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雪嬌
2019年6月以來,抗議活動席卷香港。示威者從一開始反對政府修訂《逃犯條例》,到后來擴大訴求,要求香港人享有更多民主權利。半年來,香港問題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其中不乏一些西方政客、媒體帶著意識形態(tài)偏見肆機炒作話題,公然干涉中國內部事務。在這過程中,以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為代表的中國外宣媒體逐漸調整報道戰(zhàn)略,與西方輿論、香港激進示威者角力,展開一場沒有硝煙的話語權爭奪戰(zhàn)。
一、西方政客、媒體對涉華議題存在偏見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政客對中國的香港問題存在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tài)偏見。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2019年11月28日將美國國會支持香港示威者的法案簽署為法律。特朗普還簽署國會通過的另一項法案,禁止向香港警方出口胡椒噴霧、橡膠子彈等裝備。此前一周,美國眾議院以壓倒性多數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在香港2019年11月24日區(qū)議會選舉后,特朗普表態(tài)希望看到香港民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表示美國繼續(xù)支持香港的民主價值觀。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密蘇里州共和黨聯邦參議員霍利、佛羅里達州共和黨聯邦參議員斯科特等國會議員呼吁北京傾聽香港民意。
西方媒體普遍將香港激進示威者描述為“民主抗議者”(pro-democracy protesters)。對此,《澳大利亞人報》記者赫德利·托馬斯(Hedley Thomas)2019年11月18日在接受澳大利亞天空新聞采訪時說,西方媒體粉飾了抗議者的“暴力行為”,“最早,這些抗議者的集會是和平的、非暴力的。如今的抗議活動已經被暴徒所統(tǒng)治,陷入混亂。西方媒體粉飾了絕大多數暴力行為,這很誤導人”。
英國媒體撰稿人阿倫·麥克勞德(Alan MacLeod)基于《紐約時報》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19年夏天以來對世界各地抗議活動報道的比較研究,于2019年12月6日在FAIR①平臺發(fā)表文章《當世界各地都有示威游行的時候 媒體特別關注香港》(With People in the Streets Worldwide, Media Focus Uniquely on Hong Kong)。作者認為,2019年示威活動席卷全球,但美國媒體的目光只聚焦香港,這是因為香港抗議者的目標是美國政府的“敵人”,因此報道的范圍和程度都被放大?!都~約時報》的社論更是避談香港抗議者不得體的行為,贊美示威者為自由而戰(zhàn)。②
二、香港激進示威者與政府展開宣傳博弈
日媒《日經亞洲評論》在2019年10月23日分析了香港示威者的宣傳戰(zhàn)略,認為他們的宣傳靈活且多元。首先,由于擔心政府會利用豐富的媒體資源來解讀事件,示威者組織“市民新聞發(fā)布會”主動發(fā)聲。示威者意識到,沒有獲得公眾廣泛支持,抗議活動將無法持久進行。當抗議活動轉向暴力時,示威者通過發(fā)布會道歉并解釋,繼續(xù)爭取公眾支持。其次,示威者向國際社會請求支援。2019年6月以來,香港抗議者在國際媒體發(fā)布廣告,試圖描繪《逃犯條例》不僅侵蝕香港的自由,還將“威脅全球民主和自由”。再者,香港抗議者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動“互動”的宣傳攻勢。③
三、CGTN轉變報道策略,多方表現可圈可點
香港問題的成因較為復雜,有歷史遺留問題,還有境外勢力從中作梗。香港抗議活動剛發(fā)生時,中國官方媒體的報道較少。但隨著示威活動逐漸演變成暴力,這種情況發(fā)生了改變。以CGTN為代表的外宣媒體發(fā)揮主場優(yōu)勢,通過派駐多組記者前往一線,緊跟新聞動態(tài),深挖新聞線索,發(fā)回許多獨家報道,并主動設置議程,邀請專家深度解讀,對于外國勢力亂港進行有力批駁。
1. 持續(xù)及時跟進香港局勢動態(tài),聚焦系列官方表態(tài)
CGTN電視端和新媒體端密切配合,持續(xù)跟進中央政府、港府有關香港局勢的表態(tài)。例如,及時播發(fā)外交部關于中國暫停審批美軍艦機赴港休整申請,并制裁支持反中亂港分子的美非政府組織的表態(tài);及時報道林鄭月娥發(fā)布會最新和重要內容,聚焦財政赤字情況,并介紹香港恢復秩序現狀;及時關注英國倫敦遇襲的香港律政司司長鄭若驊舉行發(fā)布會。此外,持續(xù)跟進相關新聞報道,關注連月暴亂對香港民運航空業(yè)造成的巨大打擊,重點聚焦香港航空面臨的財務困境等等。
