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四運動是我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事件,五四精神作為五四運動這一母體的寶貴積淀成為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強大精神力量。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以馬克思精神生產理論為價值引導,深入挖掘五四精神的時代價值:提升民族凝聚力;促進人的發(fā)展;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五四精神 ? 精神生產 ? 新時代
五四運動是近代中華民族自覺開展的一場以救亡性為主的反帝運動與啟蒙性為輔的新文化思潮相碰撞產生的具有雙重價值屬性的先進產物,是近代中國試圖以現代價值理念追求人的精神解放的一場價值覺醒運動。而五四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筆精神財富,雖為特定歷史時期的精神產品,但其內涵歷久彌新,是新時代我國社會發(fā)展的內在精神動力。
一、馬克思精神生產語境下對五四運動與五四精神的透視
精神生產是社會歷史過程中人們依據現實的物質活動、交往而自覺創(chuàng)造思想、觀念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五四運動作為那一時期人民群眾自覺開展的社會運動,它的爆發(fā)順應中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契合當時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五四精神。
(一)五四精神的母體: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使維系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思想文化傳統和儒家倫理道德遭到鞭伐,將人們從封建專制下的蒙昧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五四運動后期,人們把新文化運動的重點轉向對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開啟了思想解放的潮流,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培育了思想文化的精神土壤。
“精神生產”這一名詞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它的提出預示著人類試圖擺脫原始社會蒙昧的精神生產狀態(tài)。馬克思在前人進行的有益探索基礎上,利用政治經濟學與哲學兩大科學的批判武器,在經歷了“離開黑格爾走向費爾巴哈,又進一步由費爾巴哈走向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1]的思想演變后,與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相伴而生,并將精神生產的概念界定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與人們的物質活動、物質交往和現實生活的語言相交織而產生。”
精神生產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客觀產物。五四運動處于整個中華民族的危難之時,先進的知識青年和廣大的人民群眾為挽救民族危亡、捍衛(wèi)民族主權,積極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知識,自覺開展聲勢浩大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和思想啟蒙的新文化運動[2],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近代全民族實現民族獨立、追求發(fā)展進步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五四精神的內涵
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主基調。這一歷史時期培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具有強大向心力的民族精神,比歷史上任何一次愛國運動更具理性、更具感召力,五四運動煥發(fā)的愛國精神詮釋了近代中國人民將強烈的愛國情懷轉化為挽救民族危亡的實際行動,是一次偉大的民族意識覺醒。
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主題。它的提出旨在向儒家傳統思想、封建專制宣戰(zhàn)。五四運動時期,我國首位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愛國志士李大釗,在年齡上雖小于陳獨秀,但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方面給予他以重大的影響,他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早期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由他主張創(chuàng)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是那一時期中國最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團體。民主與科學的提出符合當時社會發(fā)展的價值追求以及人民的精神訴求,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
進步是五四精神的本質。進步主要表現在五四運動是由知識分子、工人階級等先進階級所發(fā)起。同時,他們在開展運動的過程中注重方式方法,在指導思想、實施戰(zhàn)略上都較之前的愛國運動更成熟。他們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提出了符合特定時代需要的新觀點、新主張,拋棄了維新運動時期,制度不如人的錯誤思想,而是放眼世界,將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并在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階級相結合的過程中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帶來了希望與光明。
