹈矩地采用三一律,主張用自己的想法和思維來創(chuàng)作戲劇。莎士比亞的大多數戲劇以無韻體詩寫成。在悲劇中他常常將崇高、卑賤、愛情、詼諧、豪邁等因素混合在一起。古希臘以來,悲劇和喜劇的界限明顯,可莎士比亞卻常常在悲劇中混合喜劇結局,因此產生了獨特的“悲喜劇”?!读_密歐與朱麗葉》的主要情節(jié)是充滿喜劇的氛圍,但男女主人雙雙殉情讓故事充滿了悲劇色彩。兩大家族因為這一對愛侶的行為而最終冰釋前嫌,實現和解。如果沒有男女主人公的悲苦遭遇,那人們應當會把它當作喜劇。這是對傳統(tǒng)愛情觀的一種解構,劇中又加入了宗教元素表現了那一時期人們的信仰迷茫。劇中的打斗場景是對暴力美學的極力張揚,是純形式上的審美傾向。
莎士比亞是劇作大師,他對臺詞語言的運用輕松自如。在他的戲劇中他刻畫了幾百個人物形象,并且根據每個人物形象的特點和階層,他都會“制定”個性化的臺詞。每個人在每個場合每個環(huán)境下說的話都不一樣。時而人物的語言優(yōu)雅正式,因為說話者來自上層社會或者處于正式場合。時而會用來自下層社會的戲謔,臺詞風格的不固定性大大增加了劇作的可欣賞性。莎士比亞的作品之中有很多的修辭手法,如:《哈姆雷特》中的雙關、《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矛盾修辭以及被頻繁使用的諷刺和借代。
因此我們如果想欣賞莎士比亞的劇作,不妨就從人物形象和臺詞這兩個角度下手。這兩個角度是最“大眾化”的欣賞角度,但同時也是最值得探討的兩個方面。
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可改編性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士比亞的名劇之一,是一出悲喜劇。但主題上從悲劇角度表述“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觀念。該劇主要講述的是在意大利的維羅納城,蒙太古和凱普萊特兩大家族的對立。在世代對立的背景下,凱普萊特家的女兒朱麗葉和蒙太古的兒子羅密歐誠摯相愛了。兩人的愛情是美好的,但是過程是曲折且悲慘的。經過重重困難和阻隔兩人最終在天堂長久地在一起了。兩個年輕人的死亡,也使兩大家族的人冰釋前嫌。全劇充滿了浪漫的色彩,也偶有喜劇元素。從故事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出悲劇,但是結局卻是美好的。這樣的一出反轉劇讓人悲喜交加,所以無論是從題材上還是從類型上,該劇都是值得被選擇改編的。
羅密歐是蒙太古家的兒子是一個為人和善,知識淵博,受大家喜愛的人物角色。而朱麗葉善良美麗,為愛敢于反抗父命。這兩個人物形象都是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真實社會中不可能存在的。而在莎士比亞的筆下,兩人的形象是如此的令人著迷令人向往,誰都想做一個不受世俗所束縛的人,誰都想追求自己的愛情。這令這部劇充滿烏托邦色彩,讓每一個閱讀過的人都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幻想。這種幻想是每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人所渴望的。
《羅密歐與朱麗葉》表面上看是一出愛情故事,但實際上蘊涵了新世界與舊世界的交替碰撞,新型人物與舊型人物的斗爭,是一出很典型的“反抗”劇。這種暗含的反抗意味無論是在幾百年前的歐洲,還是在幾百年后的現在都是一個經久不衰的題材。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一部素體韻文的詩劇,例如勞倫斯神父使用的是布道和警句風格,朱麗葉的乳母則特別使用了無韻式,類似于日??谡Z對話。莎士比亞還會根據不同的場景選擇不同的語言風格,例如當羅密歐在談論羅薩蘭時,使用的是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詩來形容女子的美貌,其中的夸張讓人產生高不可攀之感。而當羅密歐遇到朱麗葉后,在陽臺表白時,使用的是當時流行的短詩,但卻被朱麗葉直接打斷:“你愛我嗎?”可見,朱麗葉在乎的是羅密歐的真心,而不是詩意的夸張。此外,莎士比亞還利用語言來顯示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程度,例如朱麗葉對羅密歐使用的是單音節(jié)字眼,而對帕里斯伯爵則使用了正式語。在戲劇中使用了多種詩歌形式,在樂工的開場白中,他使用了十四行詩,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對話則較多采用無韻詩的形式。莎士比亞常使用五步抑揚格的素體韻文寫作,這種文體靈活多變,比一般說話的語調高昂,比普通的詩體更接近口語,既可以作帝王的堂皇之語,又可以作情人之間的呢喃細語。這樣靈活多變的語言方式,也為后來的改編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性。
