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時4年、縱貫7省、世界最長的重載鐵路——浩吉鐵路,于2019年9月28日開通運營。它以“多拉快跑”之勢,帶領中國鐵路貨運事業(yè)向著“重載時代”鏘鏘邁進。
作為一條以煤運為主的重載貨運線,浩吉鐵路全長1813.5公里,一跨長江兩越黃河,全線穿越229座隧道,跨過770多座橋梁,沿線地質復雜,施工難度大,堪稱超級工程。對中國鐵建所有參建單位來說,這場在險境中求勝利的戰(zhàn)役告一段落,然而,背后的建設故事永不落幕。這其中,就有中鐵二十二局的近200名建設者,他們在電焊花中穿梭,在泥漿里爬上爬下,在橋墩上渾身濕透……在群山聳立、溝谷縱橫之處,他們譜寫著浩吉故事,在這條重載鐵路史上留下了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趙昆是二工區(qū)的測量主管,雖然是個“頭頭”,但隊里從事測量的人員加他就兩人。
物資部長說:“‘昆少’提供的數據,我們基本都不用復核,對他很放心!”對此,趙昆靦腆地表示:“測量工作是一切工作開展的基礎,走在施工生產最前邊,是最不能出錯的環(huán)節(jié)!其實哪里有秘訣,更沒有捷徑可走,我就是多畫圖,多算幾遍,多測幾遍,保證自核在三遍以上?!?/p>
在荒郊野外,進場時的永久用地邊線的測量放線十分困難,沿線有的部分是沒有路的荊刺林,有的是水田,甚至有時沒有GPS信號。趙昆每天頭戴安全帽,腳穿大雨鞋,斜跨工作包,一手拿柴刀,一手拿GPS測量儀器,風里來雨里去,刺林中鉆,泥坑里走,一點點測量放樣。最終,他及時完成了測量放線任務,這為后續(xù)的征拆工作贏得了寶貴時間,更為下一步施工生產畫好了坐標。
主體工程開始施工后,測量工作更加忙碌。白天趙昆跑工地,為取棄土場的選址、臨時用地和邊角地進行測量。晚上12點,他辦公室的燈從沒熄滅過,一直在整理一天的數據并準備第二天的資料。
說到“高冷昆少”這個稱呼的由來,趙昆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說,其實就是由于工作繁忙,他很少有時間跟大家進行工作之外的交流,不少年輕人覺得他很高冷,背地里就都喊他“高冷昆少”。那一刻,他臉上掛滿陽光般的笑容。
吉安隧道入口。
王輝在施工現場。
楊志杰在鋼筋加工場。
劉保生是個老鐵道兵,“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樣的鐵道兵誓言已經融化成血液在他的身體里流淌。他剛到任,就組織建立起了黨員先鋒隊,直接將自己的食宿從項目部搬進了作業(yè)面,吃住都在隧道口的作業(yè)隊。
質量和進度歷來是被視為相互矛盾的。為了實現質量和進度雙贏,質量經理出身的劉保生對施工過程進行了仔細研究,從而建立了質量控制關鍵點,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措施、方案。
由于隧道受地形地貌的限制,不能建輔助坑道,無法實施“長隧短打”,只能從兩端洞口對打,單洞掘進距離長,通風不利。架子隊人員吃住在工棚,白天黑夜連軸轉。怎樣才能既保證工期又保證員工的安全和健康?劉保生拉著幾個骨干一起找癥結、尋良方,最后在隧道內開辟了一處輪休“氧吧”,在對掌子面作業(yè)采用“車輪戰(zhàn)法”“人歇機不歇”等短、平、快措施的同時,確保人員輪休到位。
當時,作業(yè)人員多達200余人。面對龐大的施工隊伍,架子隊先后開展了“專題勞動競賽”“安全比天大”等活動,抓住交接班銜接順暢這一“牛鼻子”,精心編排施工工序,強化過程控制,現場調度井井有條,作業(yè)咬合緊張有序,杜絕了“打呼隆”,訣別了“大鍋飯”,施工質量和施工進度有了飛躍提升。在劉保生的帶領下,原本每天只能完成三四十米的進度,他們做到了在質量達標的情況下一天完成99米,僅用時3個月便完成了無砟道床施工。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于施工企業(yè)來講,材料的采購應該就算是“糧草”。大多數人的印象里,物資部長的工作就是花錢采購。其實,物資采購是否花錢、如何花錢、花多少錢,這里的“水”很深!
