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萍
(中南大學 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近年來,民事公益訴訟以一片燎原之勢在我國全面鋪開,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也成為關注的焦點。公益訴訟制度出現(xiàn)在我國的法律條文中可以追溯至1939年的《陜甘寧邊區(qū)高等法院組織條例》,其第三章第十四條規(guī)定:“檢察員之職權如下:一、……六、為訴訟當事人、或公益代表人……”[1]。發(fā)展至今,在法律法規(guī)中出現(xiàn)“公益訴訟”一詞則是2005年的《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加強環(huán)境保護的決定》,該決定的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健全社會監(jiān)督機制。實行……發(fā)揮社會團體的作用,鼓勵檢舉和揭發(fā)各種環(huán)境違法行為,推動環(huán)境公益訴訟”。①查找于國家法律法規(guī)數(shù)據庫,以“公益訴訟”作為檢索詞。當然,一些法律法規(guī)中盡管沒有“公益訴訟”這種直接的表達,但仍然體現(xiàn)了公益訴訟制度,典型的如《民事訴訟法》。自2017年民事訴訟法修改第五十五條后,基本上確立了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制度,但在實踐中,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范圍或空間到底在哪里,這里的“公益”應作何解釋都是尚未明確的,而對“公益”內涵的理解又是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基礎,因而對其研究必不可少。
要弄明白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中“公益”的內涵,首先,必須搞清楚兩個概念:“公益”與“公共利益”。從字面上看,公益與公共利益似乎表達同一個意思,公益是公共利益的簡稱。但在中文語境中,這兩個詞匯的含義卻存在差異。公益更多的與公共福利事業(yè)關聯(lián),在英文中往往將其翻譯為“public welfare”。公益使用的詞組,如公益組織、公益事業(yè)、公益廣告等,體現(xiàn)出一種“公益性”,具體而言,表現(xiàn)為無償性、福利性等。有學者指出:“‘公益’概念側重于社會福利,常把公益事業(yè)、社會公益連接起來使用,確切地講,公益實質上是一種公眾利益,而公眾利益并不能代替公共利益?!盵2]
“公共利益”的含義則比較難以界定。在西方法哲學中,對公共利益的定義主要有五種大致觀點:不存在說、私人利益總和說、公民全體利益說、大多數(shù)人利益說以及目的性價值說?;诖?,提出“公共利益指的是在一定條件下或特定范圍內不特定多數(shù)主體利益相一致的方面,其中不特定多數(shù)主體既可能是全體社會成員,也可能不是全體社會成員,而利益范圍既包括經濟利益,也包括正義、公平、美德等抽象價值”[3]。當然,在公共利益這一概念的界定上,也有學者認為是一個“羅生門”式的概念,不可能有普遍接受的定義[2]。總的來看,盡管學界對公共利益的探討非常多(以“公共利益”作為篇名在中國知網中檢索得到2604條結果,時間從1984年至今),但也未能充分完全地解釋公共利益到底是什么。
然而,不管學界如何定義公共利益,它與公益的概念是有區(qū)別的。公共利益在英文中被翻譯為“public interest”,這與公益的區(qū)別就體現(xiàn)在“interest”與“welfare”上。簡單而言,公益往往體現(xiàn)為“益他性”或者說“他益性”,是指提供公益的人是為使其他人受益而作出的行為,某種程度上,其本人并不享受這種行為或者說福利,如公益組織對貧困山區(qū)兒童提供的資助。公共利益不僅“益他”,同樣還存在“利己”的元素在其中,展現(xiàn)為一種“共益性”,如國防這類公共產品的提供,就是典型的公共利益的一種,提供者“國家”其實與民眾同時享有國防機制帶來的益處??梢哉J為,公共利益的范圍應該包含了公益的范圍。
在法律界,對公共利益的探討,從2004年開始掀起熱潮(從檢索結果中可以看出對“公共利益”研究的論文從2004年開始迅速增長)。這與2004年憲法修正案中第20條、第22條第3款提及的“公共利益的需要”有密切的關系。在實踐中,對公益或者對公共利益的研究大多數(shù)都集中于憲法、行政法、經濟法等實體法領域中,將其放入程序法中進行研究的比較少。但隨著近年來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的迅速發(fā)展,探究公益訴訟中“公益”的內涵就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結合民事訴訟法中的相關規(guī)定,法條中列舉的幾項: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等,不難看出,就目前我國的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中的公益,并不是僅指“公益”(public welfare),而且還帶有公共利益的屬性。舉例而言,假設某地區(qū)出現(xiàn)一起環(huán)境污染案件,工廠排污致水污染嚴重。這其中可能涉及到幾個方面的利益:a.受水污染而患病的人;b.生活在此水源范圍內的人;c.國家;d.當?shù)卣?。對于受害者而言,這里侵犯的是其私人利益,也就是其健康權;對于生活在水環(huán)境內的人,侵犯的是一種集體的利益,因為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遭到了破壞,可以認為是集體利益;對于國家而言,這里侵犯的是國家利益,或者可以引申為全民利益,因為根據憲法,水流是國家所有;而對當?shù)卣裕赡苡绊懫浣洕l(fā)展,這可能是一種政府利益,準確而言是當?shù)卣睦?。