三、《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影視改編的實踐與發(fā)展
該劇曾被多次改編成歌劇、交響曲、芭蕾舞劇、電影及電視作品。法國作曲家古諾曾將此劇譜寫為歌劇,音樂劇《西城故事》亦改編自該劇。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譜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作曲家普羅高菲夫則為該劇編寫芭蕾舞樂曲,均獲得大眾的喜愛。1996年電影版名為《羅密歐與朱麗葉 后現代激情篇》由好萊塢藝人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及克萊爾·戴恩斯主演,于1997年柏林影展獲得多個獎項。2001年,法國音樂家Gerard Presgurvic獨力將本劇改編成法文音樂劇,巴黎首演之后就陸續(xù)在世界各地巡回,2007年四月曾到臺北表演,又將于2008年到香港和中國大陸演出。
1968年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電影被稱為最“經典”版本。它的成功主要取決于文學藝術上的成功借鑒,準確地表達了原著的思想和精神,最大程度上秉承原著風格?!罢鎸嶋娪啊绷髋?、高度靈活的技巧將該片拍得極其流暢。因此該版本的改編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并且極其流暢。1996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電影全稱《羅密歐與朱麗葉后現代激情篇》。從后現代激情篇這幾個字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一版本充滿了現代氣息和激情,是一個實驗類型的電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甚至有種cult電影的味道。
本文挑選1968年和1996年兩個版本的影視作品,從臺詞、人物形象、視覺效果三方面分析從文本到影視,劇作改編的實踐與發(fā)展。
(一)《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臺詞對白和人物形象
眾所周知的莎士比亞對英語的運用是無人能及的。他的詞匯豐富,借用了西班牙、希臘等多種語言。自己也會對詞語進行合成和變換。這樣高超的文字寫作技巧在劇本創(chuàng)作之中是令人嘆為觀止的。適時適景的詞語總會給人一種“及時”的感覺。但是很多詞語和對話只能在文本中才可以體現自己所想表達的意思。在影視作品之中如果不對其進行相應的改編,就會讓人覺得生硬。我們并沒有生存在當時的背景之下,很多古英文的意思我們不能完全地理解體會。加上莎士比亞在語言上會有一些繁瑣贅述,這實在是超出了現代人的消化能力。
1968年版本的電影改編我們可以看見很多的臺詞還是遵從原著的。在1968年觀眾的欣賞水平和要求并沒有那么高,所以在觀看的時候沒有太多的不適感。在人物精湛的演繹之下只會覺得為影片增色不少。但在1996版本導演對一些臺詞進行了改編和壓縮。很多繁瑣的語言情節(jié)都被壓縮成為動作,用動作更加直觀地表達導演的意思。比如:買毒藥的畫面,羅密歐也是一口氣說了一大段(8行),第二口氣說了另一大段(7行)的廢話,只有這句“The world is not thy friend, nor the world's law!”完全符合了現代人想傳達的觀點,尤其是該片想傳達的觀點。加之鏗鏘有力,隨著羅密歐在電影中被改編成“后掏出的錢”一起,被變得現代了。而買毒藥這一情節(jié)在1968版本中卻被完全刪除了,造成了一種邏輯上的缺失。
改編過的臺詞和沒改編過的臺詞同時出現在一部劇中,兩種不同形式的語言所帶給觀眾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單從羅密歐得知愛人死去的噩耗那段講起,“我鄙視你!命運!”(其實是“Then I defy you, stars!”)這段開始,我們的男主角就說了6句話。在古典時代這是不啰嗦的,并且在原文中他是要寫信,而非直接奔赴葬禮。接著后面直到去買毒藥前,他就一口氣說了24行詩句,在現代電影剪輯中,這么長的臺詞不僅不會體現主角的悲哀,還會讓觀眾的體驗感下降。所以它被極大地簡化成壯烈的“O Juliet. I'll lie with thee tonight. I will fence tonight.”