2. 發(fā)揮主場優(yōu)勢,一線記者持續(xù)發(fā)力,發(fā)回獨家報道
CGTN一線記者積極貢獻獨家報道,相關采訪獲得外媒廣泛轉引。圍繞香港區(qū)議會選舉,記者跟進關鍵選區(qū)選情及多方表態(tài),獨家對話不同選派候選人,并積極采訪多個選區(qū)不同立場不同年齡層選民,相關采訪被英國廣播公司(BBC)、法新社(AFP)等外媒廣泛轉引。
記者還獨家專訪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前特首梁振英。梁振英表示,美國通過的所謂“法案”與香港、人權或民主根本無關,他們針對香港僅因為它是中國的一部分。他還指出香港警察在行動上非??酥?,并沒有效仿美國警察使用實彈而是選擇催淚彈,因為這樣能最大化降低人員傷亡。該專訪獲得閱讀量85萬人次,獨立用戶訪問量71萬人次。
一線中外團隊持續(xù)帶來深度探訪觀察。北美報道員納丹·金(Nathan King)自采新聞成片展現暴亂對香港經濟的打擊,結合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fā)布會介紹香港經濟、財政雙雙面臨巨大壓力。
3. 發(fā)揮名主持、名記者效應,制造輿論話題
CGTN《視點》主持人劉欣親赴香港,以觀察者的身份記錄香港百姓、學者以及區(qū)議會候選人等社會各階層對近期暴力事件的看法及反思。劉欣對話曾多次與黃之鋒辯論的香港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鄧飛,探討香港通識教育如何一步步被政治化。該專訪在央視新聞客戶端發(fā)布后,僅三小時就躋身微博熱搜榜第五位,閱讀量逾百萬人次。
劉欣在香港街頭采訪到在港生活28年的外國人,受訪者直言美國的“法案”十分荒唐,對香港目前的狀況沒有任何幫助,認為美國是背后的金主,在暗地里助推“修例”風波。受訪者還認為現在的香港比港英時代要民主自由得多。該視頻在全平臺無剪輯完整播出,微博發(fā)布24小時內話題閱讀量達882萬人次。
此外,劉欣還獨家對話香港知名企業(yè)家伍淑清,討論香港局勢對香港的負面影響、香港國情教育問題以及未來如何解決香港問題。伍淑清表示,抗議示威者很大部分是香港年輕人,利用社交網絡傳播導致示威活動迅速升級惡化是區(qū)別以往示威活動的新特征。香港當地人沒有接受到正確的國情教育,年輕人對祖國認識不足導致很多人只認同香港身份并不認同中國人身份。解決香港問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希望香港政府甚至中央政府能夠找到好的渠道與香港本地人形成有效的溝通,共同努力改變現狀。
4. 利用大小屏聯動,節(jié)目“倒灌”中文媒體
香港一線報道團隊通力合作,與香港警方深入溝通后,CGTN北美記者吉姆·斯佩爾曼(Jim Spellman)于2019年11月26日下午成功進入一直處于封閉狀態(tài)的理工大校園,拍攝到獨家一手畫面,直擊探訪理工大被示威者非法占領后的混亂狀況以及隨處可見的各類自制武器,在新媒體平臺及電視端發(fā)布。獨家報道被央視新聞、《環(huán)球時報》、中國青年網、鳳凰網、大公報等媒體廣泛轉載引用。微博平臺#CGTN記者探訪港理工#、#香港理工大學不像學校像戰(zhàn)場# 等多個話題發(fā)布不到一小時閱讀量共計近500萬人次。這也是繼“香港被燒老伯妻子專訪”“香港警隊新‘一哥鄧炳強專訪”等獨家報道后,CGTN再創(chuàng)全網獨家報道佳績。
CGTN一線記者朱丹深挖線索,獨家專訪到旺角被砸男子廖先生。廖先生于12月1日凌晨在旺角清理路障時候被黑衣人以硬物擊頭,縫了10針。他在出院后接受CGTN采訪首度發(fā)聲:“如果他們繼續(xù)破壞下去,香港就是一個沒有法治的爛攤子。”
5.自主設置議程,有理有據揭批外國亂港勢力
英國媒體人阿倫·麥克勞德近日揭示,雖然抗議活動在世界多地發(fā)生,但《紐約時報》和CNN只聚焦香港的抗議活動。對此,CGTN邀請嘉賓解讀,指出美國主流媒體的做法有意針對中國,批駁西方媒體持雙重標準。電視報道還以文字版背景形式比較法國“黃背心”示威游行期間警察對于武力的使用情況,印證了香港警察的克制。
針對美國將涉港法案簽署成法,CGTN在第一時間對外表明中方嚴正立場,《中國24》《視點》等重點新聞與評論欄目大版面聚焦深度解讀,邀請嘉賓分析指出美方舉動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公然為暴徒站臺,直指美國試圖利用香港破壞中國的險惡用心。此外,CGTN還通過大屏梳理列舉大量事實和證據,深度揭批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等非政府組織“資助”亂港分子,教唆暴力煽動“港獨”的惡劣行徑,揭露有關非政府組織打著民主的幌子實際上卻給其他國家制造麻煩。