如果認為在這個侵權案件中公共利益受到了侵犯,那必然是指后三者,而后三者中“利益”的含義遠大于“福利”?;诖耍P者下文的探討中所指的公益,均意指公共利益,(這里并不是指所有的公共利益都能夠成為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對象)。同時,回歸到公共利益本身的含義上,在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中的公益,實踐中的做法可能更符合“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利益”這一觀點,即意味著不特定多數(shù)主體利益相一致,可能就被認定為是公共利益,并且能夠成為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對象。
從前文中水污染的例子來看,這個案件涉及的公共利益至少包含了以下三種,一是集體利益,二是國家利益,三是政府利益。值得思考的是,在涉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及政府利益這三種公共利益時,檢察機關是否有權利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同理,在民事訴訟法所列舉的其他兩類案件——資源保護和食品藥品安全案件中,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范圍或者說邊界到底在哪里。由此,在下文中筆者將對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中“公益”的內涵與其他幾種公共利益做比較,將公益與其他幾種利益相區(qū)分,并判斷哪些屬于公益的范疇。
情感教育和普通的教育內容很不相同,需要學生們自主地進行學習、認可.所以,老師在進行情感教育時,一定要結合互動交流的方式進行.可以將學生們組成不同的學習小組,結合課本中的一個數(shù)學知識點或者一個數(shù)學家,讓學生們利用課下的時間去搜集數(shù)學家的故事和成就,搜集這個知識點的由來,之后給予機會供學生們進行互動討論.可以是辯論賽的形式,也可以是發(fā)表會的形式.學生們通過自主探究不僅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數(shù)學知識,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1.“公益”與集體利益
首先,可以認定的一點是,檢察機關提起民事環(huán)境公益訴訟中的“公益”是屬于公共利益的范疇。這里的公共利益涉及到的主體,可能更多的是指向全民的利益(不單單從小范圍的環(huán)境來看的話)。根據《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似乎是將生態(tài)損害賠償訴訟中涉及的利益歸于“政府利益”中。所謂的政府利益,其實指的是政府本身具有的利益。根據公共信托理論,當全體國民交給國家信托管理的財產受到侵害時,國家就有義務保護信托的財產不受侵害[11]。從這個意義上看,國家與全體國民是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的關系。出于管理職能的需要,國家會將其職能轉交給政府行使。此時,政府作為國家權力的代表人,既是公共利益的代表人,也有其“私利益”。如果認為在生態(tài)損害賠償訴訟中,政府代表的是國家利益,那么,基于公共信托理論而產生的訴訟信托理論表明,國家的訴訟權其實是賦予了檢察機關。因此,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中,政府作為提起訴訟的原告,如果將其定位為代表國家的公主體,則與檢察機關的職能有沖突。其次,政府在生態(tài)損害賠償中,存在政府本身的利益,而且這個利益是政府自身的利益,因為省、市地政府是賠償權利人。據此,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賠償訴訟中,政府不同于國家,既有公主體的意義在其中,又有私主體的性質。
5例患者病程早期胸部CT表現(xiàn)均為雙肺斑片影、小葉間隔增厚(均有不同程度網格狀陰影)、蜂窩樣改變等肺間質纖維化改變;肺部改變逐漸進展。5例患者均出現(xiàn)了ARDS,低氧血癥,氧合指數(shù)(PaO2/FiO2)<200 mmHg;其中,3例因呼吸道感染誘發(fā)ARDS,2例因肺間質纖維化急性加重誘發(fā)ARDS。
在廢水pH值為6、石墨烯加入量為3 mg/L、H2O2加入量為7 mL/L、n(Fe2+)∶n(H2O2)為1∶1.5條件下進行反應動力學分析,并以最適條件下的傳統(tǒng)Fenton反應體系作為對照。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第二款及目前實踐中的相關做法來看,對于上述案例,如果在當?shù)貨]有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公益性組織提起訴訟時,檢察機關可以作為原告向法院提起民事環(huán)境公益訴訟。典型如在2017年3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十件環(huán)境公益訴訟典型案例中,江蘇省徐州市人民檢察院訴徐州市鴻順造紙有限公司水污染民事公益訴訟案??梢姡藭r的環(huán)境公益訴訟中的“公益”表達了集體利益的訴求,即生活在這片水域的民眾的環(huán)境權應當受到保護,同時,這里的公益訴訟還需要與因健康權受到侵犯而提起的私益訴訟相銜接。在水污染案件中,檢察機關提起環(huán)境公益訴訟中的公益其實包括集體利益,但又不僅僅是集體利益。
