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儺戲在中國學術(shù)界被稱為“中國戲曲活化石”,它所蘊含著豐富的的文化價值、藝術(shù)價值和審美價值等,儺戲,在民間人們又細分成可分“陰戲”和“陽戲”兩種,娛人納吉,慶賀喜事的稱為陽戲,進行喪事白事的稱為陰戲,“陽”在中國古代原始宗教涵義中就代表著希望、正氣,而陽戲表演是中國古代人們在生活中為驅(qū)逐厲鬼、酬神還愿、祈禱幸運而進行的一種儀式活動。
【關(guān)鍵詞】民間武術(shù);陽戲;保護;傳承
1平塘陽戲武術(shù)特點
(一)陽戲中的武器種類繁多
平塘陽戲表演中藝人使用到的武打兵器種類較多,人物形象較多,使用的兵器大多以木質(zhì)造型,通過一比一的比例進行復(fù)原,以木質(zhì)代替鐵質(zhì),成為了一種類似于舞臺表演的道具,常見的有刀、槍、矛、劍、戟、斧、鐺、鞭、錘、棍、拐、锏、大刀、拐杖等。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武術(shù)中武術(shù)器械的演變過程。在遠離戰(zhàn)爭的時期,武術(shù)與社會實踐的一種融合。
(二)戰(zhàn)爭場面的演繹。
在平塘陽戲的武打表演中,通過樂器大鼓、小鼓、大鈸、小鈸、大镲、鑼等進行配樂,其他還有一些特別的樂器,如用牛角制成的牛角樂器,用竹板制成的雙板樂器,用毛線制成的二胡。同時在演繹是還有唱腔的配合,唱腔的唱法多樣,表演時無絲竹柔靡之音,有金鼓齊鳴之震,形成一種戰(zhàn)場廝殺、搏斗的節(jié)奏和氣氛。樂器中鼓打法有“聚將鼓”、“戰(zhàn)鼓”、“行軍鼓”、“催戰(zhàn)鼓”和“十字鼓”等。鼓點時而平緩暢若飛燕,時而激越急如暴雨,松緊有度。其舞實際為“打”,表現(xiàn)戰(zhàn)爭中的對打格斗[1]。用一鑼一鼓一镲的伴奏,模擬戰(zhàn)場廝殺是的咆哮,有兩軍交戰(zhàn)時的刺激氣氛,有輕重緩急的節(jié)奏,氣氛緊張刺激。演繹的人物惟妙惟肖。在服裝道具上及表演藝人的穿著打扮上,我們至今還能看出一些古達武將的風韻,如在劇目《趙公明》當中,藝人扮演者著上身著云紋盔甲衣,胸前含用白色長帶所做的護心鏡,下身著紅色蛇紋雙邊長褲,腰纏紅黑柳絲裙,頭戴五佛冠帽,手持火把金鞭。額上配戴簡煉夸張的木雕面具,身著長衫,背插小旗,腰系戰(zhàn)裙,在鼓樂聲中,模擬著古代戰(zhàn)爭格斗各種技擊、格斗動作,刀來劍往,一功一防,形神兼?zhèn)?,演繹的效果極為逼真,呈現(xiàn)出一種古代激烈戰(zhàn)爭的景象。
(三)臉譜面具包涵的武韻。
臉譜面具,民間又稱“戲臉子”、“臉殼”、,是陽戲表演時用于扮演人物形象是的一種裝飾道具,這也是陽戲的重要特征之一,臉譜面具中的人物形象有性別男、女、面相有文(官)、武(將)、老(將)、少(將)、女(將),神像有正神和兇神。如下圖中的人物臉譜特征有
人物:川主(武像)又稱二郎真君,頭戴臥龍冠花一頂、雙耳垂肩、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暴突、眉如烈焰、明眸皓齒、,獠牙筆長風貌甚都、威嚴焰然。
川主(武像):臉部如玉、頭裹金花幞頭揚、兩耳垂肩目有光、儀容清俊貌堂堂、豐神俊雅書生像、明眸皓齒若有光。
土地公公:面帶菱花含著笑、兩耳寬大,濃眉細眼,下腮白毛長須,慈祥安泰和藹可親,喜眉笑眼。