四、西方媒體態(tài)度悄然轉變,報道角度增添中肯與友善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香港的抗議活動變得暴力,以及中國內、外宣媒體的持續(xù)“發(fā)力”,2019年7月以來,一些外媒在報道中悄悄轉變態(tài)度,由原來形容抗議活動為“支持民主”(Pro-democracy),改為表述“反政府”(Antigovernment)。
此外,外媒亦十分關注抗議活動對香港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議題包括“旅游業(yè)受重創(chuàng)”“零售業(yè)銷售下滑”“房價持續(xù)下跌”“航空公司推遲發(fā)薪”“迪士尼變‘鬼城”“香港經濟陷入十年來首次衰退”“新加坡或取代香港的亞洲金融中心地位”等等。其中,彭博社在11月27日報道,美國涉港法案一旦執(zhí)行,香港將失去“獨立關稅區(qū)”特別待遇,這意味著香港和美國之間約380億美元的貿易將受影響。大和資本市場亞洲地區(qū)首席經濟學家賴志文表示,“外界可能會重新權衡到香港募資和做生意”。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曾銳生認為,“這是‘香港末路的開端”。④
還有一些外媒批評抗議者的暴力行為。CNN在10月27日報道,抗議者愈發(fā)暴力的行為已經分裂了很多溫和派。反對暴力的人自認為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認為,抗議者在整個城市散布混亂和恐懼,破壞了經濟,不僅傷害了自己的事業(yè),也傷害了所有人。一個批評抗議活動的臉書團體在兩個月內積累了超過125000名成員。
《金融時報》11月13日發(fā)表評論,香港曾位列聯合國人類發(fā)展指數第七名,擁有世界上最文明和富裕的人口,如今卻任憑暴力事件屢屢發(fā)生,令人驚訝。很多抗議者對于自己懷疑是警方臥底或內地間諜的普通路人進行毆打。有些時候是因為受害者與抗議者發(fā)生爭吵,但更多時候只是抗議者聽到有人說普通話。這種令人不齒的行為已經超越了抗議者的訴求。但國際媒體卻鮮有報道,因為這影響了抗議者為民主而戰(zhàn)的“崇高形象”。⑤
德國之聲11月16日報道,香港的抗議示威雖然還在繼續(xù),但是已經開始有市民走上街頭清掃路障。同時還有一些人參加撐警游行,隊伍中還有外國人。警察支持者尼克·勒普(Nick Loup)表示:“我每天在街上看到這些黑衣人的暴力和破壞。他們從示威轉向抗議,又從抗議轉向暴力、無政府主義,現在已經演變?yōu)榭植乐髁x了。我支持正常的民主進程,但如果想要民主,就必須保持和平。使用暴力不能換來民主?!?/p>
「注釋」
①FAIR,全稱Fairness and Accuracy in Reporting,是紐約媒體評論非盈利組織,致力于監(jiān)控美國新聞媒體的“不準確,偏見和審查”,倡導在新聞報道中提供更多樣化的觀點。
②“With People in the Streets Worldwide, Media Focus Uniquely on Hong Kong”,FAIR,2019-12-06,https://fair.org/home/with-people-in-the-streetsworldwide-media-focus-uniquely-on-hong-kong/.
③“From Hong Kong to the NBA, how China is losing the media war”,Nikkei Asian Review,2019-10-23,https://asia.nikkei.com/Spotlight/Cover-Story/ From-Hong-Kong-to-the-NBA-how-China-is-losing-the-media-war.
④“Why Hong Kongs ‘Special Status Is Touchy Territory”,Bloomberg,2019-11-27,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business/why-hong-kongsspecial-status-is-touchy-territory/2019/11/27/950752d8-117c-11ea-924cb34d09bbc948_story.html.
⑤“Events in Hong Kong reveal the thin veneer of civilization”,Financial Times,2019-11-13,https://www.ft.com/content/f9256f8a-0537-11ea-a984-fbbacad9e7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