多糖是由單糖或衍生物聚合而成的大分子活性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有機體必不可少的成分。枸杞中富含枸杞多糖,枸杞多糖是一種水溶性多糖,由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糖、鼠李糖這6種單糖成分組成,具有免疫調節(jié)、抗衰老、抗腫瘤、抗疲勞、抗輻射損傷、降血糖、降壓等多種活性作用。
根據前文的論述,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中的公益是指公共利益,而不是公共福利。但實踐中公共利益范圍太廣,不可能將所有的公共利益都納入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中,因而必須界定清楚其邊界。首先要明確的一點就是公共利益與國家利益的區(qū)別。在我國的法律中,存在多種“國家利益”與“公共利益”的表述,比如在《憲法》的第五十一條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這里的表述就是“國家的利益”和“社會的利益”。在《民事訴訟法》第208條就規(guī)定:“……或者發(fā)現(xiàn)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據統(tǒng)計,我國法律用到“國家利益”的表述的有13部,用到“公共利益”的有35部[5]。這兩者之間的細微差別也是界定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中的公益范疇的基礎。
1)生源減少。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城市人口由于農村人口的涌入而不斷增加,本著城市教育質量優(yōu)于鄉(xiāng)村的思想,大量的學生隨父母外出讀書,大量的農村學校呈“空心化”的狀態(tài),農村學校的在校生人數(shù)日趨減少,農村教育資源被閑置或浪費成為普遍現(xiàn)象,教育效率極低。以某市C鎮(zhèn)為例,各校在校學生數(shù)量逐年下降,其中完全小學、普通小學和中心小學的生源數(shù)量皆呈下降趨勢。有的小學2015年秋季在校生僅83人,為2006年秋季在校生的39.5%。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25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1條的規(guī)定,檢察機關對負有監(jiān)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應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人民檢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里除明確列舉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和“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這四項外,還包括其他“負有監(jiān)督管理職責”的領域。暫且不論在民訴法中已做規(guī)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這兩項內容,這里討論的是“國有財產保護”和“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能否成為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的范疇,即此二者是否屬于“公益”。
國家利益是一個雙重概念,一個概念是國際政治范疇中的國家利益,是指一個民族國家的利益,英文為“national interest”;另一個概念則是國內政治意義上的國家利益,是指的政府利益或政府所代表的全國性利益,其英文是 “interest of state”[6]。在此,有必要從不同的國家觀來看待國家利益的問題。根據學者的總結研究,西方在20世紀主要形成了四種不同的國家觀,第一種認為,國家是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第二種認為,國家是統(tǒng)治者自身利益的維護者;第三種認為,國家是各種利益的協(xié)調者,第四種認為,國家是階級利益的工具[7]。這四種學說各有道理,不同的學說直接影響國家利益所涵蓋的范圍。可以發(fā)現(xiàn),不管采取哪一種國家觀,其中國家利益所涵蓋的范疇,似乎都能被公共利益所囊括。有學者認為,公共利益是上位概念,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并列為下位概念[8]。從這個角度看,所有的國家利益都是公共利益?;谶@個觀點,筆者接下來討論的問題是:哪些國家利益能夠成為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中公益的內容。
回歸到生態(tài)損害賠償訴訟與檢察機關提起的環(huán)境公益訴訟本身來看,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其實就是在原告主體上,在其他方面檢察機關民事環(huán)境公益訴訟基本可以涵蓋前者。