對于五四精神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歷史上的先進人物都對五四精神進行了價值闡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中明確提出:“必須加強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3]的重要論斷,明確了五四精神在奪取新時代偉大勝利的重要作用,賦予了五四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及價值意義。
二、精神生產理論對傳承五四精神的價值引導
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歷代領導人都對精神生產做出了重要論述,強調了精神生產在不同時期發(fā)揮的獨特作用。新時代,習總書記加強文化建設,始終強調文化自信。精神生產是人們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處理各種利益關系在精神層面所表現出的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依托,是促進當代社會發(fā)展、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精神支柱。
“五四精神的精神內涵”、“五四精神的當代價值”等系列問題,是我們傳承與發(fā)揚五四精神所亟待回答的根本性問題,對于正確認識五四精神的本質屬性及價值判斷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科學的理論指導是傳承與發(fā)揚五四精神的行動指南。
首先,馬克思精神生產理論是傳承五四精神的理論源泉。精神生產理論有利于深化五四精神的本質內涵,客觀準確的把握五四精神所蘊含的價值屬性,實現生產性傳承五四精神,改變過去五四精神被動、機械的傳承方式。馬克思精神生產理論的出發(fā)點是唯物史觀中“現實的人”。五四精神作為人類精神生產的重要產物,在人類精神生產過程中產生并成為世代傳頌的重要精神載體,與精神生產理論具有內在的理論聯系。運用精神生產理論深入分析“五四精神”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精神、學術等價值,將馬克思精神生產理論融入五四精神的傳承過程,有助于強化生產性傳承模式的理論依據,為新時代五四精神的傳承與發(fā)揚指明發(fā)展方向。
其次,馬克思精神生產理論是傳承五四精神的實踐指南。在馬克思看來,精神生產的核心在于人。馬克思將“現實的人”作為其邏輯出發(fā)點,以實現人的自由解放作為邏輯結點,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社會里人的“異化”產生的理論根源,提出消除分工、廢除私有制創(chuàng)造有利于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條件。我國現在所處的歷史階段僅僅是人類歷史長河的一個特定時期,五四精神的產生是五四運動時期的時代訴求,是人們對現實進行正確認識后產生的,具有“真”的品質;是五四時期青年愛國救亡的家國情懷,是“善”的展現;而五四精神以物為載體的出現符合人民群眾對“美”的體驗。新時代傳承與發(fā)揚五四精神,我們應致力于創(chuàng)造出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優(yōu)秀精神產品。
最后,馬克思精神生產理論是五四運動史料與文物收集、保護的文化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要抓緊把同五四運動有關的歷史資料收集好、歷史文物保護好?!笔妨吓c文物的收集、保護是傳承革命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這項工作是一個全面、系統的復雜過程,不僅需要政府各部門提供完善的制度保證,更需要廣大的文化工作者積極探索科學的理論指導。在過去史料與文物的保護工作中,面臨著理論研究薄弱及開展方向模糊的現實問題,將馬克思精神生產理論融入五四運動的史料收集及文物保護工作具有深遠影響。精神生產理論是馬克思考察人類社會精神性、觀念性活動而形成的理論成果[4],五四運動的史料與文物是精神生產的重要物質載體,二者具有內在的統一性。運用精神生產理論有利于推動五四運動的史料與文物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把握其內在的本質屬性,為五四精神的傳承發(fā)展提供方法指導。
三、五四精神的新時代命題
五四精神雖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其內涵將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愈發(fā)深厚,誠如李大釗所說:“我更盼望從今以后,每年在這一天舉行紀念的時候,都加上些新意義?!盵5]運用馬克思生產理論傳承與發(fā)揚五四精神旨在于實現時代的有效傳承。精神生產是一個辯證發(fā)展的過程,在汲取、保留前人成果的前提下,能動的創(chuàng)造出符合時代特點的精神產品。因此,傳承與發(fā)揚五四精神應以生產性傳承為目標導向,始終植根于它的精神本質,又要深入挖掘五四精神的時代價值,使之成為激勵中國人民一道尋夢追夢的強大精神動力。
(一)弘揚愛國主題,提升民族凝聚力。五四運動的母體孕育了偉大的五四精神,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從古至今,愛國主義始終是中華民族攜手奮進的精神支柱和各民族團結進取的情感紐帶。五四運動時期,無數愛國志士在民族危亡的艱難時刻,毅然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浪潮中,他們將自身對祖國的熱愛內化為深厚的家國情懷與堅定的愛國精神。因此,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五四精神始終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發(fā)揮著巨大的精神作用。[6]
民族凝聚力與五四精神二者具有內在的統一性。民族凝聚力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基于各民族歷史文化發(fā)展的基礎,本民族成員對民族共同體產生的歸屬感,在保護民族利益、實現民族夢想等方面民族成員自發(fā)形成的一種戰(zhàn)勝困難、團結一致的情感和行動。五四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歷史積淀,體現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精神特質。新時代,精神生產應以中國的現實實踐為出發(fā)點,充分挖掘以五四精神為典型代表的革命文化和收集、保護相關的史料與文物的文化價值,堅持物質載體與精神載體的統一,生產出具有民族特性的先進精神產品。在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的背景下,以具有感染力的語言文字為中華民族描繪出未來社會發(fā)展的理想藍圖,以此來堅定中國人民的理想信念,激發(fā)中華民族將理想藍圖付諸現實的奮斗精神,提升新時代民族凝聚力。
