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進芝 李苗苗
【摘 要】目的:研究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疾病篩查足底采血不良反應的影響。方法:選擇醫(yī)院接受治療的接受足底篩查采血新生兒作為本次研究病人或研究對象,根據(jù)其入院順序對其進行分組,將200例接受足底篩查采血新生兒進行分組,主要包括兩組,其中觀察組、實施護理干預;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將兩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和標本合格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和標本合格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疾病篩查足底采血不良反應具有明顯降低作用,且能夠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值得研究和推廣。
【關鍵詞】護理干預;新生兒疾病篩查;足底采血;不良反應;影響
【中圖分類號】R24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2-03--01
在新生兒常見篩查方法中,足底采血十分多見,該種方式能夠有效、快速篩查新生兒疾病,能夠預防新生兒出現(xiàn)生長發(fā)育異常、臟器不可逆損傷等等,而早期發(fā)現(xiàn)遺傳性、先天性、代謝性疾病,能夠促進新生兒健康成長[1]。而根據(jù)研究顯示,新生兒足底采血過程中,存在較多意外情況,比如:標本不合格、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低、出血少等,對新生兒疾病篩查的準確性造成影響。而在此過程中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十分必要,能夠使標本合格率以及新生兒舒適度均得到提高[2]。本研究通過分析護理干預的優(yōu)勢,并對其效果進行探討,詳情見下文描述。
1 資料/方法
1.1 基線資料
將接受足底篩查采血新生兒列為本次研究對象,共收治200例,收治年限在2017年度至2018年度間,觀察組共100例、對照組100例,前者實施護理干預、后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
納入標準:均為足月兒;出生時間在72小時以上;患兒家屬同意參與研究。
排除標準:巨大兒、早產(chǎn)兒;伴有窒息史。
100例觀察組中,男72例、女28例,日齡段在1天-10天之間,平均日齡(5.52±1.02)天。
100例對照組中,男71例、女29例,日齡段在2天-10天之間,平均日齡(6.02±1.85)天。
二者各項資料無差異,用P>0.05表示能夠比較。
1.2 方法
足底采血方法:將室內溫度調整為26攝氏度-28攝氏度,選擇同種采血針,在新生兒外側足踝前緣做一道垂直線,而足底最佳采血位置則在與足底外側緣交界部位,將針頭與新生兒皮膚呈45度角后進針,進針深度在1.5厘米-2.0厘米。
對照組100例行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100例護理干預。
①心理護理:在實施采血工作前,應逗樂新生兒,并加強與新生兒家屬交流,使其能夠維持平穩(wěn)心境,并減少新生兒哭鬧情緒,從而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②健康教育:在采血前,告知新生兒家屬可能存在的不良反應以及相關注意事項,使其能夠對足底采血的理解度以及認可加強,提高家屬配合度。③不良反應護理:對于存在針眼出血者,應在采血后指導家屬對采血部位進行正確按壓,而對于按壓后出血不止新生兒,應將無名指、中指以及食指并攏,將進針部位作為起點,向上進行按壓,再進行簡易包扎;對于存在局部皮膚損傷者,護理人員應對操作技巧進行充分掌握,從而減少穿刺次數(shù),避免穿刺對新生兒足底皮膚造成損傷,穿刺過程中應盡量避開血腫、淤斑部位,在發(fā)生局部血腫后,應立即實施冷敷[3]。在給予新生兒母乳喂養(yǎng)前,應給予其皮膚撫觸,并在采血前2分鐘給予其10mL葡萄糖水,家屬坐在床邊陪伴;待采血結束后,給予新生兒非營養(yǎng)性吸吮安撫奶嘴,做好新生兒的安撫工作,直至結束后15分鐘。
1.3 觀察指標
觀察組、對照組各項指標進行比較,指標包含: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和標本合格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shù)據(jù)用SPSS2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涉及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檢驗,涉及計量資料,用±表示/T值檢驗,兩組各項指標中(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和標本合格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存在差異,則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2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和標本合格率
觀察組接受足底篩查采血新生兒一次性采血成功率95.00%、標本合格率96.00%與對照組相比較,存在差異(P<0.05)。
2.2 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觀察組100例接受足底篩查采血新生兒和對照組100例接受足底篩查采血新生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比較,前者更低,P<0.05。
3 討論
足底采血過程中,由于針刺易增加人體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從而減少外周血量,繼而對一次性采血成功率造成影響。而在采血過程中,應通過多種形式給予新生兒安撫,比如:撫觸、奶嘴吸吮葡萄糖、語言安慰等等,不僅能夠使新生兒的吸吮要求得到滿足,同時能夠減輕其疼痛感,使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得以提高。
本文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觀察組接受足底篩查采血新生兒一次性采血成功率95.00%、標本合格率96.00%與對照組相比較,存在差異(P<0.05)。觀察組100例接受足底篩查采血新生兒和對照組100例接受足底篩查采血新生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比較,前者更低,P<0.05。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疾病篩查足底采血不良反應具有明顯降低作用,且能夠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
參考文獻:
蔣海麗, 蘇雅潔, 阿仙,等. 新疆南部地區(qū)基層新生兒疾病篩查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7, 28(2):160-163.
李紅碧. 護理干預對新生兒足部采血后瘀血減少的影響[J]. 雙足與保健, 2017, 26(4):3-5.
宋成榮, 于雯雯, 張瀟強. 足底定位斜刺法在新生兒疾病篩查采血中的應用[J].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8, 5(8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