此外,對于國際法上的國家利益,國家在對外追索賠償責任時,如《海洋環(huán)境法》規(guī)定的破壞海洋生態(tài)、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qū)等,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行政機關可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這里就存在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制度空間[10]。從此角度看,國際法上的國家利益也存在一部分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中公益的內容。
3.“公益”與政府利益
在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中,環(huán)境公益訴訟無疑是重要的一部分。2017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并施行了《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對比2015年12月3日頒布的試點方案,該方案在提起的生態(tài)損害賠償訴訟的原告上做出了調整。新規(guī)中,省級、市地級政府及其指定的部門或機構均有權提起訴訟。2015年的規(guī)定中既未明確規(guī)定省級政府提起訴訟的權利,也沒有將市地級政府囊括其中?;诖?,有必要討論政府利益是否也可能成為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中公益的內容,尤其是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賠償中涉及的“公益”與檢察機關提起民事環(huán)境公益訴訟中“公益”的區(qū)別。
區(qū)分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中的公益與集體利益,筆者借助前述案例進行說明。首先,如何定義集體利益。梁禹祥認為,集體利益是對范圍不等的人群共同體的共同利益的理論抽象。在不同情況下,其實際內容是不一樣的,也不能把集體利益看成是由社會利益、國家利益、階級利益等組成的一個集合體[4]。在水污染案件中,集體利益是具體的實際的,即生活在水資源周邊人群的環(huán)境權受到侵犯,這既可以落腳到每一個公民的環(huán)境權,集中后又可以看作是一個集體的環(huán)境權。同時,在水污染案件中,還有一部分健康權遭受侵害的群體,其環(huán)境權同時也遭到了侵害,所以,這一部分人同時也是集體利益——尋求環(huán)境權救濟的群體之一。在此,將集體利益暫認定為個體利益的相加,集體利益的大小取決于環(huán)境權受到侵害的群體的大小。
憲法第9、10條規(guī)定,自然資源歸國家所有,城市的土地歸國家所有,這兩項直接指向國家利益。對于這類國家利益的保護,在刑法中予以了較為明確的規(guī)定,尤其是在第六章第六節(jié)中,用一節(jié)專門規(guī)定了破壞環(huán)境資源保護罪,具體如343條規(guī)定的非法采礦罪、第345條規(guī)定的盜伐林木罪等。實際上,在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方面,于法也有據。自2013 年1 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法釋〔2012〕21 號)第142 條關于“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受損失的單位未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時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的規(guī)定,以及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試行)》(高檢發(fā)釋字〔2012〕2號)第363 條關于“人民檢察院審查移送的案件,應當查明:……(九)有無附帶民事訴訟; 對于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是否需要由人民檢察院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規(guī)定。盡管沒有明確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制度,但這種建立于公益基礎之上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實際上是民事公益訴訟的一部分。有學者認為,“人民檢察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時,應列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此類訴訟屬于民事公益訴訟?!盵9]可見,從國內政治意義上理解國家利益時,這種全國性的利益,例如,國有資產這類,應當成為民事公益訴訟中公益的部分內容。對于憲法中第9條規(guī)定的涉及到自然資源的國家利益不僅采取了刑法意義上的救濟手段,同時,也賦予了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權利。據此,可以得出結論:在目前現(xiàn)有的規(guī)定中,國有資產受到侵害時,檢察機關具有提起公益訴訟的權利,且屬于民事公益訴訟的內容。此時檢察機關在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時是國家的律師,國家實際上成為私法意義上的一方當事人,在訴訟中表現(xiàn)為公民與國家之間的平等對抗。
以BALB/C雌性小鼠為造模對象,在其腋下1次性接種0.1 mL的107/mL 4T1炎性乳腺癌細胞,制備乳腺癌小鼠模型,接種7 d后,觀察其是否成瘤,小鼠接種細胞的腋下出現(xiàn)米粒大小顆粒為乳腺癌造模成功。