作為二工區(qū)的“糧草官”,楊志杰一到現場,就立即投入到緊張的材料調查和籌備戰(zhàn)斗中。為了摸清地材情況,半個月的時間他跑遍了新余、新干、吉安、永豐、贛州、豐城等周邊十余個縣市,平均每天奔波七八百公里,對料源質量、生產能力、技術指標等進行實地考察,完成了項目所需各種物資的市場調查工作,為物資招標做了充分的準備。期間,一些地痞、村霸為達到壟斷地材的目的更是軟硬兼施,在請吃送禮都被楊志杰嚴詞拒絕之后,他收到了他們的最后通牒:“楊部長,我想問下你的腳指頭是五個嗎?我聽說有的人是四個的,五萬塊錢買你一個腳指頭行不行……”對此,楊志杰心里也害怕。但是年輕人的血氣方剛讓他采取了最簡單的處理方式:笑而不語,坦然處之。他說:“作為一名黨員,必須堅守正義。這種威脅我就當他是過家家發(fā)脾氣無處撒氣的小孩說的話,何必去理他!”
楊志杰還有一個絕招,就是他這個物資部長會看圖紙。楊志杰知道,在工期異常緊張的情況下,沒有材料會耽誤大事。每次圖紙下來,他都會先復印一份留著,根據圖紙把所需材料列出來,哪些現場有,哪些需要采購,做到心中有數,并根據市場行情進行預先采購,待工程部復核后再把所有材料進齊。五年來,現場從沒有一次因為材料缺失而影響施工進度。
一工區(qū)第三作業(yè)隊隊長王輝是進場最早的一批人,當初通知他要參與建設浩吉鐵路的時候,他就倍感壓力。為了圓滿地完成任務,他化壓力為動力,五年來,每天都盯在施工現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在這片革命老區(qū),他經歷了5個寒暑,膚色也從牛奶色變成“生抽”色,再曬成“老抽”色。
聽王輝的同事說,他不僅有24小時隨叫隨到的敬業(yè)精神,更是一個“萬能小百科”。從隧道開挖、站房施工、臨電施工、機械設備等,他都駕輕就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就有了句順口溜:有啥不會,就找王輝。
施工大干期間有一次突然停電,現場不得不停工。為了盡快恢復電力,避免出現安全事故,施工隊電工班立即展開了排查,很快發(fā)現是變壓器的問題。發(fā)生問題的位置找到了,但是時間過去了2個小時,施工隊就是不知道究竟是變壓器哪里出了問題。
工期緊迫,王輝心急如焚,再這樣下去,隧道里的工人們很容易因為沒有送風導致缺氧,后果不堪設想。想到這兒,王輝憑借著管理物資設備的經驗,仔細檢查了變電箱,判斷是電壓互感器壞了。在他的幫助下,變壓器很快就修好了,一切又恢復了正常,現場的人們又不約而同地想起了那句順口溜。
在這個項目,蘇健毅是和王輝從始至終“搭班子”的“老戰(zhàn)友”。蘇健毅性格略顯內向,但是有擔當,能獨當一面。工期緊迫,每天都是倒計時,他總是不吭聲地在背后奮戰(zhàn)著,當大家都進入夢鄉(xiāng)的時候,他卻還在辦公室里計算著工程量。久而久之,他辦公室里的圖紙摞起來差不多有1米高。
2018年7月31日吉安隧道貫通后,蘇健毅和王輝又主動請纓轉戰(zhàn)緊張的站后施工。據蘇健毅回憶,在太平牽引變電所房屋基礎施工時,當時房屋基礎已經開挖完畢,他帶著試驗室去測量地基承載力,數值在120千帕到130千帕之間,不符合規(guī)范要求,這也和圖紙設計嚴重不符。若聯系設計單位走變更手續(xù),需要至少5天的時間。
施工隊愿意等,可是蘇健毅知道現在工期非常緊張,每一天都很寶貴,不能因為這一件事白白浪費時間。愛鉆研的他想到了用水泥、土混合的方式進行土質換填,僅用一天的時間,就完成了這道工序,使土質得到了改良,最終地基承載值達到了200千帕以上,符合規(guī)范要求。細節(jié)決定成敗,蘇健毅每一道小工序的改良,都加快了施工節(jié)奏。工期提前,他功不可沒。
這些建設者只是中鐵二十二局這個集體中的一小部分,在這個項目中還有很多帶有各式各樣“封號”的人才,比如,“安全衛(wèi)士”祝志義。作為項目安全總監(jiān),他完全可以坐在辦公室“遙控”指揮,但是他每天都往工地跑,“一天不去工地,就感覺心里不踏實?!弊V玖x說。在工地,大家還經常會看到一位身材高大、指揮若定的人,他就是項目部副經理兼黨工委副書記賈靜軒。按照浩吉鐵路提前半年開通的目標,賈敬軒調整施工力量,做了大量安撫材料供應商、配件加工廠家及勞務分包負責人的工作,融洽各方關系,強力推進了施工進度。賈靜軒也被大家親切的稱為“現場指揮棒”。
浩吉鐵路,成為鐵路建設者奮斗與奉獻的見證者。在這偉大工程的背后,每一個默默奉獻的建設者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他們用毅力、智慧和汗水,為中國鐵路增添了一張亮麗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