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
【摘 要】目的:探究于帶狀皰疹急性期使用火針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方法:本課題收集的帶狀皰疹病例共18例,病例選取時間為2017年2月-2019年2月,根據患者入院序號均分小組,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西藥治療,研究組聯合使用火針治療。結果:研究組經火針治療后止皰用時、結痂用時、脫痂用時等指標均小于對照組指標,組間差經統(tǒng)計學分析表意義(P<0.05);治療前比對兩組患者VAS評分差異具有相關性(P>0.05),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均比對治療前降低(P<0.05);治療后,研究組VAS評分比對對照組治療后數值存差異(P<0.05)。結論:于帶狀皰疹急性期使用火針治療,可于短時間改善皮損情況,促使疾病轉歸,臨床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火針;帶狀皰疹;急性期;療效
【中圖分類號】R4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2-03--01
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將帶狀皰疹納入“蛇串瘡”“纏腰火丹”范疇,為臨床多發(fā)病及常見病?,F代西醫(yī)認為帶狀皰疹主要是由于機體感受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導致的以周圍神經為主要分布的病毒性皮膚病,臨床主要以神經痛及群集皰疹為病理特征[1]。本文為了探究火針于帶狀皰疹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特選取18例患者作為客觀對象,執(zhí)行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課題收集的帶狀皰疹病例共18例,病例選取時間為2017年2月-2019年2月,根據患者入院序號均分小組,其中研究組9例,男性與女性性別比0.47:0.53,患者年齡15歲~79歲,中位年齡(45.07±1.24)歲,最短病程1d,最長病程10d,中位病程(4.26±0.65)d,其中4例患者皰疹與神經痛同時表現;對照組9例,男性與女性性別比0.53:0.47,患者年齡16歲~74歲,中位年齡(47.02±1.31)歲,最短病程1d,最長病程9d,中位病程(4.19±0.71)d,其中3例患者皰疹與神經痛同時表現;客觀將兩組患者入組時的基線資料進行比對,提示具有比對價值(P>0.05)。
納入標準:(1)本課題收集的18例患者均滿足《中醫(yī)癥候疾病診療標準》[2]中對帶狀皰疹的診斷依據,患者入院后皮膚表現為粟?;蚓G豆樣大小呈群集排列的大小丘疹樣皰疹,可見基底顏色紅,皰壁緊張,呈帶狀排列,多于單側分布;皮損部分可見糜爛、血皰、壞死的癥狀,于皮損發(fā)生前可見燒灼感及刺痛感;并伴有機體高熱、乏力等全身不適癥狀;患者自述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于皰疹消失之后仍感疼痛;(2)患者自愿參與研究;(3)本課題的實施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授權。
排除標準:(1)對本課題使用的藥物不耐受、暈針患者;(2)特殊時期患者,包括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3)于觀察前一個月接受皮質類固醇激素藥物或免疫抑制劑藥物治療的患者;(4)既往原發(fā)性或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器質性功能障礙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血友病及出血傾向患者;(5)精神狀況異常患者[3]。
1.2 方法
兩組患者確診實施治療干預,予以對照組常規(guī)西藥治療:阿昔洛韋片0.2g/次,5次/d;甲鈷胺分散片0.5mg/次,3次/d;雙氯芬酸鈉緩釋片0.1g/次,1次/d;藥物持續(xù)治療10d。研究組患者聯合使用火針治療,指導患者體位,采用75%濃度的酒精,對局部皮膚進行消毒,針對酒精過敏患者可更換為安爾碘,選取患側夾脊穴、雙側支溝穴、后溪穴,采用點燃的酒精棉球將火針燃燒呈白亮,采用快速進針的方式于穴位進行點刺,2~3次/穴,每個針刺點間隔0.1cm,進針到出針時間約為0.1s,呈垂直進針,要求進針快,進針深度以達到皰疹皮損皮膚的基底部為宜,先點刺早發(fā)的皰疹,采用直徑較粗的火針點刺直徑0.5cm及以上的皰疹;然后選取相應的夾脊穴,采用斜刺(針尖朝向脊柱方向),點刺治療后采用75%濃度的酒精(過敏患者采用安爾碘)進行針孔及火針的消毒。
1.3 評價標準
(1)記錄比對兩組患者止皰、結痂、脫痂用時。
(2)借助數字模擬疼痛量表(VAS)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情況進行評估。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3.0版本進行所得數據客觀分析,P<0.05作為統(tǒng)計學差異基礎表達。
2 結果
2.1 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分析
研究組經火針治療后止皰用時、結痂用時、脫痂用時等指標均小于對照組指標,組間差經統(tǒng)計學分析表意義(P<0.05)
2.2 治療前后VAS評分差異性相較
治療前比對兩組患者VAS評分差異具有相關性,組間差經統(tǒng)計學分析無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均比對治療前降低,組間差經統(tǒng)計學分析表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VAS評分比對對照組治療后數值,組間差經統(tǒng)計學分析表意義(P<0.05)
3 討論
帶狀皰疹臨床致病因素較多,多基于機體免疫力低下的狀況下,導致病毒大量繁殖,進而侵襲神經節(jié)誘發(fā)炎性及壞死,伴有顯著的神經痛,皮損消失后部分患者仍會表現為疼痛,好見于中老年人,疼痛感覺常持續(xù)到數年之后?,F代西醫(yī)針對帶狀皰疹多采用藥物干預,藥物見效較慢,療程較長,患者疼痛癥狀緩解較慢,臨床治療效果不甚顯著[4]。隨著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不斷發(fā)展,臨床于帶狀皰疹治療中加入火針干預,可于短時間內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使疾病轉歸,規(guī)避后遺神經痛的發(fā)生。
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帶狀皰疹發(fā)病主要是由于火毒濕邪侵入機體表面導致皰疹的形成,由于經絡不通導致疼痛情況[5]?;疳樧鳛橹嗅t(yī)特色治療措施,采用以熱瀉熱的原則,促使火熱毒邪外泄;借助機體刺激及熱傳導的作用,有效改善血脈通暢,緩解神經興奮情況,有效改善機體免疫機制,控制病毒繁殖,起到疏通經絡、凝滯的作用;同時臨床應用中反饋,火針可有效抑制炎性痛覺等傳導,起到較好的止痛效果[6]。
綜上,于帶狀皰疹急性期使用火針治療,可于短時間改善皮損情況,促使疾病轉歸,臨床應用價值高。
參考文獻
馬子媛,刁婧文,馬忠等.火針治療帶狀皰疹急性期的臨床研究進展[J].新疆中醫(yī)藥,2015,33(2):70-73.
張英,李世華,楊玲等.火針贊刺法對急性期帶狀皰疹疼痛和血清中P物質的影響[J].針刺研究,2018,43(8):492-494.
李衛(wèi)國.神經阻滯結合火針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患者臨床療效及后遺癥的影響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32):28-29.
王明明,楊穎.火針結合放血拔罐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38例[J].江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27(1):51-52.
張英,梁作輝,劉秀紅等.火針贊刺法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16,39(1):50-53.
祁宏超,張春林,李生鵬等.火針治療帶狀皰疹急性期的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8,10(20):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