開盆小鬼:頭頂雙犄角挺拔樹立、雙耳高聳、嘴吐獠牙、眼珠凸鼓 眉毛烈如焰神采生動、個性神態(tài)鮮明、神彩氣質(zhì)生動、充滿正氣與殺氣。
勾簿判官:眼珠凸鼓出眼眶、濃眉如焰 偶有胡須獠牙外露,端莊穩(wěn)重、嫉惡如仇、威嚴兇惡、伸張正義。
王靈官:面帶紅色、頭戴道冠額、上有縱目、濃眉如焰、眼角上挑、眼睛突出、下巴缺無、須胡飄逸,陽戲當中 手持金锏、锏帶香火、面相威嚴、兇悍勇猛。
童子:嘻戲趣相充滿喜感喜氣洋洋,臉型為瓜子臉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小口。
賣豬匠:歪嘴露齒,牙白整齊,含笑而對、斂牙咧嘴詼諧有趣,目不交睫神思恍惚,淳樸善良。
化藥先生:沒有下巴、沒有眼珠、臉龐布有麻子,嘴齒長短參差不齊,充滿喜感,亦莊亦諧,一副泰然安詳、若有所思的樣子,陽戲臉譜顏色中的武術(shù)色彩
在平塘陽戲中,顏色的展示也體現(xiàn)出武術(shù)文化的特征,臉譜中有著多種顏色,其顏色也代表著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如劇目《先鋒鐵甲》當中的鐵甲將軍,臉部被描繪紅色,而紅色在戲劇中的意思是代表著剛直與忠正,如京劇當中的薛仁貴、楊六郎、關(guān)羽等;肉色臉多為英俊美貌的少將、女將,顯得器宇不凡、豪放穩(wěn)重,青臉多為兇猛驍勇、性格暴烈的猛將,綠色臉為大力勇猛之將,如雄闊海、孟懷元等;正派勇將,敷以黑臉表示剛直暴烈、勇猛的武將,如下圖中的陽戲人物與色彩對應(yīng)圖:
紅色:先鋒將軍、判官忠誠、仁義、仁慈、德厚、仁愛、充滿正義、代表希望和光明
白色:鐵甲將軍、聰明、有心計、有時也表示英武勇敢的武將,如趙公明、文戲人物中白色也表示純潔
黑色鐘馗、川主堅毅、堅強、英勇、坦率正直,大公無私、剛直不阿、剛烈正直、勇猛
總結(jié):
平塘陽戲作為宗教意識化的一種產(chǎn)物,同時也是儺文化的一種載體,是一種宗教和藝術(shù)相結(jié)合、酬神和娛人相結(jié)合的原始戲曲,是研究傳統(tǒng)文化、民族文化的富集礦藏。作為一種待開發(fā)和研究的民族民間文化來說,它是古老的而又新奇的,它保留著古老的習俗,蘊含著一種原始的渾厚與粗獷,體現(xiàn)出驚心動魄的美。那些千姿百態(tài)的面具,都是運用各種民間不同的材料和各種不同的加工方式,都體現(xiàn)著人們生產(chǎn)生活實踐的烙印。我們可以看到給我們帶來獨具魅力。
陽戲是各民族民間藝術(shù)中的一朵奇葩,在如今市場經(jīng)濟的大潮中面臨著消亡的威脅,迫切需要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提供有效的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
[1]郭振華,白晉湘.安順地戲的武術(shù)文化解讀[J].體育學刊,2013,20(06):108-110.
[2]李繼昌主編.黔南州戲曲音樂[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4.
[3]黔南文學藝術(shù)研究室.黔南民間舞蹈選集[Z].內(nèi)部資料,1983.
作者簡介:
徐天飄,男,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