對臺詞的改編有語句上的改編,也有字詞的壓縮。所以說被壓縮的莎翁的智慧,用于被壓縮的藝術形式——電影映畫,這部片子做得還是很到位的,處處體現了經典和現代結合的火花。
鮮明的人物形象是一個劇作好壞的重要標準之一。莎士比亞之所以能成為劇作大家,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功不可沒的。羅密歐和朱麗葉這兩個人物形象都是貴族階級,但所面臨的事情卻大相徑庭。羅密歐的家庭更加開放包容和自由。作為蒙太古家的兒子他可以學習自己喜歡的詩歌,也可以選擇自己所愛的人,父母不會對他有過多的安排,他是一個“自由人”。相比之下凱普萊特家的女兒朱麗葉的人物命運就很悲慘。作為一個女性沒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婚姻,甚至是在父母面前連說話反抗的權利都沒有。同是一個階級的人卻有著不同的人物命運。也許是在那個社會背景下,男性的地位永遠高于女性。但在后來的劇情發(fā)展過程中朱麗葉雖然受父母的“管教”,但還是為了追求自己的愛情而做出了反抗。這樣的一個帶有反抗色彩的形象,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莎士比亞為當時社會上的女性樹立的一個旗幟,帶有先進性。
這樣的兩個人物形象,在影視改編的過程中需要遵從原著所給予他們的先進性和獨特性,同時也要賦予觀眾的想象力在他們身上。
1968年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男女主角的分別是萊昂納多·懷挺和奧利維婭·赫西。在出演這部劇的時候兩人不過都是十七八歲的年紀。這個年紀與原著里主人公的年紀高度接近卻不完全相同。十七八歲即帶有人生的青澀之感,又帶有對向往愛情的堅定。從演員的選擇上來看,男女主角都符合原著中的描述,同時也滿足了大多數人對這一對愛侶的想象。
作為女主角的赫西并不美,絕非那種一見驚艷的美女,但是她卻有一種世間可貴的清純之美,不染纖塵,就像莎士比亞所稱的,是一只小鴿子、小羊羔,溫順可愛,純潔動人。她的眼神是天使一般的圣潔,又像少女那樣單純。男主角的扮演者簡直就是一個所有少女心目中標準版本的情郎羅密歐,年輕英俊,多情溫柔,是英國風格的白馬王子,沒有意大利式的暴烈的沖擊力。兩人的演技雖然稚嫩,但是有愛,愛是偽裝不出來,他們把年輕人那種純潔而熱烈的愛表現得很真實,有愛,就可以原諒一切技巧上的不完美。愛勝過一切,這正是故事的主題。
值得稱贊的演員,倒是保姆的扮演者,這個角色在傳統(tǒng)舞臺上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很多劇院甚至有規(guī)定,要演朱麗葉先演保姆。這個角色很難扮演,既要有母親的慈祥也要有小丑的幽默,對任何演員都是一個挑戰(zhàn)。
1996年的后現代激情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卻是沒有辜負后現代激情這幾個字。該片故事在虛擬的現代時空中展開:殘陽斜照的凡尼隆海灘,華麗怪誕的金色豪門,以及在此種世界中最不可能出現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以他們單純而憂傷的愛情帶給世人一個遙遠而純凈的夢想。在情欲暗涌的現代大都會里,古典的憂郁靈魂終于和現代的年輕面容結合在了一起。劇中的羅密歐是由萊昂納多所出演的。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俊俏的外形,豪放不羈的個性,為原作之中的翩翩貴公子添加了激情和少男的敏感氣質。克萊爾·丹妮絲使朱麗葉具有了一種現代女性獨立堅毅的自主精神。
這兩個不同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導演對男女主都進行了具有自己個性的改編,讓文本中的人物具有了影視中的活力。兩個改編都是成功且具有借鑒意義的實踐。
(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視覺效果