(二)把握進步方向,促進人的發(fā)展。進步是人類社會永恒追求的命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認清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最終目標是什么……其最終目的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7]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是人的發(fā)展問題。當前,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顯著提高,人們在擺脫物質匱乏的生存狀態(tài)后,出現了精神生活深陷物化時代的“普遍困境”問題,因此,應消除機械、刻板的“物質人”等人的異化過程,更加重視人的全面發(fā)展。
新時代精神生產對于促進人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五四精神的價值不僅局限于特定的歷史時期,我黨在革命、建設與改革發(fā)展不同時期都形成了獨具內涵的革命精神。有些精神是我黨在一定時期、地域的斗爭精神的集中概括,有的精神是針對特定階級或群體的特殊凝練。如黨在堅持敵后抗戰(zhàn)、開展延安整風、進行大生產運動中形成的以三大優(yōu)良作風為核心的 “延安精神”。[8]精神生產汲取革命文化的積極因素,在實踐的過程中加以道德的規(guī)范;通過激勵性的文化精神,培育人們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正確把握社會進步的方向,有利于促進人的發(fā)展。
五四精神是五四運動時期鍛造出來的先進精神文化。其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特點。文化的價值體現在以文化人,五四精神蘊含著以愛國、民主、科學、進步為核心的精神特質。[9]現今中華民族正致力于“引領新時代”向前發(fā)展,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只有人將先進的精神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提高人的文明素養(yǎng)。因此,如何實現人的發(fā)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貢獻中國智慧是目前我國追求進步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三)倡導民主科學,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重要精神特質。民主與科學是人類社會追求更高層次發(fā)展不可回避的話題。自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不久,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便開眼看世界,洋務運動時期,知識分子試圖以西方的政治制度取代君主專制制度。在維新變法時期,在主張推行西方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宣揚民權、自由等先進思想,并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科學知識。辛亥革命后,民主思想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科學擺到了更突出的地位。在五四運動之前,民主與科學僅僅作為愛國救亡的一種手段,五四運動后才正式將民主與科學作為社會進步發(fā)展的價值準則加以推崇,這是五四運動的一個重大歷史貢獻。
發(fā)揚民主、崇尚科學是當今社會發(fā)展的價值理念。民主與科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和價值追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紅色基因,加強核心價值觀教育。五四精神是革命建設時期留下的寶貴財富,五四對于我們而言,不應僅僅作為一個愛國紀念日,更應該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需緊緊依靠的精神載體。當前,人們對于自身思想意識的建設只是單純的停留在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對于以五四精神為代表的精神理念缺乏深入的理解與體會,我們應積極發(fā)揮精神生產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五四精神的精神內涵,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86-387.
[2]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DB/OL].新華網,2019-04-30.
[3]習近平.加強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04-22.
[4]甘子成.馬克思精神生產理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價值闡釋[J].理論與改革,2016,(05).
[5]李大釗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報,2015-12-31.
[7]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8]王炳林,房正.關于深化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研究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6,(03).
[9]楊英杰,劉金新.傳承五四精神 奮斗實現夢想[J].紅旗文摘,2019,(14).
(作者簡介:孫晗冰,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社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