表1 生態(tài)損害賠償訴訟與檢察機關民事環(huán)境公益訴訟對比
由表1可以看出,生態(tài)損害賠償訴訟還沒有上升為法律制度。但其內容和目的與環(huán)境公益訴訟有著高度的重合性。區(qū)別在于一個是由省、市政府提起,一個是由檢察機關提起(不考慮社會組織的情形下)。但是政府作為國家權力的執(zhí)行機關,在民事訴訟中,本身就具有先天的優(yōu)勢,實際上很難與環(huán)境侵權人在平等的基礎上磋商,而且這其中還涉及政府自身的利益。在檢察機關本身就負擔有提起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職權下,再賦予政府提起生態(tài)損害賠償訴訟的權利,略顯冗亂。本質上而言,生態(tài)損害賠償訴訟的目的與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目的都是一樣的,根源上都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區(qū)別在于,檢察機關代表國家起訴時,國家成為平等主體的一方當事人,勝訴利益歸屬于國家;而政府代表國家起訴時,政府成為平等主體的一方當事人,勝訴利益歸屬于國家和政府(其中可能包含了一部分政府的“私主體利益”)。但從社會分工和效率的角度來看,還是應當將這類案件劃歸為檢察機關(政府的律師)的職能范圍內。
在確定了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中公益的含義后,本文試圖將其劃分為兩種類型,不同類型的公益有不同的維護方式。這里闡述的類型,并非是將其類化為“公共安全”“公共秩序”“環(huán)境保護”等具體的類型,而是一種程序法意義上的公益。筆者認為,在訴訟法領域中,公益存在兩種情形,一種是可訴的,一種是不可訴的??稍V的公益意味著有明確的原告和訴訟請求,其訴訟目的往往是直接維護公益,公益是訴求的對象;而不可訴的公益意味著這種類型的公益既不是訴訟的目的,在訴訟請求中可能也沒有直觀的體現(xiàn),但又涉及公益,因此,將其統(tǒng)一歸為一般型公益,在訴訟過程或結果中間接地維護了公益。由此,筆者將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中的“公益”劃分為以下兩種:訴求型公益和一般型公益。
2.“公益”與國家利益
1.訴求型公益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55條第2款的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fā)現(xiàn)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在沒有前款規(guī)定的機關和組織或者前款規(guī)定的機關和組織不提起訴訟的情況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款規(guī)定的機關或組織提起訴訟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支持起訴?!边@其中規(guī)定的“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涉及到的就是一般型公益。這種類型的公益,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訴訟中有直觀的體現(xiàn)。例如,前文提及的江蘇省徐州市人民檢察院訴徐州市鴻順造紙有限公司水污染民事公益訴訟一案,這里的水資源或者說水環(huán)境,于公眾而言就是一種社會公共利益的存在,人民檢察院提起的訴訟正是出于對公益的保護。
由式(5)可以看出,調制度受待測物體表面不均勻反射率影響,導致測量結果可靠性降低.本文在垂直測量系統(tǒng)中,沿光軸方向垂直放置相距一定間距的水平光柵和豎直光柵,在像方形成水平對比度和垂直對比度隨位置變化的正交光柵像.當被測物體放在兩個光柵成像面之間時,CCD采集正交光柵圖像.采用傅里葉分析方法分別得到對應水平條紋分量和豎直條紋分量的調制度圖.計算水平和豎直方向的調制度比來消除不均勻反射率對測量結果的影響.調制度比的定義為
之所以需要由環(huán)保組織或檢察院來提起公益訴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當公眾作為破壞環(huán)境而得益的一員時,就會產生“公共地的悲劇”,①公地作為一項資源或財產有許多擁有者,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有使用權,但沒有權利阻止其他人使用,從而造成資源過度使用和枯竭。過度砍伐的森林、過度捕撈的漁業(yè)資源及污染嚴重的河流和空氣,都是“公地悲劇”的典型例子。此時只能由其他人或者組織來進行維護。二是即便公眾是受害者,但一般而言,個人的力量較為薄弱,且沒有這樣的經驗,將訴訟交給更專業(yè)的人來做是對社會資源的一種優(yōu)化配置;三是檢察機關代表行使的是國家的公訴權,根據訴訟信托理論,國民將自己的一部分訴權委托給國家,國家將訴權分配給檢察機關或者其他機關,由這些機關代表國家提起訴訟。此時,如果國家機關沒有依職權向法院起訴,任何一個公民均可依公共信托的理論向法院提起訴訟[12]。面對訴求型的公益訴訟,法院應當扮演中立裁判者的角色。因為,此時公益不僅是全民應當維護的對象,同時,也是訴訟中的爭議點。如果法官天生帶有價值傾向,則有“既做裁判員,又當運動員”之嫌。
2.一般型公益