文本中的戲劇雖然辭藻描寫華麗,擺設描寫細致??墒鞘冀K存于紙上,不能成為實物展現在讀者面前。這樣雖然給讀者的想象力留出很大的空間,但是永遠都是虛擬的,體驗感極差。舞臺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等。相比于單純文本形式的劇作,已經有了表現的活力,是一種表現主義的象征,是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影視改編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在很大程度上還原的原著的場景和擺設的同時,又添加了現代科技因素,視覺效果非同一般。在這樣的刺激下,觀眾會留下更深的印象。
在1968年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一開場,我們就能感受到很明顯的中世紀氣息。無論是從人物的服飾,還是大街上的建筑,還是小商販們語言行為都體現著導演是更傾向于原著的。在這一版中故事的兩大焦點十分明確:愛情與暴力。這兩大焦點時時刻刻被提出被解決。這一版本給人的視覺體驗是復古且浪漫的,很明顯的意大利氣息。整部影片對紅與橙的迷戀體現了拉丁民族對浪漫唯美事物的追求。也因此這一版本充滿了古典美,古英語的臺詞在這里就顯得很合適。
在這樣溫暖的色調之下,整部電影都帶有靜謐的和諧之感。給這段不平凡的愛情注入了一種平靜的美好。這一版本的片段對原著的某些地方進行了充分“發(fā)揮”。比如在舞會部分,歌舞的場景就特別突出,但對情節(jié)的刪減又顯得略微突兀。比如:刪除了羅密歐與賣毒人的這一段故事。這樣的刪減就本人看來是毫無意義的,無論怎么說這部電影是影視改編的經典之作,是后世改編文本劇作的一個范本。
1996年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影視改編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影視改編的發(fā)展。導演將對白、邏輯、音效、色彩、故事大背景都進行了相應改編。是一部杰出的實驗電影,按照莎翁的原著臺詞代換以現代的場景道具,它好像是一部華麗迷幻的音樂舞臺劇,視覺風格與場景氛圍都很有最終幻想的味道。在這部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舞臺戲劇效果,比如在邁西古奧和凱普萊特家人在沙灘上打斗的時候,天空中的云彩都發(fā)生了快速的變化。這其實就是一種舞臺布景的轉換。
后現代主義的改編從視覺上看起來會更加唯美動人,賦予了故事更多的浪漫色彩?,F代的影視改編帶來了誘人的聲光影,暴力場景和場面渲染宏大,尺度也相應地變大。故事對性和宗教的隱喻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部分。人物的穿著也是富有熱帶氣息的花襯衫,使故事處處洋溢著熱情。中世紀的故事放在了現代環(huán)境下,在這一版本的故事中以槍代替了冷兵器最終到了朱麗葉的手中,到處都是現代氣息的警車和飛機,電視新聞播報員充當了旁白的角色。戲劇風格缺乏嚴謹的態(tài)度,雖然輕松卻并不幽默甚至還有些浮夸。這樣的激情改編削弱了原著的命運式悲愴,青春狂肆的美好也淪為了鬧劇。
四、總結
文本作品是以語言文字為依托來傳播信息的,由于語言文字的復雜性、抽象性以及多義性,不同的讀者心目中“塑造”的主人翁都不盡相同,改編為影視后,想象中的人物幻化為實實在在的“演員。文本劇作有一定的讀者范圍,也受到文化程度的制約,特別是一些蘊含深意需要人們仔細揣摩的作品。更多的人看了文本無法體會其深意,會覺得索然無味。而影視是最大眾化的藝術,它的通俗性會使文本作品容易被廣大觀眾接受。
文學改編是如今社會的一股不可逆轉的潮流。雖然在這一改編的過程中會經歷很多困難,比如對原著的理解偏差,又或者是文本與科技的搭配不夠好。這些都是未來要進行改編事業(yè)的編劇們所要重視和解決的。
參考文獻:
[1]鄭傳寅,黃蓓著.歐洲戲劇史.
[2]傅謹.戲劇鑒賞.
[3]豆瓣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