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海 侯玉玲 賀海玉 馮升
焦慮、抑郁是臨床常見的精神障礙疾病,具有極大的危害性,既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同時并存,焦慮抑郁共病要比單純的焦慮、抑郁患者所表現(xiàn)出來的癥狀更加嚴重,病程更長,自殺率更高,預后不佳[1]。在本次研究中,將層級護理應用于焦慮抑郁共同患者,探討了該護理方法對改善患者社會心理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焦慮抑郁共病患者89例作為研究對象,男38例,女51例;年齡22~54歲,平均年齡(34.45±5.42)歲;病程1~17年,平均病程(3.48±2.87)年。所有患者符合入選標準:(1)符合DSM-IV抑郁障礙、驚恐障礙、廣泛性焦慮障礙的診斷標準[2];(2)年齡>18周歲,性別不限;(3)經檢查顯示心、肝、腎功能正常;(4)無精神分裂癥、酒精、藥物依賴史、無腦器質性病變和內分泌疾病史,女性并非處于妊娠期和哺乳期。(5)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將所有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采用艾司西酞普蘭進行治療,初始劑量為10 mg/d,之后逐漸遞增,1周后增至20 mg/d,2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12周為1個療程。
1.2.2 護理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方法,包括疾病護理和心理護理,護理方法的制定則根據病情嚴重程度按照醫(yī)囑執(zhí)行疾病分級護理模式,分為Ⅰ級護理、Ⅱ級護理、Ⅲ級護理,并分別執(zhí)行分級護理標準。觀察組接受層級護理,在具體實踐中,結合患者的實際需求,對患者進行層次劃分,共分為生理(A)、安全(B)、愛與歸屬(C)、尊重(D)、自我實現(xiàn)(E)五個層級,根據患者的層級劃分,分別實施不同的護理方案,并與醫(yī)囑下達的疾病護理級別相結合,給予患者個性化的層級護理措施[3-6]。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和需求靈活調整層級護理項目,在交接班過程中,能夠快速了解患者當前的疾病嚴重程度以及各層級的護理內容,并在護理過程中不斷融入心理干預內容,以患者喜聞樂見的形式逐步滲透,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
1.3 觀察指標 對比2組患者干預后社會心理指標變化,具體包括生活事件量表(LES)、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家庭環(huán)境量表中文版(FES-CV)、防御方式問卷(DSQ)和艾森克個性問卷(EPQ)。LES共涉及50項條目,選擇生活事件頻度進行分析。SSRS共涉及10項條目,分為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對支持的利用度3個維度。FES-CV共分為10個子量表,分別代表10個不同的家庭社會和環(huán)境特征。DSQ共涉及88個項目,共涉及不成熟防御機制、成熟防御機制、中間型防御機制、掩飾因子等維度,采用1~9級評分制,評分越高,則代表頻度越大,掩飾度越小。EPQ共涉及88個項目,具體分為高精神質、內外向、神經質、掩飾程度等維度。在具體調查中,均由經過專門訓練的醫(yī)護人員對患者開展問卷調查,并現(xiàn)場回收,確?;厥章蕿?00%。
2.1 2組患者生活事件比較 觀察組患者負性事件和惡性事件頻度、中性事件頻度、生活事件頻度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生活事件量表結果比較 分,
2.2 2組患者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結果比較 2組患者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比較中顯示,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結果比較 分,
2.3 2組患者艾森克個性問卷調查結果 觀察組患者在精神質、內外向、掩飾程度方面評分高于對照組,在神經質方面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艾森克個性問卷調查結果 分,
2.4 2組患者家庭環(huán)境量表評定結果比較 在經過干預后,觀察組各維度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但是,在親密度、矛盾性、獨立性、娛樂性、組織性指標方面,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家庭環(huán)境量表評定結果比較 分,
2.5 2組患者防御機制問卷調查結果 2組患者在干預后,觀察組不成熟防御和成熟防御高于對照組,中間型防御低于對照組,但是組間比較顯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防御機制問卷調查結果 分,
隨著醫(yī)學模式的改變,護理工作內容也不斷改變,其任務不僅僅再局限于對患者的護理,護理的工作場所也不僅僅局限于醫(yī)院內部。根據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的發(fā)展規(guī)律,醫(yī)學研究的對象是處于一定社會條件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健康的內涵也不僅僅是沒有生理方面的疾病,而是需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況和社會適應能力[7]。因此,護理的重點也不再局限于疾病本身。
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對焦慮抑郁共病患者開展整體護理干預,并以社會心理因素作為護理干預實施的基礎,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癥狀[8]。根據多數研究報道的結果,焦慮、抑郁和焦慮抑郁共病患者在生活事件方面均存在大量負性生活事件,而負性生活事件是促進患者抑郁的重要因素,過多的負性事件會拉低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產生悲觀情緒,受到環(huán)境、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認知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患者更容易加重疾病的嚴重程度,促進疾病進展[9]。研究發(fā)現(xiàn),顯著的人際關系困難、缺乏必要的社會支持是精神疾病發(fā)生為危險因素[10],因此,對于精神疾病患者,特別是焦慮抑郁共病患者,應該著眼于改善人際關系和社會支持,充分利用患者家庭、朋友、社會團體等,給予患者情感反面的支持和照顧,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人的病態(tài)行為是病態(tài)家庭的具體體現(xiàn),焦慮抑郁共病患者在家庭功能方面要明顯較正常人差。在具體的干預過程中,應該對患者紊亂的家庭歡喜進行改善,準確評估患者家庭動力學特征,鼓勵患者改變錯誤的認知、行為、情感表現(xiàn)形式,幫助患者構建輕松、愉快的家庭環(huán)境,推動患者的康復[11]。在人格特征方面,焦慮抑郁共病患者具有共同的神經質基礎,表現(xiàn)為自卑、排斥、沮喪、苦惱等。通過對患者的干預,能夠幫助患者樹立良好的人格,提升患者精神生活質量,達到治療目的[12]。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生活事件和社會支持方面,觀察組患者各個維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在家庭環(huán)境中的親密度、矛盾性、獨立性、娛樂性、組織性指標方面,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艾森克個性問卷方面,觀察組各個維度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梢?,層級護理應用于焦慮抑郁共病患者,可以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在層級護理下,患者的多層次需求均可以得到滿足,使得生活質量提升,這與以往的疾病分級護理模式明顯不同,而是根據患者實際需求狀況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提升了護理干預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升了患者的護理質量,克服了以往護理模式下按照醫(yī)囑開展千篇一律護理干預的弊端[13]。層級護理的實施,打破了傳統(tǒng)醫(yī)療式護理模式的禁錮,滿足了患者的個性化需求,為患者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使得患者各項社會心理指標改善,促進了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