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
摘要:隨著人們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群把目標投向了精神領域的探索。鋼琴作為樂器之王,受到了大眾群體的一致青睞,鋼琴教育也成了一道此起彼伏的風景線,吸引了人們的眼球也打開了愛樂者的心門。然而,在鋼琴的練習過程中卻總是充滿爭執(zhí)和徘徊,究其原因,是我們只關注了學琴的結(jié)果卻忽視了練琴的方法。練琴有方法,學琴才有成果。下面就探討一下學琴初始的鋼琴練習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鋼琴? ?練習? ?方法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2-0073-03
一、孩子學琴初始的“尊重”與“尊從”
社會的發(fā)展,在人文方面的突出表現(xiàn)為“人權(quán)”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而恰是這樣一種文明的進步卻引發(fā)了中國年輕父母一代的糾結(jié),特別是對于自己孩子教育的問題上,他們既想孩子優(yōu)秀,又時而在內(nèi)心深處自責:這樣的要求對孩子公平嗎?尊重孩子嗎?殊不知,有好多時候這種糾結(jié)的背后其實是我們誤把“遵從”當“尊重”而導致的內(nèi)心徘徊,類似這樣的問題在學琴孩子的父母身上普遍存在。
(一)厘清概念務把“遵從”當“尊重”
尊重:尊敬、重視,古語是指將對方視為比自己地位高而必須重視的心態(tài)及其言行,現(xiàn)在已逐漸引申為平等相待的心態(tài)及其言行。遵從:遵照并服從。
從概念上看“尊重”與“遵從”還是有殊同之處的。不同在于:“尊重”更多指向態(tài)度意向,偏于禮儀層面的敬仰之情或是平等相待之意?!白駨摹眲t指向動態(tài)的順從、執(zhí)行。
(二)孩子學琴之初要尊重的是什么?
孩子學琴之初要尊重的內(nèi)容整合起來不外乎以下幾類:
1.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這就要求我們的家長去除與“鄰家”孩子橫向攀比之心,每個孩子生就不同,一定要不斷地發(fā)現(xiàn)屬于孩子獨特個性并保護好它的成長。比如說有的孩子具有“理性美學”的天性,他(她)是哲思型的性情,就不可以要求他(她)與“感性美學”的孩子比肢體的表現(xiàn),反之,一個“感性”的孩子也不一定偏要挑戰(zhàn)“理性”孩子的淡定與從容。
2.尊重孩子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成長規(guī)律
音樂思維的成長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它首先要建立在孩子心理和生理同步成長的規(guī)律之上。
4-9歲的孩童學琴以“感性模仿”以及“共情陪伴”為主,這期間的學習應該讓孩子們多聽、多看、被多陪伴,好多家長在這里存在一些誤區(qū),他們習慣用學習文化的方式監(jiān)督孩子們自行地完成練習,這樣做的后果是孩子越來越排斥練琴,原因是他們?nèi)鄙俑泄俚拇碳ひ约吧硇呐惆?,正確的做法是,家長與孩子同步學習及練琴,共同參與各種各樣的音樂活動,包括上課、課后練習以及觀摩同齡小朋友的音樂會,以便在此過程中帶領孩子養(yǎng)成正確學琴(多聽、多看、多審美)和按時練琴的習慣。
10-11歲的孩子已經(jīng)有了自己初步的練琴習慣和音樂審美基底(假設是從4歲開始習琴),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也少許形成了自己的一些音樂評價體系,這時父母們需要做的工作是,逐漸減少陪伴,家長的角色應該由陪學逐步轉(zhuǎn)向孩子身邊的高級觀眾,更多的充當啦啦隊角色,及時給孩子掌聲和鼓勵,恰到好處地激發(fā)孩子的音樂想象及自我肯定的能力。
12-13歲的孩子,這時的各種習慣包括行為習慣(自律練琴不拖延)、思維的習慣(縝密思考求完美)等一系列的養(yǎng)成性基本定型,此時的家長可以靜心地享受孩子們成長帶來的喜悅了,經(jīng)過一步一步的有的放矢,孩子基本可以完全獨立地面對自己的各種學業(yè)了(當然前期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失誤都不可以有資格盡情享受這一期成長成型后的愉悅),這段時期家長們要做的工作就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放飛他們成長的思緒,家長們的工作要逐步轉(zhuǎn)向后勤保障部,在學習或?qū)W琴上逐步減少干涉(但前期環(huán)節(jié)中家長職位缺失的依然要按序補齊),此期“尊重”孩子就是“愛”孩子。當然還是建議家長們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審美品位和各種人文素養(yǎng),以便可以更好地成為孩子成長、成功路上的心靈伴侶。
3.尊重孩子的過往經(jīng)驗以及情感表達
這里講的過往經(jīng)驗主要是孩子曾經(jīng)的喜怒哀樂,比如說,因為心愛玩具的丟失而傷心或是因為得到一個生日禮物而高興等此類發(fā)生在孩子自己身上的體驗,從音樂美學的角度來講,音樂是一種情感表達的藝術(shù),據(jù)此,在孩子學琴的最初階段引導孩子體會情感是一個很必要的課題,這就要求家長在陪練的過程中不要僅僅盯著手指,還應該關注他們的情商發(fā)展,進而引領他們做到恰如其分的表達,更不要機械地要求孩子做到“彈快樂些或是彈傷心一些”對于孩子來講,所有的情緒表達之前都要先挖掘他們以往的經(jīng)驗,讓他們先感受再表達,長期這樣,才有利于孩子們的“通感”培養(yǎng)以及情商培育。
(三)“遵從”的背后隱藏著父母怎樣的動因
在習琴路上,孩子養(yǎng)成性習慣上所有的“順從和不作為”都可以定義為遵從,這里有幾點突出的表現(xiàn):
1.不按時練琴。這一呈現(xiàn)表面是孩子的問題其實質(zhì)是家長的原因,是家長的無序以及無以“戒、定”導致了孩子的無法自行安靜,不是孩子沒有能力把練琴時間穩(wěn)固下來而是家長不愿放棄自己喧鬧無為的社交。
2.按時練琴但沒有效果。學琴初始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背后原因是,家長在孩子學琴這項事務上懶于做“戰(zhàn)略”上的統(tǒng)籌安排,或者是在孩子練琴過程中疏于做“共情”陪伴、真心引領,這樣的父母是用時間上的保證來滿足“陪伴成長”的虛擬狀態(tài),這是一種“任其發(fā)展不作為”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