當公益作為具體的訴訟請求被提出時,我們將其囊括進訴求型公益中。那么,針對沒有成為訴訟請求,并且在訴訟中沒有直觀表現(xiàn)的,將其劃分為一般型公益。對于一般型公益,較為直觀的體現(xiàn)如民訴法司法解釋第323條第二款:當事人沒有提出請求的,不予審理,但一審判決違反法律禁止性規(guī)定,或者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的除外。這里的“社會公共利益”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公益。例如,法官在“電梯勸煙猝死案”的二審判決書中闡述,“一審判決適用法律錯誤,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一審判決判令楊某(勸煙人)分擔損失,讓正當行使勸阻吸煙權利的公民承擔補償責任,將會挫傷公民依法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積極性”,這類表述直觀地表明在這個看似簡單的民事案件背后蘊含著一定的社會公益。在這個案例中,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民事糾紛,但其背后涉及的社會價值觀成為法院在裁判時需要考量的因素,具體來講,在這個案例中的公共利益確切的是指“公民在公共場合(或者禁煙場合)勸阻他人吸煙的權利”。例如,四川瀘州二奶繼承案中,法官在判決書中援引了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7條的規(guī)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并且闡述:“‘公序良俗’原則充分體現(xiàn)了國家、民族、社會的基本利益要求,反映了當代社會中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一般道德標準。”在這個案件中,這里的公共利益則體現(xiàn)為一種社會道德(并且已經上升為法律),即“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規(guī)定。
為什么會產生一般型公益呢?究其原因,筆者認為,與司法裁判的外部性有著密切的相關性。當法官做出一項裁判時,其影響并不僅限于當事人,同時,還會影響到社會公眾。公眾會依據法官的裁判來調整自己的行為。顯而易見,在上述兩個案例中,法官的裁判會產生一種正的外部性,根據勸煙案的裁判,公眾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會勇于在公共場合(或者禁煙場合)站出來制止一些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因為這種行為是法院肯定的。例如,在影響廣泛的“南京彭宇案”中,因為存在司法裁判的外部性,公眾發(fā)現(xiàn)在“扶老人”這一行為可能會帶來不良后果,會重新調整自己的行為,在看到摔倒老人后而選擇不扶,以規(guī)避風險。一般型公益不同于可訴型的公益,并不是訴訟的對象,而是在訴訟之外。對于這種公益的維護,需要法官在做出裁判時在適用法律與維護公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2) 從左上角的第一個像素點開始,與設置的5級燒傷顏色閾值進行比較,得出該點的燒傷級別,若無燒傷則標記為0,再統(tǒng)計出已發(fā)生燒傷的各像素點的個數(shù)。
此外,還值得探討的是英烈訴訟、公益與私益銜接問題等。例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英烈訴訟可由近親屬提起,也可以由檢察機關提起。由檢察機關提起的英烈訴訟中既是一種訴求型的公益,同時,又有一般型公益的屬性在其中。總體而言,檢察機關提起的公益訴訟多為可訴型的公益。
公益訴訟領域中往往存在國家權力和私人權利之間的博弈,清晰界定檢察機關公益訴訟中公益的涵義,具有重要意義。在公益訴訟領域中,法條的表述為“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屬于列舉式加概括式方式,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在“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食藥安全”“消費者權益保護”三大領域中,公益訴訟在轟轟烈烈的開展,其他“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則成為檢察機關不敢去碰觸的領域。但是,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中“公益”并不單單是指公益,其中還包含了公共利益、國家利益及政府利益的內容。對于一般型的公益,檢察機關可能也具有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權利,但在一般型公益上,并不需要檢察機關有太大的作為。對于一部分涉及到國家利益的案件,檢察機關則毫無疑問的具有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權力,如污染環(huán)境;檢察機關也有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權力,如涉及低價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問題;在一些涉外領域,檢察機關能否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也值得探索。此外,在生態(tài)損害賠償訴訟與環(huán)境公益訴訟上,后者基本上可以涵蓋前者的職能,讓檢察機關作為政府的律師去處理會更加專業(yè)。隨著目前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檢察機關民事公益訴訟中的公益范圍可能還會在一定范圍內擴張,為民事公益訴訟做出更大的貢獻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